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褒斜道石門摩崖石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褒斜道石門摩崖石刻

來自 攜程旅行 的圖片

本名 褒斜道石門摩崖石刻

地理位置 漢中市北50千米

石門洞長 13.6米

石門洞寬 4.2米

類 型 交通要道

褒斜道石門摩崖石刻: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是古代連接關中漢中的一條要道。因取道褒水、斜水兩河谷,貫穿褒斜谷而得名。起自漢代褒中縣(今陝西省漢中市勉縣交界處)褒口、經三交城、赤崖,溯褒水 河而上,出斜谷至眉縣,全程235千米。褒斜道為秦昭王時所開,當時人們鑿石架木,修築棧道,歷代以業,多次增修。[1]

簡介

石門在褒斜谷兩端。北端為大石門,在眉縣;南羰為小石門,在今漢中市北約17千米處。小石門簡稱石門,大約於戰國時期,為修褒斜棧道而鑿,後經歷代修鑿,方告開通。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當時施工是採用古代的火燒水激法開山破石,是中國最早的人工隧道之一。摩崖石刻在石門遂道的兩壁和石門南褒河兩崖上,有漢魏以來歷代文人學士留詩題名百餘方,通稱為「石門石刻」。其中「漢魏十三品」、「李君表」、「石門頌」等最為著名。

戰國時期

石門在褒斜谷兩端。北端為大石門,在眉縣;南羰為小石門,在今漢中市北約17千米處。小石門簡稱石門,大約於戰國時期,為修褒斜棧道而鑿,後經歷代修鑿,方告開通。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當時施工是採用古代的火燒水激法開山破石,是中國最早的人工隧道之一。

豎刻隸書

《袞雪》摩崖:原刻在石門南約半里褒河水中一巨石上。

來自 攜程旅行 的圖片

此處石多,水浪衝激,狀如「袞雪」。高七O厘米,寬一五O厘米,右行橫刻隸書「袞雪」兩大字,字徑四十五厘米,右側有豎刻隸書「魏王」兩小字,傳為三國曹操過此觸景而書。 曹操一生,曾兩次來過漢中,一為建安二十年(215年),征張魯而來;一為二十四年(219年),與劉備爭奪漢中而來。

清代羅秀書在《褒谷古蹟輯略》中對「袞雪」二字評論說:昔人比魏武(曹操)為獅子,言其性之好動也。

今見其書如此,如見其人矣」!後人又有詩讚之曰:「滾滾飛濤雪作窩,勢如天上瀉銀河。浪花並作筆花舞,魏武精神萬頃波」。

文物保護

摩崖石刻在石門遂道的兩壁和石門南褒河兩崖上,有漢魏以來歷代文人學士留詩題名百餘方,通稱為「石門石刻」。其中「漢魏十三品」、「李君表」、「石門頌」等最為著名。1969年石門修水庫。因石刻在蓄水線下,漢中市將《石市十三品》完整地切割下。保存於漢中博物館展出。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褒斜道石門坐落在陝西省漢中市城北17公里的褒河水庫內。

褒斜道是古代著名的跨越秦嶺的通道,它貫穿秦嶺山脈,道的南口是「褒谷」,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北口稱「斜谷」,在陝西省眉縣,全谷長250公里,統一名為「褒斜道」。褒斜道自戰國時就鑿石架木,路路續續地修起了棧道,後來又經果歷代增修加鑿,道才暢通無礙。道的兩端有石門,北端名為「大石門」,南端是「小石門」,褒斜道石門是指小石門。褒斜道石門位於峽谷棧道南端的一段隧道,褒斜道石門是漢代開鑿的,北魏永平二年(509年)重新修建。門洞通長16.3米,寬4.2米,南口高3.48米,北口高3.75米。石門上雕刻有許多漢魏以來歷代名人的留詩題名,統稱為石門石刻。1970年因為石門附近要修建褒河水庫,所以全部的石刻被轉移到了漢中市博物館,並在那裡進行復原、展覽。

石門摩崖石刻中保存有大量的題詠,最為著名的是「漢魏十三品」,其中又以東漢建和二年(148年)所刻的《石門頌》最為珍貴。石刻的額題為:「故司隸校尉楗(犍)為楊君頌,漢中太守王升立」,銘文讚頌了楊孟文開通褒斜道石門的事跡;《石門頌》是隸書石刻,書法古樸雄健,堪稱漢代書法的珍品。 刻於石門東壁的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的《石門銘》,記載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開石門故道的事跡,銘為楷書,王遠書寫,字體流暢飄逸,秀麗雋永。

石刻中最早的是創立於東漢永平六年(63年)的《鄐君開通褒斜道碑》,記述了漢中郡守鄐君及其部屬開通褒斜道的情況,碑的字體界於篆隸之間,十分雄渾古樸。

相關故事

中國有句膾炙人口的成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故事說的是:劉邦取漢中後於公元前206年按大將韓信的計謀,派少數人修棧道,以轉移鎮守關中西部雍王章邯的注意力,暗地裡沿着西邊艱險的陳倉道(即秦棧),北出大散關,攻占了陳倉城,進軍咸陽。詩人李白讚嘆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褒斜道,是古代連接關中與漢中的一條要道。因取道褒水、斜水兩河谷,貫穿褒斜谷而得名。起自漢代褒中縣(今陝西省漢中市與勉縣交界處)褒口、經三交城、赤崖,溯褒水 河而上,出斜谷至眉縣,全程235千米。褒斜道為秦昭王時所開,當時人們鑿石架木,修築棧道,歷代以業,多次增修。褒斜道開鑿建成,溝通了秦嶺南北的聯繫,加強了中原與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

公元前206年,劉邦經褒斜道赴漢中就漢王位。

參考來源

  1. 褒斜道石門摩崖石刻,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