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補體受體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術語。

中國,從來就是一個文化底蘊極度豐富的國家,中國的文字,更是凝聚着中國的文化精魂[1]。中國最早出現的和文字相關的文化記憶就是倉頡造字,小小的文字中蘊藏了無限的文化[2],然後就出現了最初的甲骨文

目錄

名詞解釋

補體受體 complement receptor存在於不同細胞膜表面,能與補體激活過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結合,介導多種生物效應的受體分子。

對補體第三成分(C3)的受體,存在於多形核白血球、巨噬細胞、 B細胞、人O型血的紅細胞、哺乳動物的血小板中.在補體活化途徑的第一途徑,在抗原抗體複合體上是按C1→C4→C2→C3的順序進行反應;第二途徑是在血清中各種因子的存在下,譬如對細菌細胞壁等成分C3進行反應。進行反應的C3活化後,分為C3a和C3b,而C3b可附着於抗原和細菌多形核白細胞(特別是嗜中性細胞)和巨噬細胞,通過C3b受體對物質進行捕捉,經吞噬作用進入細胞內。B細胞的補體受體,雖然有與T細胞區別的標記,但其作用並不清楚;而紅細胞和血小板的受體的作用也不清楚,但利用它所進行的免疫粘結法則是補體的定量法之一。對C3b分解產物的C3d的受體也認為是巨噬細胞和B細胞,但反應性較弱.

科技名詞

科技名詞,是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術語,屬於科技術語。是科學技術形成、記錄、積累、交流、傳播的前提和基礎,是科學思維的基礎和工具

統一、規範科技名詞是國家科技基礎條件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科技創新和構建新時代中國科技話語體系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中國融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性舉措,意義重大而深遠。

1990年6月23日,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國家教委、新聞出版署發出《關於使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名詞的通知》。

2020年6月2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在京發布2019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和語言生活狀況,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近6萬條科技名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