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蠶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蠶叢

蠶叢(生卒年不詳),又稱蠶叢氏蜀國首位稱王的人,他是位養專家,據說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樣是向前突起,頭髮在腦後梳成「椎髻」,衣服樣式的左邊是斜着分了叉的,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後來蠶叢為了養蠶事業。率領部族從岷山到成都居住。

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將軍扁攻打蠶叢和有緡氏,於是蠶叢跟有緡氏說用美女來讓夏桀沒有打戰的心情,果然夏桀被美女迷惑後,宣佈要回到朝廷。

西周時期,蠶叢被其他部落打敗後,蠶叢的子孫後代,都各別逃到姚和雟(兩地於今四川西昌一帶),最後由新勢力魚鳧來結束這次戰爭。

釋義

1.借指蜀地。

2.見"蠶叢路"。

3.蜀國首位稱王的人。

釋義3相關介紹

蜀人祖先

神話中蜀人的祖先是"蠶叢"和"魚鳧"。蜀與"鐲"通,即野蠶。蠶叢"目縱",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蠶叢、柏砱、魚鳧三代都有數百歲,"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績是"教民蠶桑"。從《蜀王本紀》到今日川西地方民間口頭故事都有很多這方面的故事。《華陽國志-蜀志》中有着這樣的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縱目。蠶叢,即蠶叢氏,是蜀人的先王。

"魚鳧田於湔山,得仙,今廟祀之於湔。"(《蜀王本紀》)"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華陽國志》)還有一個版本的《蜀工本紀》則說:"(魚鳧)王獵至湔山,便仙去,今廟祀之於湔。"(引《御覽》卷八八八)這就紿後來的學者和作家留了極大的想象空間。

蜀人的祖先,從"教民養蠶"的蠶叢到"教民捕魚"的魚鳧,到"教民務農"的杜宇,治水的開明,都和農業生產有關。

人物介紹

蠶叢何許人也?他是"蜀"的化身,是古蜀國第一個蜀王。他"衣青衣,勸農桑,創石棺",以其偉大的膽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發展生產和經濟,鑄就了古蜀國的歷史輝煌。瞿上城,是蠶叢在成都平原立國治蜀建立的第一個都城(在今天成都市雙流縣城南牧馬山),是蠶叢王創造輝煌古蜀國歷史的第一個"指揮所"。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一文中感慨道:"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他說的是傳說中的古蜀國。

成都歷史

成都正式的建城史始於張儀築龜化城,那麼成都的人文歷史從哪裡開始呢?我們說,應當從一個名叫"蠶叢"的酋長開始。

蜀王本紀》載:"蜀之先王名蠶叢,後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魚鳧。"

那麼,這個"創世紀"的蠶叢到底是成都平原的人還是盆地周邊的人呢?他是從蜀地百姓中成長起來的,還是從其他地方遷徙入蜀並最終取得統治地位的呢?據章樵注《蜀都賦》引《蜀王本紀》說:"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按史家考證,這個蠶叢氏部落是氐族的一支,他們世代居住在岷山一帶,由于山高路險,當然不能像平原居民那樣建起"木骨泥牆"的房屋,使生活過得比較舒適,而是因地制宜,在山崖上鑿起窯洞似的"石室"來居住。這是一個善於養蠶的部族,他們的長相和穿着都很奇特,"是時人萌,椎髻左衽,其目縱,不曉文字,未有禮樂"。也就是說他們的眼睛是像螃蟹一樣向前突起的,頭髮在腦後梳成"椎髻",衣服的樣式是左邊斜着分了叉的。蠶叢氏成天坐在密不透風的石室中思考問題,想尋找一塊更好的地方安居樂業,因為山地生活十分艱苦,對養蠶事業的發展也十分不利。後來,他聽說成都平原地勢開闊,沃野千里,於是就率領他的部族從岷山向成都平原遷徙,一路風餐露宿到了廣漢三星堆一帶。可能當時三星堆一帶已有部落聚居,但勢力都不夠強大,自然很快就被蠶叢氏吞併或同化了。這一次遷徙在沿途留下了許多古地名,從中可以看清當時蠶叢從岷江向南遷入成都平原的線路,如《蜀中名勝記》就先後記載有蠶崖關、蠶崖石、蠶崖市等。

考古研究

從今天的考古材料看,三星堆的確出土了不少與蠶叢氏相貌一致的器物,如人像面具中的縱目式面具和椎髻左衽服飾等,這是否就是蠶叢部族留下的生活遺蹟呢?廣漢三星堆一帶建城很早,而且曾經多次發生過部族間的爭鬥,這其間是否有蠶叢取代其他部族或魚鳧、柏灌取代蠶叢的爭鬥呢?明曹學詮《蜀中廣記》引《仙傳拾遺》記載一則故事,就說到當時三星堆一帶部族間的爭鬥情況:"蠶女者,當高辛氏之世,蜀地未立君長,各所統攝,其人聚族而居,遂相浸噬,廣漢之墟,有人為鄰土掠去已逾年,惟所乘之馬猶在。其女思父,語焉:'若得父歸,吾將嫁汝。'馬遂迎父歸。乃父不欲踐言,馬蹌嘶不,父殺之。曝皮於庖中。女行過其側,馬皮蹶然而起,卷女飛去。旬日見皮棲於桑樹之上,女化為蠶,食桑葉,吐絲成繭。"

