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表姨細姨及其他(張愛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表姨細姨及其他》中國現代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表姨細姨及其他

林佩芬女士在《書評書目》上評一篇新近的拙著短篇小說,題作《看張——<相見歡>的探討》,篇首引衰枚的一首詩,我看了又笑又佩服,覺得引得實在好,抄給讀者看:

愛好由來落筆難,

一字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是初並女,

頭未梳成不許看。

——袁枚《遣興》

文內提起這故事裡伍太太的女兒稱母親的表姐為「表姑」,而不是「表姨」,可見「兩人除了表姐妹之外還有婚姻的關係——兩人都是親上加親的婚姻,伍太太的丈夫是她們的表弟,荀太大的丈夫也是『親戚故舊』中的一名。」林女士實在細心。不過是荀太太的丈夫比她們表姐妹倆小一歲,伍太太的丈夫不見得也比太大年輕。

其實嚴格的說來,此處應作「表姨」。她們不過是單純的表姐妹。寫到「表姑」二字的時候我也曾經躊躇了一會,但是沒想到應當下注解。

我有許多表姑,表姨一個都沒有。我母親的表姐妹也是我父親的遠房表姐妹,就也算表姑。我直到現在才想起來是忌諱「姨」字。難道「表」不諧音「姨」字?不但我們家——我們是河北人——在親戚家也都沒聽見過「表姨」這稱呼。唯一的例外是合肥李家有個女婿原籍揚州,是親戚間唯一的蘇北人,他太太跟我始妨是堂表姐妹,他們的子女叫我姑姑「表姨娘」。當時我聽着有點刺耳,也投去研究為什麼。固然紅樓二尤也是賈蓉的姨娘——已婚稱「姨媽」,未婚稱「姨娘」沒錯,不過《紅樓夢》里的小輩也稱姨娘為「姨娘」。想必因為作妻不是正式結婚,客氣的尊稱只好拿來作為未婚的姨母看待。

母親湖南人,她稱庶母「大姨二姨」。我舅母也是湖南人。但是我舅舅家相當海派,所以表姐妹仍叫舅母的妹妹「阿姨」——「阿姨」是吳語,近年來才普及——有「阿姨」的也只此一家。

照理「姨媽」這名詞沒有代用品,但是據我所知,「姨媽」也只有一個。李鴻章的長孫續娶詩人楊雲史的妹妹,小輩都稱她的姐姐「大姨媽」。楊家是江南人——常熟?

但是我稱我繼母的姐妹「大姨」、「八姨九姨」以至於「十六姨」。她們父親孫寶琦有八個兒子,十六個女兒。孫家仿佛是江南人——我對這些事一向模糊——雖然都一口京片子非常道地。

此外我們這些親戚本家都來自華北、華中與中南部。看來除了風氣較開放的江南一隅——延伸到蘇北——近代都避諱「姨」宇,至少口頭上「姨」、「姨娘」的稱呼已經被淘汰了,免與姨太太混淆。

閩南話「細姨」是妻,想必福建、廣東同是稱「小」作「細」。現在台灣恐怕不大有人稱妻妹為小姨了。

三0年間張資平的暢銷小說,有一篇寫一個青年與他母親的幼妹「雲姨母」戀愛。「雲姨母」顯然不是口語,這稱呼很怪,非常不自然,是為了避免稱「雲姨」或「雲姨娘」。即使是文言,稱未婚少女為「姨母」也不對。張資平的小說外表很西式,橫行排字,書中地點都是些「H市」、「S市」,也看不出是否大都市,無法推測是漢口、上海還是杭州、汕頭。我的印象是作者是內地人,如果在上海寫作也是後來的事。他顯然對「姨」字也有過敏性。

「表姑」、「表姨」的糾紛表過不提,且說《相見歡》這篇小說本身,似乎也應當加註解。短短一篇東西,自注這樣長,真是個笑話。我是實在嚮往傳統的白描手法——全靠一個人的對白動作與意見來表達個性與意向。但是嚮往歸嚮往,是否能做到一兩分又是一回事了。顯然失敗了,連林女士這樣的細心人都沒看出《相見歡》中的苟紹甫——

