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藍鰭金槍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藍鰭金槍魚

中文名稱:藍鰭金槍魚

拉丁學名:Thunnus thynnus

別稱:金槍魚、藍鰭鮪、黑鮪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綱: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目:鯖亞目

:鯖科

:金槍魚屬

:藍鰭金槍魚

英文名稱:Atlantic Bluefin Tuna、Bluefin Tuna

藍鰭金槍魚(學名:Thunnus thynnus)是鯖科、金槍魚屬魚類。最大體長430厘米,重達800多千克,一般常見100-300厘米。體紡錘形,粗壯,橫切面近於橢圓形。吻部圓錐形,口大,上頜骨向後伸達眼睛下緣中下部。尾柄細,兩側各有1大2小隆起脊。體被細小圓鱗,胸部鱗片特大,形成胸甲。背鰭2個,相距很近。胸鰭短,末端到第一背鰭中部。腹鰭尖突分離。第二背鰭和臀鰭後方各有8-10個小離鰭。尾鰭新月形。背部青黑色,腹部銀白色,尾柄隆起嵴黑色。第一背鰭黃色或藍色,第二背鰭紅褐色,臀鰭和離鰭暗黃色並帶有黑色邊緣。

藍鰭金槍魚為大洋性中上層洄游魚類。它能承受相當大的溫度範圍,生活在溫躍層的上方和下方,深度超過9850米。喜結群,游速快。藍鰭金槍魚幼年時表現出強烈的群游習性。群游主要以視力為導向的,且多在晚上遊動。主要以魚類、頭足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分布於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溫帶及熱帶海域,包括中國東海。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藍鰭金槍魚

拉丁學名:Thunnus thynnus

別稱:金槍魚、藍鰭鮪、黑鮪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綱: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目:鯖亞目

:鯖科

:金槍魚屬

:藍鰭金槍魚

英文名稱:Atlantic Bluefin Tuna、Bluefin Tuna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保護級別:IUCN標準:瀕危(EN)

同義學名:Thynnus secundodorsalis Storer, 1855

動物學史

藍鰭金槍魚最初由林奈(Linnaeus)於1758年被首次描述並命名為Scomber thynnus。隨後有各種各樣的名字,包括Thynnus thynnus,Thunnus vulgaris和Albacora thynnus。1896年,喬丹(Jordan)和埃弗曼(Evermann)首先將金槍魚劃歸為金槍魚屬(Thunnus),已經是公認的名稱。儘管科學家們在爭論該物種是否實際上代表多個物種或亞種,但有證據表明,藍鰭金槍魚是獨立的物種。屬名Thunnus源自希臘語"thynnos",意為金槍魚(tunna),而物種名稱thynnus則翻譯為金槍魚(tunny)。

形態特徵

藍鰭金槍魚的最大體長430厘米,重達800多千克,一般常見100-300厘米。體紡錘形,粗壯,橫切面近於橢圓形。吻部圓錐形,口大,上頜骨向後伸達眼睛下緣中下部。尾柄細,兩側各有1大2小隆起脊。體被細小圓鱗,胸部鱗片特大,形成胸甲。背鰭2個,相距很近。胸鰭短,末端到第一背鰭中部。腹鰭尖突分離。第二背鰭和臀鰭後方各有8-10個小離鰭。尾鰭新月形。背部青黑色,腹部銀白色,尾柄隆起嵴黑色。第一背鰭黃色或藍色,第二背鰭紅褐色,臀鰭和離鰭暗黃色並帶有黑色邊緣。

生活習性

藍鰭金槍魚為遠洋性魚類,季節性靠近海岸。它能承受相當大的溫度範圍,生活在溫躍層的上方和下方,深度超過9850米。藍鰭金槍魚幼年時表現出強烈的群游習性。群游主要以視力為導向的,且多在晚上遊動。因此,其他感官(特別是側線)似乎與這種行為有關。在夏季,藍鰭金槍魚的季節性遷往日本沿海和北美太平洋沿海的北方地區。成魚可以跨太平洋遷移:有些向東遷移,有些向西遷移。藍鰭金槍魚可以在不到60天的時間內穿越大西洋。它們可以以每小時72.5千米的速度游泳。

藍鰭金槍魚表現出不同的捕食策略,取決於它們的目標獵物。主要採用追捕的方式捕獲較小的魚類,特別是鳳尾魚,而"改良濾食性"則被用於捕捉小型、緩慢移動的生物體。藍鰭金槍魚在近岸捕食海星、海帶和較小的淺水魚類。藍鰭金槍魚在產卵季節不太可能覓食,因為它們的大部分活動必須專門用於產卵活動。它們在食物上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海洋哺乳動物和其他大型魚類,特別是其他脊椎動物和比目魚。

分布範圍

海域範圍:分布於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溫帶及熱帶海域,包括中國東海。 在西大西洋,從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到巴西北部,包括墨西哥灣都有發現。在東大西洋,從挪威到加那利群島都有。在西太平洋,從日本分布到菲律賓。在東太平洋,分布於美國阿拉斯加南部海岸至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 日本、墨西哥及地中海已有養殖。

