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翅噪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藍翅噪鶥[1](學名:Garrulax squamatus):中型鳥類,體長22-25厘米。上體棕橄欖褐色密被黑色鱗狀斑,眼藍白色,眼上有一長而寬闊的黑色眉紋,從眼先直到頸側。下體棕褐色被黑色鱗狀斑;尾上和尾上覆羽栗色,尾黑色具棕色端斑;翅上覆羽栗色,初級覆羽灰黑色;飛羽黑褐色,外側飛羽外翈藍色,內側飛羽基部亮栗色。
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常綠闊葉林中,尤以溪流、河谷沿岸和附近的常綠闊葉林較常見。多成對或成小群活動,飛行力弱,一般僅在受驚時才做短距離飛翔,常在林下灌叢或地上活動和覓食,較為嘈雜。以昆蟲和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
形態特徵
藍翅噪鶥上體頭至尾橄欖褐色或暗棕色,各羽均具黑色端斑,形成明顯的黑色鱗狀斑。眼藍白色,眼先灰色或茶黃褐色,眼上有一長而寬闊的黑色眉紋從眼先向後延伸至頸側。頭側和頸側淡棕褐色,羽緣黑色,兩翅內側覆羽淡棕褐色或栗色;初級覆羽黑褐色,大覆羽棕紅色或栗色,飛羽黑色,外側初級飛羽外翈藍色,內側初級飛羽外翈黑色,基部棕紅色或栗色,次級飛羽外翈基部亦為棕紅色或栗色,彼此與大覆羽棕紅色共同構成大塊棕紅色或栗色翅斑,最內側飛羽先端有的還具白色斑點。尾上覆羽栗色,尾黑色具窄的棕黃色端斑。
下體棕褐或暗黃褐色,各羽具黑色羽緣,形成明顯的鱗狀斑。本種亦有部分個體頭頂、頭側和頸側沾橄欖灰色,上體少棕色,下體橄欖沾灰。
虹膜淡綠色、藍白色或暗褐色,嘴角黑色,尖端和下嘴基部較淡和灰,腳和趾淡肉色或肉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70-80克,♀80-82克;體長♂220-250毫米,♀198-231毫米;嘴峰♂21-22毫米,♀22毫米;翅♂92-102毫米,♀93-99毫米;尾♂82-110毫米,♀75-104毫米;跗蹠♂34-37毫米,♀36-37毫米。
近種區別
藍翅噪鶥特徵極明顯, 相似種純色噪鶥上下體亦具鱗色斑,體型大小和羽色亦與該種很相似。但純色噪鶥無黑色眉紋,翅緣不為藍色而具黃色塊斑,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區別亦甚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常綠闊葉林中,尤以溪流、河谷沿岸和附近的常綠闊葉林較常見。棲於近溪流的潮濕森林。
生活習性
- 遷徙: 留鳥。
- 習性:甚懼生而隱秘。不如其他噪鶥吵嚷。多成對或成小群活動,飛行力弱,一般僅在受驚時才做短距離飛翔,常在林下灌叢或地上活動和覓食,較為嘈雜。
- 食性:主要以昆蟲和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
- 叫聲:大叫,輕聲鳴叫為重複的kri taboo或輕柔單音。
分布範圍
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緬甸北部、中國西南及印度支那北部。不丹、印度、尼泊爾、緬甸、越南、中國(雲南西北部貢山、西部盈江、龍川江與怒江間山脈以及南部瀾滄和新平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於林下灌叢中,巢呈杯狀,主要由枯草莖、草葉和根等材料構成,內墊細根。每窩產卵2-3枚,卵藍綠色,大小為29.4毫米×20.7毫米。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 種群現狀
藍翅噪鶥在中國分布區域狹窄,種群數量稀少,不常見,應注意保護。該物種分布範圍較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視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