①對他太太的服飾感到興趣,雖然他不是個娘娘腔的人;

②認為盲婚如果像買獎券,他中了頭獎;

②跟太太說話的時候語聲溫柔,與平時不同;

④雖然老夫老妻年紀都已過中年,對她仍舊有強烈的欲望;

——是愛他太太。至於他聽不懂她的弦外之音,又有時候說話不留神,使她生氣,那是多數粗豪的男子的通病。

這裡的四個人物中,伍太太的女兒是個旁觀者。關於她自己的身世,我們只知道她家裡反對她早婚,婚後丈夫出國深造,因為無法同去,這才知道沒錢的苦處。這並不就是懊悔嫁了個沒錢的人,至少沒有悔意的跡象,小夫妻倆顯然恩愛。不過是離愁加上面對現實——成長的痛苦。

伍太大有兩點矛盾:

①痛心她摯愛的表姐彩風隨鴉,代抱不平到恨不得紅杏出牆,而對她釘梢的故事感到鄙夷不屑——當是因為前者是經由社交通見的人,較羅曼蒂克;

②因為她比荀太太有學識,覺得還是她比較能了解紹甫為人——他寧可在家裡孵豆芽,不給軍閥做事,北伐後才到南京找了個小事。但是她一方面還是對紹甫處處吹毛求疵,對自己的丈夫倒相當寬容,「怨而不怒」,——只氣她的情敵,心裡直罵「婊子」,大停她的淑女形象——被遺棄了還樂於給他寫家信。

顯然她仍舊妒恨紹甫。少女時代同性戀的單戀對象下嫁了他,數十年後余憤未平。倒是萄太太已經與現實媾和了,而且很知足,知道她目前的小家庭生活就算幸福的了。一旦紹甫死了生活無着,也準備自食其力。她對紹甫之死的冷酷,顯示她始終不愛他。但是一個人一輩子總也未免有情,不過她當年即使對那戀慕她的牌友動了心,又還能怎樣?也只好永遠念四着那釘梢的了。

幾個人一個個心裡都有個小火山在,儘管看不見火,只偶爾冒點煙,並不像林女士說的「槁木死灰」,「麻木到近於無感覺」。這種隔閡,我想由來已久。我這不過是個拙劣的嘗試,但是「意在言外」「一說便俗」的傳統也是失傳了,我們不習慣看宇里行間的夾縫文章。而從另一方面說來,夾縫文章並不是打謎。林女士在引言裡說我的另一篇近作《色·戒》——

……是在探討人心中「價值感」的問題。 (所以女主角的名字才諧音為「王佳芝」?)

使我聯想到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上曾經有人說我的一篇小說《留情》中淡黃色的牆是民族觀念——偏愛黃種人的膚色——同屬《紅樓夢》索隱派。當然,連《紅樓夢》都有卜世仁(不是人),賈姜的舅舅。但是當時還脫不了小說是遊戲文章的看法,曹雪芹即使不同意,也不兔偶一為之。時至今日,還幼稚到用人物姓名來罵人或是暗示作書宗旨?

此外林女士還提起《相見歡》中的觀點問題。我一向沿用舊小說的全知觀點羼用在場人物觀點。各個人的對話分段。這一段內有某人的對白或動作,如有感想就也是某人的,不必加「他想」或「她想」。這是現今各國通行的慣例。這篇小說里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林女士單挑出伍太太想的「外國有這句話:『死亡使人平等。』其實不等到死已經平等了。當然在一個女人是已經太晚了……」指為「夾評夾敘」,是「作者對小說中人物的批判」,想必因為原文引了一句英文名句,誤認為是作者的意見。

伍太太「一肚子才學」(原文),但是沒說明學貫中西。伍太太實有其人,曾經陪伴伍先生留學英美多年,雖然沒有正式進大學,英文很好。我以為是題外文章,略去未提。倘然提起過,她熟悉這句最常引的英語,就不至於顯得突死了。而且她女兒自恨不能跟丈夫一同出國,也更有來由。以後要把這一點補寫進去,非常感謝林女士提醒我。

(收入《續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88年2月初版) [1]

作者簡介

張愛玲,本名張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張愛玲的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張愛玲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張愛玲結識作家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09月0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