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蛟龍寺盆地東南西北四山小考(余貴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蛟龍寺盆地東南西北四山小考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蛟龍寺盆地東南西北四山小考》中國當代作家余貴福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蛟龍寺盆地東南西北四山小考

1、鳳凰山

鳳凰山,位於蛟龍寺村北部。因此山形似鳳凰而得名。一條條小山岡圍繞蛟龍寺盆地中軸線向兩邊伸延,加上一條條小彎槽全是綠色茶圖點綴,美得如同鳳凰展翅。海拔1000米。距村委會駐地1千米,山上擁有耕地3.4公頃,10多戶,30多人。

相傳此山和四川的鳳凰山是姊妹山,四川鳳凰山是三國蜀王劉備之子劉禪學射之地。劉禪每日射箭,汗水濕透衣衫。見山下有一潭池水有許多鄉童在水中遊戲,便主動下潭與鄉童們同樂。後劉禪繼位後感念龍潭風水,便在此山上修了一座寺廟,賜名龍潭寺。後來蜀人張佰子於三月三日在這裡修仙飛升。後晉孝武帝(公元373年至384年)隨開皇二年582年下令益州牧在鳳凰山創建真觀。一日,鳳凰山一張元外在金盆洗臉時發現盆中清晰的映出蛟龍寺的鳳凰山,便起身訪親而來。

張元外來到了蛟龍寺鳳凰山下,正好碰到張明丶張鳳兄弟,他們相互認親之後,在兩個天井的張家老屋往下,並在張氏兄弟的陪同下游遍了蛟龍寺的鳳凰山,對鳳凰山周圍的自然環境進行了巡遊,發現蛟龍寺鳳凰山下的盆地大有「小四川」之象。於是便有了後來修建規模寺廟的人脈與物質基礎。元末明初高粱寺內的高僧大多都源於四川鳳凰山下的龍潭寺或真觀。

蛟龍寺鳳凰山正中山脈腳下還有三步兩道井的自然奇觀。據當地百姓講,一到晚上,清徹的井水映着天光,仿佛一對龍眼。山旁有一山洞更是神秘無比,據傳講先人們曾打着火把在洞中尋覓,一連點燃完七把火把仍未找到盡頭。後人又傳說一匹白馬跑入洞中。人們稱其洞為白馬洞。當地村民請挖機師傅尋找洞口仍無所獲。傳說依然久遠,秘底仍未揭開。

2、龍山

龍山,位於蛟龍寺村東部。因山體形似游龍而得名。龍山山體直通四方寨,是四方寨下的一大環山。山頭多植被,滿山的馬尾松最為壯美。林木蓊鬱,樹種繁多。山嶺左馳右騖,穿坡而下。好像一條游龍到谷底喝水。山頂則多戰壕遺存,有人說是白蓮教留下的,有人說是國民黨留下的,無人考證,反正還可以為當今的民兵實地訓練所用。海拔1100米,村委會駐地。山上擁有耕地3.6公頃,10多戶,30多人。

龍山是蛟龍寺村的一塊風水寶地。不僅物產豐富,而且人傑地靈。龍山上竟然分布着四棟古建築。即為張家老屋丶鐵屋丶古百果樹屋和陳清漢老屋。每棟老屋相距不過1公里。曾經也是多麼地繁華。據村民們回憶,古時候的張家老屋是兩個天井的大瓦房,老屋周圍竹園就有幾十畝。張氏家族的主婦們,每日早上在竹園裡撿鳥蛋就要撿幾撮箕。歷史上的龍山上還出個多位省級幹部,而今吃皇糧的人達好幾十人。還有學子僑居美國。村支書張代永,一干就是35年。村民馮世平丶李光宜還是市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們傳承故事丶山歌等民間文藝作品上百萬字。他們還建有標準傳承基地。

要說風水寶地,還是龍山最為出名。據當地村民講:清朝時期長江邊樂天溪曾出了個腰纏萬貫的大財主。這位財主請風水先生在蛟龍寺的龍山上尋得一塊寶地,財主死後請人抬棺到龍山就抬了半個多月。把棺抬到後,扣砌起了豪華的墓塋。並在附近建起了天井大瓦屋,其後人為其守墓。回憶雖然久遠,聽來卻似傳奇。龍山是蛟龍寺村最早通公路的山。龍山人喜歡擇路而居,如今的龍山山腳早已成為美麗的鄉村小鎮。

