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薊門煙樹碑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薊門煙樹碑

所屬區域;中國北京

門票;40元

薊門煙樹碑立於北太平莊街道黃亭子。高3米、寬0.8米、厚0.25米,山字形首浮雕雲紋,須彌座。額篆書《御製》,碑陽楷書大字「薊門煙樹」4字,碑陰刻乾隆帝行書七律一首。

薊門煙樹碑又叫薊丘,俗稱土城,是遼城和元城的故址。在海淀區學院路黃亭子 村元代土城遺址上。古城牆和古建築物都已廢圮,只有古城門舊址兩個土阜還存在。高3米、寬0.8米、厚0.25米,山字形首浮雕雲紋,須彌座。額篆書《御製》,碑陽楷書大字「薊門煙樹」4字,碑陰刻乾隆帝行書七律一首。相傳當年其樹木蓊然,蒼蒼蔚蔚,晴煙拂空,四時不改,故名薊門煙樹。

1981年公布為海淀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目錄

歷史淵源

薊門煙樹為「燕京八景」之一。金始定燕京八景之時,定名「薊門飛雨」,元代相延之,明代改為「薊門煙樹」,清代襲之。乾隆皇帝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立碑於土城之上。碑坐北朝南,漢白玉石質長方形。碑高3米,寬0.8米,厚0.25米。碑基為須彌座,飾以蓮花浮雲。據傳原建於皇亭子之中,1900年亭毀,石碑暴露於外。石碑正面為乾隆所書「薊門煙樹」四字。

碑陰為乾隆帝所書律詩一首:「十里輕楊煙藹浮,薊門指點認荒丘。青簾貰酒今何少,黃土埋人即漸稠。牽客未能留遠別,聽鸝誰解作清游。梵鍾欲醒紅塵夢,斷續常飄雲外樓。」1985年由北京市園林局進行重修,以石碑為中心,興建了亭台和城牆,植樹綠化,定名為「薊門煙樹碑」,以供遊覽。

北京著名風物景觀中,有「薊門煙樹」。「燕京八景」之說,始見於金代章宗明昌年間(1190—1198),其中的「薊門飛雨」,到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翰林學士胡廣等13位大臣創作《薊門八景圖詩》,把它改為「薊門煙樹」,遂以名世。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弘曆皇帝將此景御題樹碑,立於德勝門外東升鄉黃亭子村(現海淀區學院路上乾隆碑猶在)。薊門源於薊城。其形成的確切時間,一直沒有考古證明。一說當在商末,西周時為薊國都城;春秋戰國時為燕國都城。秦代曾置薊縣,但與天津薊縣無沿革關係。天津薊縣秦代置為無終縣,北魏時屬漁陽郡,隋改漁陽縣,唐屬薊州;曾有土城,明初以磚石包砌,與古薊城無關。1913年,始有天津薊縣。

金史》記: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世宗對臣下說:「朕前詣興慶宮,有司請由薊門,朕恐妨市民生業,特從他道」。可見當時的薊門是個繁華所在。據考證,其地約當今宣武門外大街西側一帶。垂直「南行約一里」便進了牛街北口,薊門在古燕都城中靠近大悲閣。據《析津志》載:「薊門在古燕都城中,今大悲閣,南行約一里,基枕其街蓋古蹟爾」。遼聖宗因避雨曾入大悲閣,因改名聖恩寺,成為「薊門飛雨」的來源。後來,大悲閣圮廢,薊門地名也不存在了。

明代

明代,姚廣孝曾作《薊門詩》:「雲樹依依接遠丘,時看飛雨灑征裘;不知銅馬坊何在?惟有桑乾水自流」。李東陽也有《薊門作》:「薊門城外訪遺蹤,樹色煙光遠更重;飛雨過時青未了,落花殘處綠還濃;路迷南郭將三里,望斷西村有數峰;坐久不知遲日暮,隔溪僧寺午時鐘。」詩中所敘薊門景色仍在金中都城中,但其景名逐漸由「薊門飛雨」演變為「薊門煙樹」。明人鄒緝所題王紱之《燕台八景圖》上說:「薊門在舊城西北隅,(誤指元大都德勝門)門外舊有樓館,雕欄畫棟,凌空縹緲,遊人行旅,往來其中,多有賦詠,今並廢,而門猶存二土阜,樹木蓊然,蒼蒼蔚蔚,晴煙浮空,四時不改,故曰薊門煙樹。

