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虎II戰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虎II戰車
圖片來自tum.com.tw

六號戰車B型 (Panzerkampfwagen VI Ausf.B Tiger II,通稱「虎王坦克」或「虎II坦克」),是一款納粹德國二戰期間研發的重型坦克。其軍械庫存號爲Sd.Kfz. 182(該詞在德語中爲「孟加拉虎」之意)。盟軍士兵常常會從字面上將這款坦克的名稱誤譯爲「虎王」(King Tiger)或「皇家虎」(Royal Tiger)。

虎王坦克是虎I坦克的繼任者,它繼承了虎I坦克的重裝甲風格,還有著豹式坦克那樣的傾斜裝甲[1] 。虎王坦克重達70公噸,前裝甲有100到180毫米厚,裝配一門88毫米KwK 43 L/71式戰車炮Kampfwagenkanone –縮寫:KwK意爲「戰車炮」。沒有炮塔的獵虎式驅逐戰車與虎王坦克共用同一種底盤。

虎王坦克通常會被劃配到國防軍武裝親衛隊的重戰車營中。第一支將虎王坦克投入作戰的部隊是德軍的第502重戰車營。而東線第一支裝配虎王坦克的部隊則是第501重戰車營。該營截止到1944年9月1日共計接收了25輛虎王坦克。

設計

最終,亨舍爾贏得了競標,隨後所有的虎II坦克均由該公司製造。虎II坦克有兩種炮塔。第一種炮塔常常被稱爲「保時捷炮塔」,是因有說法認爲該炮塔是保時捷爲他們的原型車設計的。不過事實上,這種炮塔是由克虜伯設計的,亨舍爾和保時捷推出的原型車上均使用了這款炮塔。該炮塔正面是弧形的,而兩邊的裝甲則有大弧度的傾斜。爲了容納車長的指揮塔,炮塔的左面有一個很難製作的弧形凸起。有50個這樣的炮塔被裝在了亨舍爾製造的底盤上,所得的虎II坦克也參加過實戰。不過,虎II坦克主要安裝另一款炮塔。該炮塔被稱爲「亨舍爾炮塔」。這種炮塔採用了厚得多的平裝甲板,並消除了保時捷炮塔正面的「射擊陷阱」。由於它的側面傾斜度比起保時捷炮塔要來得小些,所以側面沒有爲了容納車長指揮塔而產生的凸起。

虎II坦克的炮塔上安裝了一門KwK43 88毫米戰車炮。這門火炮配上一部幾乎所有(除了部分早期型虎II坦克沒有安裝)虎II坦克都安裝的Turmzielfernrohr 9d(炮塔瞄準鏡),不僅準確度高,威力也很強大。測試結果表明,虎II坦克在1000米外打擊2米高、2.5米寬的標靶時首發命中率爲100%,在1500米外打擊上述標靶時首發命中率爲95-97%,2000米外則是89-97%(命中率高低與發射的炮彈種類有關)。虎II坦克在實戰中的命中率稍微低一些,1000米距離的命中率超過95%,1500米外超過80%,2000米外則爲60-76%。虎II坦克主炮使用PzGr39型穿甲彈(Panzergranate 39/43;Panzergranate,縮寫爲PzGr,在德語中是穿甲彈的意思)時能在100米外擊穿202毫米的30度傾斜鋼板、在2000米外擊穿132毫米厚的30度傾斜鋼板。如發射PzGr. 40/43,那麼上述兩個數據可分別提高至238毫米和153毫米。另外。主炮可以發射對付防護薄弱目標相當有效的SpGr43型高爆彈(Sprenggranate 43;S)。在射程內均可擊穿90毫米裝甲板的HlGr39式高爆反坦克彈HohlgranateHohlgeschoss 39;HlGr是單詞HohlgranateHohlgeschoss的縮寫,在德語中是高爆反坦克彈(HEAT)的意思)則對有裝甲和無裝甲的目標都比較有效。

