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虞美人 宜州見梅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虞美人 宜州見梅作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虞美人 宜州見梅作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黃庭堅

虞美人 宜州見梅作北宋著名詩人詞人書法家黃庭堅的作品之一。

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且詩派成員大多受黃庭堅的影響,作詩風格以吟詠書齋生活為主,重視文字的推敲技巧[1]

正文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平生個裡願杯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

注釋】:

此詞為山谷因寫《承天院塔記》被朝廷指為「幸災謗國」而貶謫地處西南的邊地宜州後所作。全詞以詠梅為中民,把天涯與江南、垂老與少年、去國十年與平生作了一個對比性總結,既表現出天涯見梅的喜悅,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寫不勝今昔之慨,表現出作者心中鬱結的不平與憤懣。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國數千里,說是「天涯」不算誇張。到貶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見的梅花,作者很詫異 。「梅破知春 」,這不僅是以江南梅花多在冬末春初開放,意謂春天來臨 ;而且是側重於地域的聯想 ,意味着「天涯」也無法隔斷「江南」與我的聯繫(作者為江西修水人,地即屬江南)。「也有 」,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顯見環境比預料的好。

緊接二句則由「梅破 」,寫到梅開。梅花開得那樣早,那樣突然,夜深時嗅到一陣暗香,沒能想到什麼緣故 ,及至「曉來」才發現向陽的枝頭已開繁了。

雖則「開遍」,卻僅限於「向南枝」,不失為早梅,令人感到新鮮,喜悅 。「夜闌(其時聲息俱絕,暗香易聞)風細(恰好傳遞清香 )」時候才「得香 」,故云「遲 」。此處用筆細緻。「也有」表現出第一次驚喜,「不道 」則表現出又一次意外,作者驚喜不迭之情,溢於言表。

至此,作者已滿懷江南之春心。一個關於梅花的浪漫故事 ,遂見於作者筆端。《太平御覽·時序部》引《雜五行書》:「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 ,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一句「玉台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不但將舊典翻出新意,而且還表現出一個被貶的老人觀梅以致忘懷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賞梅,對着如此美景 (「個裡」,此中,這樣的情景中 ),總想把酒喝個夠 ;但現在不同了,經過十年的貶謫,宦海沉淪之後,不復有少年的興致了。結尾在詞情上是一大兜轉 ,「老」加上「盡」的程度副詞 ,更使拗折而出的鬱憤之情得到充分表現。

用「願杯深」來代言興致好,亦形象有味。

這首詞寫得極為深摯,是山谷孤清抑鬱的人格風貌的寫照。全詞由景入手,婉曲細膩;以情收結,直抒胸臆。整首詞風格疏宕,頗具韻味。[2]

作者簡介

黃庭堅(公元1045年-公元1105年),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並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於秦氏。[3]

黃庭堅提出「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等詩學理論,對宋詩和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其作品有《山谷詞》《登快閣》等。曾任地方官和國史編修官。在黨爭中,以修《神宗實錄》不實罪名被貶。1105年,客死宜州(廣西宜山縣)貶所,追諡文節。

主要作品

散文書幽芳亭》《答洪駒父書》《贈高子勉》《苦筍賦》《毀璧賦》《跛奚移文

詩歌《博士王揚休碾密雲龍同事十三人飲之戲作》《題王居士所藏王友畫桃杏花二首》《題鄭防畫夾》《牧童詩》《新喻道中寄元明》《病起荊江亭即事》《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和答梅子明王揚休點密雲龍》《登快閣》《寄黃幾復》《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弈棋二首呈任漸》《喜太守畢朝散致政》《晚樓閒坐》《清明》《新竹》《題竹石牧牛》《春近四絕句》《登快閣

《定風波·次高左藏使君韻》《阮郎歸·效福唐獨木橋體作茶詞》《謁金門·示知命弟》《漁家傲·三十年來無孔竅》《菩薩蠻·半煙半雨溪橋畔》《驀山溪·贈衡陽妓陳湘》《醉蓬萊·對朝雲靉靆》《水調歌頭·瑤草一何碧》《清平樂·春歸何處》《念奴嬌·斷虹霽雨》《滿庭芳·茶》[6]《鷓鴣天·人生莫放酒杯乾》《虞美人·宜州見梅作》《南歌子·槐綠低窗暗》《西江月·老夫既戒酒不飲》《南鄉子·諸將說封侯》《品令·茶詞》《木蘭花令·當塗解印後一日》《千秋歲·少游得謫》《望江東·江水西頭隔煙樹》《訴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書法《嬰香方》《王長者墓誌稿》《瀘南詩老史翊正墓誌稿》《蘇軾黃州寒食詩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風閣詩帖》《李白憶舊遊詩卷》《諸上座帖》《伯夷叔齊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詩》《龍王廟記》《題中興頌後》《經伏波神祠詩》《狄梁公碑》《書贈李方叔真跡卷》《荊州帖》。[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