故事大意

故事大意說:有個叫蠶女的嫻淑女子,生活在"高辛氏"年代,當時蜀地沒有蜀王,都是些零零星星的小部落,人民也在這些部落首領的統攝下各自過着聚族而居的生活,這樣的生活狀態難免會引起部落與部落之間的吞併和戰爭。有一次,廣漢城址被相鄰的部落燒殺劫掠,蠶女的父親也被抓去做了人質,家中只剩下一匹父親平時乘坐的老馬。蠶女非常思念父親,於是就對馬說:馬啊,如果你去把我父親救回來,我就嫁給你做老婆。這馬聽了蠶女的話,高興得不得了,便偷偷地跑去把主人馱了回來。但是這個被救回的父親一聽說要把女兒嫁給馬做老婆,就不干;馬當然很生氣,又是跳又是嘶鳴,還以絕食相威脅,蠶女的父親也不是好惹的(可能他是部落中的一個首領),就一氣之下把馬殺了,剝下的皮和肉都晾在廚房中。這天蠶女從廚房中經過,那張馬皮突然跳起來,一陣風似的把蠶女捲走了;過了幾天,人們看見馬皮落在對面的桑樹上,蠶女變成了一條蠶,正在一邊吃桑葉,一邊吐絲把自己裹住成為一隻繭。這則故事雖為神話,但它記錄了古蜀時期"廣漢之墟"各部落間的矛盾關係,故顯得十分珍貴。

歷史地位

在西周末與東周初,蜀中蠶叢(前800一前730年),以蠶桑興邦,建立了蜀國,使這個以牧為生的遊牧民族——羌族的大部分人定居下來,跨入了農耕時代。從此蜀國以絲綢之邦而光耀於中國的史冊之中。

開發蠶桑

——被老百姓尊為青衣神

蠶叢的祖先系五帝之中的顓頊。他的家系支庶,分封到蜀地作侯伯。蠶叢巡行郊野常着青衣,因此被人們呼為青衣神

蠶叢見岷江中游和若水流域江邊的壩子很適宜桑葉生長,於是到處勸農種桑養蠶。當時蜀地居住的民族是從川西北高原上沿邛崍山脈下來的羌人(也稱邛人)。他們以羊為其民族的圖騰,作為其民族的名稱——羊人(羊羌古語中同音),經過蠶叢的勸導。終於使大部分羌民定居下來,跨入農桑時代。

古羌人是非常淳厚質樸的。後來蠶叢死了,羌人們悲慟萬分,將其安葬在蜀山(瓦屋山),修建了巨大的廟堂——「川主」、「聖德」、「薄山」、「遣福」、「萬安」來祭祀青衣神,使蜀山(瓦屋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青羌之祀」。

同時他們彷照青衣神之衣着,着青衣,裹青帕,代代相傳,以為永久之紀念。

為了讓青衣神的業績永誌不忘,他們將蠶叢的出生地叫做青神縣,並將他耗去畢生精力的若水地區之若水叫做青衣江——這是四川境內惟一一條用人名命名之江。

以蠶桑絲綢興邦立國

——「蜀」成為國家的標誌

蠶叢以蠶桑興邦——蜀地的經濟迅速勃興,「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華陽國志》第181頁)。

在西周末,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自亂朝綱。此時的蜀地在蠶叢治理下,經濟勃興,人民安定,國力已強大到足可以和周天子分庭抗禮,因此他乘此機會在蜀中稱王建立了蜀國,而周幽王的兒子——姬宜臼見鎬京已被四夷包圍,帶着官員逃到洛陽,建立了東周,這就是「平王東遷」。

蜀國的蜀字是一棵彎曲的桑樹,樹下一隻蟲(就是蠶之蟲)而構成的。從此蜀國成為蠶桑絲綢之邦而蜚聲海內外,直到如今。

底定「天府」基礎

蠶叢以農桑興邦,開蜀地百代鴻業,底定「天府之國」的基礎。

四川周圍高山環抱,川西沃野千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而蠶桑絲綢在男耕女織的農耕時代更是一項占儘先機的大宗產品。因為穿綢着緞,對於上層社會是一宗必不可少的商品。於是蜀錦蜀繡,嘉定(樂山)大綢、順慶府綢、「錦官城」等一大串和絲綢相關的名字蜚聲四海,「天府之國」成為世人仰羨的地方。

秦始皇滅六國後,將其王族後裔盡遷蜀中,使中原文化與蜀文化來了一次大融合,蜀地相繼出現一大批頗有影響的文化人登上歷史舞台,司馬相如、陳壽、陳子昂、李白、薛濤、蘇東坡、郭沫若、巴金等像一串閃灼光輝的星星輝耀着我國文壇。蜀人多文采,這是歷史的評價,也是蜀地富庶的一個重要的標誌。

然而蠶叢開始農桑鴻篇的重大影響,還在於由於衣食足,禮義興,在蜀中許多地方仍然保持蜀有淳厚這一千古遺風,在蠶叢主要的活動區的青衣江流域,在東漢時張陵創立了道教,直到今天這些地方仍然是一派桃花源似的鄉風民俗,人們仍然着青衣裹青帕,唱着祭祀青衣神的帶哭腔的山歌,懷念青衣神。

「青衣一曲繞山水,青衣神在白雲端。」

蠶叢——青衣神將和他開創的農桑業一樣在蜀中大地上長久地流傳下去。

視頻

瞿上印象——探索雙流古蜀蠶叢文化

參考資料

前任:
蜀國朝代/君主 繼任:
柏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