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袁燮(1144年-1224年),字和叔,慶元府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宋朝政治人物、教育家、哲學家。
生平
祖父袁轂。生於宋高宗紹興十四年,早年入讀太學,淳熙年間進士及第,調任江陰尉。遷太學正,當時黨禁興起,因非議去職。後來歷仕司封郎官,遷國子監祭酒。後為禮部侍郎,與權相史彌遠爭和議,被罷官回鄉。
袁燮博學,學者稱其為「絜齋先生」。與舒磷、沈煥、楊簡並稱為「明州淳熙四先生」,為當時浙東四明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主講於城南書院,袁燮講學,必啟發諸生「反躬切己,忠信篤實」,「其教多以明心為言,蓋有見於當時學者陷溺功利,沈錮詞章,積重難返之勢,必以提醒為要」。晚年起用,出知溫州,進直學士,宋寧宗嘉定十七年卒,享壽八十一歲[1]。奉祠以卒,諡正獻。真德秀為他寫行狀[2]。著作《絜齋集》二十四卷、《絜齋後集》十三卷、《絜齋家塾書鈔》、《絜齋毛詩經筵講義》。後人袁士傑輯有《袁正獻公遺文鈔》。
絜齋粹言
人生天地間,所以超然獨貴於物者,以是心爾。心者,人之大本也。此心存,則雖賤而可貴;不存,則雖貴而可賤。
大哉,心乎!與天地一本,精思以得之,兢業以守之,則與天地相似。直者,天德。
人所以生也,本心之良,未嘗不直。回曲繚繞,不勝其多端者,非本然也。
《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大雅》曰:「上帝臨汝,無貳爾心。」維此大本,不必他求,卓然不貳,萬善咸具。古人所以兢兢業業,不敢少懈者,懼其貳也。
心本不偏,制行而原於心,斯不偏矣。
道不遠人,本心即道。知其道之如是,循而行之,可謂不差矣。然未能為一,則猶有間也。執柯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謂其未能無間,則雖近猶遠爾。惟夫全體渾融,了無間隔,則善之至也。吾道一以貫之。非吾以一貫之也。舜由仁義行,非行仁義若致力以行之,則猶與仁義為二也。
人心至神,翳之以欲,則不神矣。
此心此理,貫通融會,美在其中,不勞外索。
凡身外之物,皆可以寡求而易足。惟此身與天地並,廣大高明,我固有之,朝夕磨勵,必欲追古人而與俱。若徒儕於凡庸,而曰是亦人爾,則吾所不敢也。
觀內不如觀外,觀物不如自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