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袁鈞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袁鈞瑛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原文名 Junying Yuan
出生 1958年10月3日
上海市
國籍 美國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袁鈞瑛,1958年出生於中國上海,分子生物學家[1]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3],哈佛大學醫學院細胞生物學系終身教授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主任。

1977年袁鈞瑛考入復旦大學生物系 ;1982年本科畢業後考入上海第一醫科大學研究生院,並通過CUSBMBEA項目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989年獲哈佛大學神經學博士學位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1990年受聘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生教授;2005年袁鈞瑛首次發現並定義了necropotosis這一細胞死亡模式;2007年入選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2010年入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籌建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並任主任;2017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袁鈞瑛主要從事於細胞死亡機制的研究,是世界細胞死亡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4],世界上第一個細胞死亡基因的發現者 [5]

研究方向

袁鈞瑛教授多年從事於細胞凋亡機制的研究,是世界細胞凋亡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並是世界上第一個細胞凋亡基因的發現者。該發現為世界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奠定了研究基礎,引發了世界上眾多的實驗室從不同的角度開始對細胞凋亡進行系統的研究,也為她當時的研究生導師Horvitz教授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獎做出了重要貢獻。

袁鈞瑛教授的研究工作多發表在《科學》,《自然》,《細胞》等國際一流雜誌上,共148篇,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細胞死亡研究領域裡的權威,曾獲得各種國際獎項和榮譽11項,多次被國際會議特邀做大會報告,也曾被諾貝爾獎委員會多次邀請做專題講座。袁鈞瑛教授曾兼任 Bristol-Meyers Squibb, Pfizer, GlaxoSmithKline, Aventis, Merck, Millennium, Amgen 等眾多國際大型藥物公司的顧問和「Journal of Cell Biology」、「Current Biology」等8個國際著名雜誌的編委。鑑於袁鈞瑛教授在科學上所取得的成就,她在2007年當選為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在2010當選為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6]

人物履歷

1977年,袁鈞瑛作為文化大革命後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學生,以上海市應屆生高考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復旦大學生物系,生物化學專業 。 1982年,從復旦大學生物化學系畢業;同年考入上海第一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醫學院)研究生院 ,並以優異成績通過中美聯合培養生物化學類研究生計劃(CUSBEA項目),成績在25000名學生中名列第二名,之後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羅伯特·霍維茨教授(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89年,獲得哈佛大學神經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 。

1990年,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1990年—1996年)、副教授(1996年—2000年)、終生正教授(2000年—)。

2007年,入選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 。

2010年,入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 。

2012年,領銜組建了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並出任中心主任 。

2014年,獲得哈佛大學Elizabeth D. Hay教授稱號 。

2017年5月,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袁鈞瑛
袁鈞瑛院士

主要成就

科學成就

理論貢獻

袁鈞瑛實驗室第一次發現了調控線蟲細胞凋亡的基因,並證明了哺乳動物細胞和神經元中也存在與線蟲中功能類似的蛋白酶分子caspase介導哺乳動物細胞的凋亡;闡明了Bid蛋白是從死亡受體到線粒體這條誘導凋亡的通路中不可或缺的信號轉導分子;揭示了蛋白酶caspase-11是介導細胞在細菌脂多糖LPS刺激下活化caspase-1的重要分子;論證了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s在急性神經損傷和慢性神經退行中的作用。袁鈞瑛的發現開創性地用細胞凋亡的分子調控機制解釋了細胞自殺的現象 。

2005年,袁鈞瑛在《Nat. Chem. Biol.》發表文章,闡述了小分子Nec-1對細胞壞死的調控作用 ,該文章在國際上首次將不受調控的壞死的概念(Necrosis)更新為可以被Nec-1調控的細胞程序性壞死(Necroptosis),程序性壞死在急性腦損傷、急性肝損傷、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中都發揮重要的作用,該文章首次應用了化學生物學的方法研究了生物問題 。