虎II坦克的炮塔由一臺變速勃林格斯特姆L4S液壓馬達提供動力。該馬達的動力則通過一個二級傳動軸由坦克的主發動機提供。炮手可以通過他右手邊的一個控制桿調節炮塔轉動的速度。控制桿推到低速檔時,炮塔轉動一圈需時60秒,此時砲塔轉速和引擎轉速無關。控制桿推到高速檔時,砲塔轉速和引擎當時的轉速有關,若引擎以2000 rpm 轉動,砲塔可以在19秒內轉一圈,若引擎以3000 rpm 的最大轉速運作,砲塔轉速可達10秒一圈。炮手可以通過踏板或他左手邊的一個控制桿控制炮塔旋轉的方向和速度。這套炮塔轉動機構精度高,而且運行平穩,炮手在停下炮塔之後手動微調炮塔就能夠開火。而當時大部分其它坦克上的炮手在最終開火之前都需要手動微調炮塔。在坦克沒有動力的時候,炮手可以在裝填手的幫助下(後者在此時會轉動他的副手輪)手動讓炮塔緩慢地轉動起來。

和所有的德國坦克一樣,虎II坦克由汽油機驅動。爲其提供驅動力的的690匹V形12缸邁巴赫HL 230同樣也爲比虎II坦克輕得多的豹式坦克虎I坦克提供動力。和許多二戰時期的重型坦克一樣,虎II坦克的動力不足,而且對燃料這種在當時的德國供應不足的資源消耗量很大。它使用的變速系統爲邁巴赫OLVAR EG 40 12 16 B型,有8個前進檔和4個倒車檔。它能能夠控制虎II坦克安裝的亨舍爾L 801式舵機。亨舍爾L 801式舵機採用雙半徑設計,故障率較高。坦克兩側的九對車軸均裝有支撐用的扭力桿。虎II坦克有8對重疊排列的負重輪。這些安放於履帶內的負重輪直徑爲800毫米,擁有橡膠墊和鋼製外胎。

與虎I坦克一樣,每輛虎II坦克均配有戰鬥用和稍窄的鐵路運輸用兩套履帶。運輸用履帶減小了載荷的全寬,使用這種履帶的坦克(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在鋪裝路面上做短距離行駛。按照操作規範,乘員組應該在坦克被卸載之後爲坦克換上戰鬥用履帶。虎II坦克的對地壓強爲0.76千克/平方釐米。

研發

德國人最初在1937年提出了重型坦克的研發計劃。亨舍爾最初與當局簽訂了設計協議,1939年,斐迪南·保時捷也與官方簽訂了設計協議。兩方推出的原型車均使用了同款由克虜伯設計的炮塔,兩種原型車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車體、傳動、懸掛系統和車載設備上。

盟軍遠征部隊最高司令部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正走過一輛被毀的虎II坦克。注意圖中虎II坦克安裝的重疊而非交錯排列的鋼製輪圈]] 亨舍爾原型車的底盤設計比較常規,佈局類似豹式坦克,安裝了傾斜裝甲。它的引擎和負重輪佈局方式和虎I坦克相似——引擎安裝在車體後部,兩側各有9個鋼圈負重輪;重疊排列的負重輪內部配有彈簧,與橫向扭力桿相連。然而,爲了降低保養的難度,當這款原型車的鋼圈輪被運用在後期型的虎I坦克上時,負重輪是以重疊的方式排列,而不是像採用橡膠輪緣負重輪的虎I坦克早期型的「行走機構」(Schachtellaufwerk)那樣將負重輪交叉排列。

保時捷研發的原型車將炮塔裝在了車體後部,而將發動機放在中部。該車使用與象式重驅逐戰車相同懸掛裝置。這種懸掛裝置兩側各有6個安裝在成對的彈簧轉向架上的負重輪。每對輪上還裝有短的縱向扭杆。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節省空間,還能夠降低維修難度。一種原型車上安裝了一款與油氣混合車上的傳動系統相似(只是沒有蓄電池)的汽電傳動。該車的兩套傳動裝置互相獨立,由汽油發動機—發電機—電動機—驅動鏈輪這一混合動力驅動鏈組成,以並聯方式排列在坦克的兩側。此前,一些美國設計和VK4501(P)曾經運用過這種動力系統,但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沒能夠投入量產。儘管保時捷博士的非正統設計並不受青睞,但後來部分的獵虎驅逐戰車卻安裝了保時捷設計的懸掛。

參考文獻

  1. 傾斜裝甲,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