3、虎山

虎山,是蛟龍寺盆地里最長的一座山,位於蛟龍寺村西南部。山峰可直通獅廟嶺,是獅廟嶺下的一道環山,山峰呈西南走向。因山峰形似一隻臥虎而得名。山腳的老榨坊丶新鋪子丶台子上分別位於它的虎頭丶虎身和虎尾。這頭臥虎世世代代守護着盆地的半壁江山。山體之上古木參天,大部分森林產權為集體所有,稱之為公山。也有人戲稱此山為虎公山。海拔1100米。距村委會駐地1千米。山上擁有耕地25.4公頃,60多戶130多人。

據《夷陵地名志》記載:「台子上,此地高聳,四周徒峭。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撤退時,一軍長帶人在上面駐紮過。」和台子上平行相距的有一棟古建築叫丙向屋(一個天井的老屋)。1951年11月,成立宜昌縣第十三區人民政府,區人民政府機關駐地就設在丙向屋。當時徐萬景任區委書記,周長沛任區長。區政府機關於1953年3月搬迀至下堡坪。這裡的新鋪子還設有客棧和藥鋪。

老榨坊則是兩個天井的古建築。地處下堡坪至栗子坪的馬路要道之上,是一家遠近聞名的祖傳老榨坊。榨坊用騾馬拉碾盤磨菜子,用人工裝油餅上榨堂,一聲吆喝,一群壯小伙拉着撞杆飛奔而來,隨着呯的一聲脆響,榨堂的油餅被擠出油來。爺爺張輔清,兒子張世選,孫子張代任都是高超的榨油師傅。在六十年代困難時期,他們研究出一種野果油叫黑果子油幫廣大民眾度過饑荒。

虎山曾湧現出多名高等學府的教授,還出過縣長和多名市區領導幹部。村民陳國林,能傳講數百則故事和傳唱近百首山歌,並代表全鄉參加市級故事大賽榮獲三等大獎。2008年被宜昌市文化局命名為下堡坪故事全市代表性傳承人。現的虎山腳下修通了環形白油公路,為全鄉貧困人口建起了統一設計漂亮的安置房。一排排土木結構的民房粉刷一新,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4、龜山

龜山,它是蛟龍寺盆地最小的一座山,位於蛟龍寺村南部。因山峰形似攀爬的烏龜而得名。它的頭與虎山相吻,它的尾與龍山相交。它成為鳳凰山的關門屏障。本來龜在風水學中稱玄武大帝,應居北方。然而事非所願,北方被一隻鳳凰占居,這位玄武大帝在蛟龍寺盆地這地方只能當給朱雀而已。海拔900米。距村委會駐地1千米。山上擁有耕地14.21公頃,40餘戶,120多人。

據《夷陵地名志》記載:「傳說蛟龍寺廟長老和尚請師傅造鐘,要求聲音宏亮,百里之外能聽到鐘聲。師傅說,不難。一天師傅已完工,拿了工錢。走時對長老和尚說,我要走36步梯子,先到蓮花橋,過三步兩道橋。再到貓子灣。要等我走三天三夜才能敲鐘。廟裡小和尚不知情,一時好奇敲響了大鐘。這時師傅才走到龜山山埡上的一戶姓汪的人家門口,突然聽到鐘聲,師傅說,完了,鐘聲到此為止吧!」此後蛟龍寺廟的鐘聲最遠也只能傳到龜山上那戶姓汪的人家的山埡之上,此山埡也被人們稱之為汪家埡。汪家埡上後來十分興旺,張氏家族建起了兩個天井的大瓦房,和汪家埡相距不遠的杉樹埡上的劉氏家族也建起了兩個天井的大瓦房。

龜山的河谷中便是三步兩道橋,原來小河中心有一岩石形似一朵盛開的蓮花,在蓮花石兩邊人們鋪起了兩塊石板,方便人們出行。因中間蓮花石一步跨過去便是第二塊橋板,三步兩道橋由此得名。北有三步兩口井和南有三步兩道橋便成了蛟龍寺盆地的自然奇觀。緊挨三步兩道橋便是大石頭河,這裡建有連五間的大瓦房,還安裝了水車。是一棟大型的米麵加工廠,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這裡還為廣大民眾提供麵條加工。廠房於七十年代初倒塌。

龜山雖小,可龜山上的人才之多。僅劉家老屋的劉氏家族一家就出了一個團長,一個營長和兩個教授,還有國企老總。汪家埡上的張家老屋更是人才濟濟,出了多名專家教授和多名省市區領導幹部。今年93歲的壽星王良富,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並在戰場上立功授獎。[1]

作者簡介

余貴福 ,筆名,老余,生於一九六O年四月,宜昌市夷陵區下堡坪人,畢業於武漢科技大學,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宜昌作家協會會員,夷陵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夷陵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夷陵區文化名家,副研究館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