2008年,袁鈞瑛在《Nat. Chem. Biol.》發表文章,證明了RIPK1即為程序性壞死保護分子Nec-1的靶標,從而首次闡述了程序性壞死的調控基因 。

2008年,袁鈞瑛在《Cell》上發表文章,用siRNA篩選的方法,證實基因組中很多基因對細胞程序性壞死都有調控作用 ,她用3年的時間,提出並解決了一個科學問題即細胞壞死是否被基因調控。運用小分子化合物的工具,袁教授實驗室發現了一種新的可被調控的細胞壞死方式,稱為程序性壞死。

2017年7月,袁鈞瑛課題組在期刊《Genes& Development》上發表題為「SPATA2 regulates the activation of RIPK1 by modulating linearubiquitination」的研究成果,揭示了SPATA2蛋白在調控細胞死亡中的重要作用 。

學術論著

截止到2013年,袁鈞瑛的研究工作多發表在《science》《nature》《cell》等國際一流雜誌上,共148篇 。

代表論文

1)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poptosis.

Miura, M., Zhu, H., Rotello, R., Hartwieg, E.A., and Yuan, J. (1993). 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fibroblasts by IL-1 beta-converting enzyme, a mammalian homolog of the C. elegans cell death gene ced-3. Cell 75, 653-660.

Gagliardini, V., Fernandez, P.A., Lee, R.K., Drexler, H.C., Rotello, R.J., Fishman, M.C., and Yuan, J. (1994). Prevention of vertebrate neuronal death by the crmA gene. Science 263, 826-828.

Li, H., Zhu, H., Xu, C.J., and Yuan, J. (1998). Cleavage of BID by caspase 8 mediates the mitochondrial damage in the Fas pathway of apoptosis. Cell 94, 491-501.

Wang, S., Miura, M., Jung, Y.K., Zhu, H., Li, E., and Yuan, J. (1998). Murine caspase-11, an ICE-interacting protease, is essential for the activation of ICE. Cell 92, 501-509.

2)The roles and mechanisms of apoptosis in neurodegeneration.

Friedlander, R.M., Gagliardini, V., Hara, H., Fink, K.B., Li, W., MacDonald, G., Fishman, M.C., Greenberg, A.H., Moskowitz, M.A., and Yuan, J. (1997). Expression of a dominant negative mutant of interleukin-1 beta converting enzyme in transgenic mice prevents neuronal cell death induced by trophic factor withdrawal and ischemic brain injury. J Exp Med 185, 933-940. Sanchez, I., Xu, C.J., Juo, P., Kakizaka, A., Blenis, J., and Yuan, J. (1999). Caspase-8 is required for cell death induced by expanded polyglutamine repeats. Neuron 22, 623-633.

Nakagawa, T., Zhu, H., Morishima, N., Li, E., Xu, J., Yankner, B.A., and Yuan, J. (2000). Caspase-12 mediates endoplasmic-reticulum-specific apoptosis and cytotoxicity by amyloid-beta. Nature 403, 98-103.

3)Necroptosis, a regulated necrotic cell death pathway:

Degterev, A., Huang, Z., Boyce, M., Li, Y., Jagtap, P., Mizushima, N., Cuny, G.D., Mitchison, T.J., Moskowitz, M.A., and Yuan, J. (2005). Chemical inhibitor of nonapoptotic cell death with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ischemic brain injury. Nat Chem Biol 1, 112-119.

Degterev, A., Hitomi, J., Germscheid, M., Ch'en, I.L., Korkina, O., Teng, X., Abbott, D., Cuny, G.D., Yuan, C., Wagner, G., Hedrick, S.M.,Gerber, S.A., Lugovskoy A & Yuan, J. (2008). Identification of RIP1 kinase as a specific cellular target of necrostatins. Nat Chem Biol 4, 313-321.

Hitomi, J., Christofferson, D.E., Ng, A., Yao, J., Degterev, A., Xavier, R.J., and Yuan, J. (2008). Identification of a molecular signaling network that regulates a cellular necrotic cell death pathway. Cell 135,1311-1323.

4)Regulation of autophagy in cancers and neurodegeneration.

Furuya, T., Kim, M., Lipinski, M., Li, J., Kim, D., Lu, T., Shen, Y., Rameh, L., Yankner, B., Tsai, L.H. & Yuan, J. (2010). Negative regulation of Vps34 by Cdk 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Mol Cell 38, 500-511. Lipinski, M.M., Hoffman, G., Ng, A., Zhou, W., Py, B.F., Hsu, E., Liu, X., Eisenberg, J., Liu, J., Blenis, J., Xavier, R.J.