清代

清代,乾隆皇帝好古,尋訪古蹟,指元大都西牆殘門為薊門。寫詩:「蒼茫樹色望中浮,十里輕陰接薊邱,垂柳依依村舍隱,新苗漠漠水田稠。青蔥四合鶯留語,空翠連天雁遠遊。南望帝京佳氣繞,五雲飛護鳳凰樓」。乾隆寫了詩還覺不夠,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於此,並在碑後賦詩:「十里輕楊煙靄浮,薊門指點認荒丘。青簾貰酒於何少,黃土填入即漸稠。牽客未能留遠別,聽鸝誰解作清游。梵鍾欲醒紅塵夢,斷續常飄雲外樓」。它確切地描述了薊門當時盛況。其實,歷史上的薊門不在元大都西城牆北部,而是在今宣武區界內的原金中都城中,今之「薊門煙樹」不過是借題發揮。為了後人懷古之情,1949年後,據史料和乾隆的詩,在學院路西側土城又建起雄偉壯觀的城門和碑台,薊門煙樹碑重新高高聳立;修造古樸典雅的樓、館、廊、青磚灰瓦,別具風采,種植了花木草坪,再現「芳樹重重擁薊門,蒼茫煙翠滿郊原」的景色。

考古研究

在上古的時候,司馬遷的《史記》里說,人文初祖黃帝的孫子叫顓頊,他統治的範圍「北至於幽陵」,幽陵即幽州也,大抵是指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地方,到了西漢武帝置「十三刺史部」之後,「幽州」才和今天的北京地區有了直接的聯繫。東漢時期,幽州的治所在薊縣,就是宣武區這塊地方。薊門煙樹碑上面的榜文是:「北京城區,肇始斯地。其時惟周,其名曰薊。」意思是說:北京城區是從這裡開始的,當時的年代是在周朝,這塊地方叫薊城。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北京大學侯仁之教授撰寫的《北京建城記》,鐫刻在柱前石碑上。這個紀念柱,是1995年為紀念北京建城3040周年而做的。

這裡的「薊」,曾經是西周初年一個封國的名稱,也是北京見於文獻記載的最早的地名之一。上個世紀50年代以後的考古發掘初步證實,薊城的舊址就是宣武區廣安門一帶。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寫的很有名的《水經注》裡面講,薊城是以薊丘來命名的,丘就是一個小山岡。北宋沈括夢溪筆談》里說:他曾經出使契丹,在契丹境內看到了大薊這種植物,它的枝葉就像車蓋一樣大,是中原地區所沒有的,這個地方叫做薊城,大概是由於這個原因。「薊」是什麼植物呢?植物辭典里有「大薊科」。也就是說,先有了薊這種具有地方特點的植物,然後命名了薊丘,在薊丘的基礎上又命名了薊城。之後又變動成為薊門。地名產生的關聯過程就是這樣。喜歡風雅的乾隆皇帝就在這個地方立了這個碑。

專家探索

周王朝自平王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後,習慣上稱為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東遷後王室衰微,從「天下共主」淪落為託庇於諸侯大國的附庸,經過長期鯨吞蠶食,春秋時幾十個國家兼併成7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是時自公元前475年起至秦統一中國,即公元前221年止。北京地區是七雄之一的燕國所在地。燕國以薊城為都。

薊城具體方位究竟在今天北京什麼地方?據酈道元水經注》說:「昔周武王封堯後於薊,今城內西北隅有薊丘,因丘以名邑也,猶魯之曲阜,齊之營丘矣。」建國以來考古工作者經過數十年的工作,為探尋薊城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50年代在薊丘以南不到4公里處(廣安門南700米外),曾發現戰國遺址,出土饕餮紋半瓦當,這是燕國宮殿建築常用的建築構件。1956年在配合永定河引水工程的考古發掘工作中,發現151座春秋、戰國至東漢時的陶井,其中戰國36座,陶井分布最密集的地區是宣武門至和平門一帶,共130座。1965年在配合市政工程的考古發掘中,發現65座戰國至漢代陶井,陶井分布在陶然亭、白雲觀、姚家井、廣內白紙坊、廣內南順城街、和平門外海王村等處,較密集的地方是海淀區學院路黃亭子村元代土城遺址。

