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谷行
《蠶谷行》 | |
---|---|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
《蠶谷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希望把戰爭中使用的兵器作為農具,出現男人耕種、女人養蠶這樣一種和平的時代。當時安史之亂基本上已撲滅,因此杜甫希望戰爭早日停止,讓戰士都能解甲歸田,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的願望。此詩直接給出了一個萬城無甲兵的和平構想,是一幅打着杜甫深刻印痕的理想國及和諧社會詩意安居的畫圖。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至大曆四年(769年)之間,確切年代難定,諸家說法不一。這時安史之亂基本上已撲滅,故杜甫希望戰爭早日停止,讓戰士都能解甲歸田,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的願望。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蠶谷行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蠶谷行》[1]
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
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盡耕,蠶亦成。
不勞烈士淚滂沱,男谷女絲行復歌。
詞句注釋
⑴郡國:郡和國的並稱。漢初,兼采封建及郡縣之制,分天下為郡與國。郡直屬中央,國分封諸王、侯,封王之國稱王國,封侯之國稱侯國。南北朝仍沿郡、國並置之制,至隋始廢國存郡。後亦以"郡國"泛指地方行政區劃。向:差不多的意思。
⑵甲兵:鎧甲和兵械。泛指兵器。《詩經·秦風·無衣》:"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⑶農器:農用器具。《韓詩外傳》卷九:"鑄庫兵以為農器。"
⑷盡:一作"得"。一本"耕"下有"田"字。
⑸烈士:指戰士。滂沱:雨大貌,這裡形容落淚。《詩經·陳風·澤陂》:"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⑹男谷女絲:即男耕女織,以名詞作動詞,是杜甫用字變化處。行復歌:一邊走,一邊唱。行復:且又。
白話譯文
全天下各地區千萬座城池,沒有一座沒有甲冑兵器!怎麼樣才能把甲冑兵器鑄作農具,讓每寸土地都能夠得到耕種呢?如果能這樣,耕牛盡其用,蠶桑業有成;就再也不需要讓戰士們灑淚滂沱,那時全社會男耕女織,安居樂業,人們一邊走,一邊唱歌,是多麼好啊!
名家點評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雲:平調不浮。譚雲:農桑相成,至理格言("牛盡耕"句下)。鍾雲:一雙眼只望天下太平(末句下)。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有慨乎其言之。
作品鑑賞
杜甫晚年創作的這首《蠶谷行》詩匯聚了他一生許多高尚的品格,這首詩可以說是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詩中最光彩奪目的一顆瑰寶。
此詩開頭四句:"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這是當時的實際情況,十多年的戰爭,使得鑄作生產工具的鐵都感到缺乏必須用武器來改造了。全國戰亂不息,農田荒蕪。詩人呼籲把甲冑鑄作農具,讓每寸土地都能夠得到耕作,百姓安居樂業。
國外有《把劍鑄成犁》的現代雕塑。大詩人杜甫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經用詩的形式把這種反戰思想藝術地體現出來了。銅鐵應當做成犁、鋤,服務於和平生活,現在卻做了殺人的武器、防身的鎧甲。對這種反常現象人們已經習以為常。一經詩人點出:甲冑應鑄作農具。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物非所用!盔甲回爐鑄而為犁、鋤,使天下寸土皆得牛耕,才是物盡其用的人間正道。詩人沒有直接痛斥戰爭,卻用鎧甲再造為犁鋤的形象語言強化了反戰思想。
"牛盡耕,蠶亦成。不勞烈士淚滂沱,男谷女絲行復歌。"這是杜甫的理想主義。這是杜甫勾畫的理想時代、理想社會中勞動大眾的理想生活。這首詩所顯示的思想、識見,即是對陶淵明《桃花源記》耕作社會理想觀念的巨大超越,同時亦是對他自身"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之給予受體者的舍己奉獻天下士子觀念的超越。杜甫在這首詩中,直接給出了一個萬城無甲兵的和平構想,是一幅打着杜甫深刻印痕的理想國及和諧社會詩意安居的畫圖。
此詩雖短,卻是杜甫五十多年生活歷練由無數血淚與傷痛凝成的最後總結,它是一顆照亮歷史時空的一顆詩的鑽石,是杜甫和杜詩一切閃光理念的凝縮。因此,可以說《蠶谷行》一詩標誌着杜甫卓苦艱辛的聖化之路的終結,標誌着杜甫之所以成為詩聖的文學和文化意義的總括。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3]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4]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