& Yuan, J. (2010a). A genome-wide siRNA screen reveals multiple mTORC1 independent signaling pathways regulating autophagy under normal nutritional conditions. Dev Cell 18, 1041-1052.

Lipinski, M.M., Zheng, B., Lu, T., Yan, Z., Py, B.F., Ng, A., Xavier, R.J., Li, C., Yankner, B.A., Scherzer, C.R. & Yuan, J. (2010b). Genome-wide analysis reveals mechanisms modulating autophagy in normal brain aging and in Alzheimer's disease.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7, 14164-14169.

5)Development of small molecule probes for studying cell death and neurodegeneration.

Degterev, A., Lugovskoy, A., Cardone, M., Mulley, B., Wagner, G., Mitchison, T., and Yuan, J. (2001). Identification of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H3 domain and Bcl-xL. Nat Cell Biol 3, 173-182.

Boyce, M., Bryant, K.F., Jousse, C., Long, K., Harding, H.P., Scheuner, D., Kaufman, R.J., Ma, D., Coen, D.M., Ron, D. & Yuan, J. (2005). A selective inhibitor of eIF2alpha dephosphorylation protects cells from ER stress. Science 307, 935-939. Sanchez, I., Mahlke, C., and Yuan, J. (2003). Pivotal role of oligomerization in expanded polyglutamine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Nature 421, 373-379.

學術交流

袁鈞瑛
袁鈞瑛:從上海女孩到哈佛醫學院第一位亞裔女教授

袁鈞瑛多次被國際會議特邀做大會報告,也被諾貝爾獎委員會多次邀請做專題講座 。2017年4月17日,袁鈞瑛以《發現細胞死亡的秘密》為題,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師生做「大師論壇」學術報告 。

榮譽表彰

1999年,SCBA傑出青年研究者獎

2002年,乳腺癌研究創新獎[7]

2006年,國際細胞死亡協會獎,國際細胞死亡協會

2007年,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和科學院

2010年,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美國科學促進會

2013年,安捷倫思想領袖獎[8]

2014年,哈佛大學Elizabeth D. Hay教授稱號,哈佛大學

2017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

社會任職

1990年,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

1997年,美國生化及分子生物學學會會員

1996年—1998年,《Current Biology》編輯委員

1998年,美國神經學會會員

1999年,美國細胞生物學學會會員

1999年,美國華人科學家協會會員

1999年—2004年,《Genes to Cells》副主編

1999年—2002年,《Journal of Cell Biology》編輯委員

2000年—2004年,《Journal of Neuroscience》審稿編輯

2002年—2004年,《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接受編輯

2003年—2016年,《Journal of Cell Biology》高級編輯

2010年,《Cell Death & Diseases》編輯委員

2017年,《Journal of Cell Biology》編輯委員

Bristol-Myers Squibb,Pfizer,GlaxoSmithKline,Aventis,Merck,

Millennium,Amgen等眾多國際藥物公司的諮詢專家

上海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和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名譽教授

中國科學院外藉顧問

個人生活

袁鈞瑛的外祖父是法國文學翻譯家李青崖,祖父是有機化學家袁開基,父母皆為上海醫科大學教授,而伯父袁承業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

人物評價

袁鈞瑛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細胞死亡研究領域裡的權威,是世界細胞死亡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是世界上第一個細胞死亡基因的發現者,該發現為世界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奠定了研究基礎 。(國際細胞死亡協會評)

視頻

袁鈞瑛走進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學

參考來源

  1. 袁鈞瑛-分子生物學家 ,MAIGOO百科
  2.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袁鈞瑛 ,復旦大學, 2016-04-21
  3. 華人科學家袁鈞瑛 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環球網, 2017-05-04
  4. 袁鈞瑛 - 院士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5. 袁鈞瑛 ,黨政機關網, 2020-03-11
  6. 袁鈞瑛 ,復旦大學
  7. 袁鈞瑛-分子生物學家 ,MAIGOO百科
  8. 安捷倫授予袁鈞英博士「安捷倫思想領袖獎」 ,儀器信息網, 201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