70年代又陸續在西單大木倉宣武門白紙坊陶然亭姚家井等處發現一批戰國至漢代陶井。井是用一節節井圈套疊成圓筒狀,井底還發現汲水的水罐等生活用品。很顯然,這是生活水井,水井密集,說明當時人口很稠密。根據上述一系列考古發現,專家們推測薊城應在發現陶井最密集的今北京城西南部宣武門至和平門一帶。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考古工作者曾在白雲觀附近的「薊丘」發掘,發現了一段古城牆的西北角,在此城牆下壓着3座東墓,說明該城建造年代不早於東漢,這又作何解釋?它提示對戰國「薊城」位置需要重新認識,這只能待有更多的考古發現進一步證明。這對於研究薊門煙樹碑無疑起到了一個促進推動的作用。

文化底蘊

薊門煙樹最早見於唐代大曆年間詩人李益,生前在客游燕趙期間,曾有題為《秦城》的七絕一首,詩云:「惆悵秦城送獨歸,薊門煙樹遠依依。秋空莫射南來雁,縱遺乘風更北飛」。詩中「秦城」,地在京城南寶坻縣南十里,傳為「秦始皇所築」故名。詩中說的「薊門」,當時指的唐時幽州藩鎮城,亦後來遼金故都城之前身。不過在金中都城中,則又真有稱為「薊門」的一處地方。《金史》記: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世宗對臣下說:「朕前詣興慶宮,有司請由薊門,朕恐妨市民生業,特從他道」。

舊有樓館並廢,但門存土阜傍多林木,燕京八景「薊門煙樹」即此。現尚存乾隆御牌一座。描述「薊門煙樹」的詩詞篇章被刻成壁畫,增加人文內涵。

景點布局

薊門煙樹碑周遭樹木蔥蘢,有松、柏、槐、榆上百個品種,是世界大都市中規模較大的樹木種子園。置身起伏不平的山巒之上放眼四望,大樹下面有矮樹、喬木,林邊是灌木,還有榛柴棵、苕條墩、映山紅等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區隨處可見的灌木。薊門煙樹碑塑造了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並為人們遊憩、療養、避暑、文化娛樂和科學研究提供良好的環境。同時,也是一種以保護為前提利用植物的多種功能為人們提供各種形式的旅遊服務和可進行科學文化活動的經營管理區域。

薊門煙樹碑是以自然環境為依託,具有優美的景色和科學教育、遊覽休息價值的一定規模的地域、文物保護和適度建設,為人們提供旅遊、觀光、休閒和科學教育活動的特定場所。亭台水榭點綴其間,風光旖旎,景色四季各不相同,春季嫵媚多姿,夏季艷麗繽紛,秋季色彩斑斕,冬季銀妝素裹,充滿了無窮的魅力。

景致特色

元大都北土城遺址位於北京市區北部海淀區、朝陽區境內,北土城路南側和西土城路西側。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營建大都,至元十三年(1276)大都城垣建成,周長28.6公里,四隅建角樓,平面布局呈長方形。城牆基寬2.4米,與高及頂寬之比為3∶2∶1,牆體為夯土築成,故又稱土城。元後期又於各門外加築瓮城。明筑北京城時,將北城牆南移5里,使北部土城廢棄,成為遺址。今遺址尚存約12公里,城牆外圍還有護城河的遺蹟,是規模最大、最能反映元大都城市規模、布局、方位的重要歷史遺蹟。古人篤信風水,城市興建亦自如是。古人建城,安居擇墓,必先選擇「藏風聚氣」的興旺之地,「求其城郭密固,使氣之有聚」。依風水之觀點,南屬陽,北屬陰。元大都是一座規整而對稱的城市,如南北兩垣均辟開三門的話,因城門南北相對,那麼陽氣從南門進入大都城後,沿中軸線北行,經皇城、宮城至北牆,氣即由中門而泄,乃屬不吉之形。為防「氣泄」之弊端,由是設計者將北牆改為二門,以實現「擋氣」之目的。

乾隆皇帝把薊門煙樹定景在元大都北土城遺址附近,是因為在明代的《北京八景圖》中,「古城西北薊門前」所說的古城指的就是元朝的都城,西望到的景色,估計就是原來元朝皇帝大面積植樹造林的福蔭,升起的煙,也許是黃昏時附近人家升起的裊裊炊煙。

薊門煙樹碑在坐落在元大都北土城遺址中更增加了幾分歷史的韻味。很能使世人聯想到元朝統治疆域的廣闊,體驗到京師的元大都城,它在過去的歲月中是如何發揮了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重要作用。

相關視頻

薊門煙樹:乾隆的考古「成果」太荒唐,還題字立碑,卻成了不滅的「罪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