國家地區: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巴哈馬巴巴多斯、比利時、伯利茲、百慕大、博內爾島、聖尤斯達蒂斯和薩巴島(薩巴島、聖尤斯達蒂斯、博內爾島)、巴西、保加利亞、佛得角、加拿大開曼群島哥倫比亞、克羅地亞、古巴、庫拉索、塞浦路斯、丹麥、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埃及、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法屬圭亞那、德國、直布羅陀、希臘、格林納達、瓜德羅普島、危地馬拉、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牙買加、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立陶宛、馬耳他、馬提尼克島、墨西哥、摩納哥、蒙特塞拉特、摩洛哥、納米比亞、荷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聖巴托洛繆島、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馬丁島(法國部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馬丁島(荷蘭部分)、斯洛文尼亞、南非、西班牙、蘇里南、瑞典、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英國、美國、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英屬維爾京群島、美屬維爾京群島、西撒哈拉等。

繁殖方式

藍鰭金槍魚是卵生的。在大西洋,產卵地區只在地中海和墨西哥灣兩個地區被發現。在太平洋,產卵發生在菲律賓附近。與其他熱帶金槍魚相比,這是一個有限的產卵區。在墨西哥灣產卵期發生在4-6月,在地中海產卵期發生在6-8月。時間上的差異可能是由於多種因素導致的,例如不同的環境或遺傳變異。在墨西哥灣,產卵溫度為24.9-29.5℃,而在地中海,產卵溫度為19-21℃。

在圈養條件下,藍鰭金槍魚在3歲時達到性成熟,但也有人提出,藍鰭金槍魚在4-5歲時達到性成熟。雌性平均每年產卵1000萬個。它們的卵有浮力,並被海流分布在相當遠的距離。幼魚孵化的大小為3.0毫米。它們有大腦袋和大下巴,缺乏身體色素沉着。金槍魚的幼魚很難區分,但藍鰭金槍魚是唯一具有背尾色素的金槍魚。幼魚每天生長1毫米。在產卵區,幼魚豐度為每平方碼0.1-1.0,體重在40-80千克之間的幼魚將根據大小分到不同的群體。這些魚群通常由多種魚種組成,可能包括長鰭金槍魚、黃鰭金槍魚、大眼金槍魚、鰹魚等。

養殖技術

  • 養殖環境

培育池為圓形或方形水泥池,面積12-20平方米,深0.7-1.0米;中間培育池為圓形或方形水泥池,面積30-50平方米,池深0.8-1.0米,要求水循環和排污功能良好;水質透明、清澈,不含有害重金屬離子,硫化物不超過0.02毫克/升,總大腸桿菌數小於5000個/升,鹽度在20‰以上;光照500-1500勒克斯,均勻、柔和、不刺眼;水溫15-18℃;鹽度適宜鹽度為25-30‰;pH維持在7.6-8.2之間;溶解氧大於6毫克/升。網箱選用聚乙烯網片作箱體材料,網箱雙層,規格6.0米×10.0米×6.0米,內層網目3.5厘米外層網目4.0厘米,網箱上部四周用大毛竹綁紮,用綱繩固定在箱架四角的柱柱上,也可用泡沫塑料浮球或舊鐵桶作為浮力,框架用鐵錨固定於水域中,網箱底部系縛砂石包作沉子,四角加大沉子重量,使網箱充分張開成四方體,網箱入水2米,露出水面0.5米,為防止魚跳出箱外,網箱上面縫一蓋網,蓋網要用竹竿撐起,以免四陷入水影響箱內魚的攝食,魚種入箱前7天安裝好網箱,讓網衣上附着藻類,以減少魚體入箱後摩擦受傷受精卵的孵化。

  • 苗種投放

放養時間選擇在5-6月,一般每網箱可投放30克/尾的魚種100-200尾左右,並可搭配50克/尾的花白鰱200尾左右,所放魚種應要求規格整齊、色澤鮮艷、體表光滑、無病無傷、鰭無殘缺、體質健壯。

  • 飼料準備

飼料製備所述飼料原料包括以下重量比的成份:硅酸鹽細菌0.5-0.8份、糞鏈球菌1-3份、木黴菌0.6-0.8份、沼澤紅假單胞菌2-5份、酵母菌0.3-0.5份、魚骨粉50-60份、醋糟粉65-70份、廢液沉澱物50-55份、米糠40-60份、紅糖12-14份、食鹽10-14份、豬糞80-85份、豬肉屠宰場廢棄物45-55份、水草60-65份、碳酸氫鈣12-16份、尿素14-17份、檸檬酸鐵1-3份、維生素B10.6-0.8份、維生素B120.2-0.6份、花椒20-30份、銀杏種皮20-30份、蛇床子20-30份、苦楝皮10-30份、使君子15-25份、五倍子1-15份、毛冬青5-15份、苦參鹼5-10份、無患子外種皮55-60份;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①將水草晾乾,使其含水量在40%以下,將其切斷至2-4厘米,然後按照所述比例加入魚骨粉、醋糟粉、米糠、紅糖、食鹽,充分攪拌,混合均勻;②將上述混合物進行發酵,所述的發酵是好氧堆肥發酵,發酵用水占物料總重量的20-30%,給氧時間冬季為50-60小時,夏季為20-25小時,發酵溫度為45-60℃,發酵時間為7-10天;③將廢液沉澱物、豬糞、豬肉屠宰場廢棄物按照所述的比例混合均勻,加入酵母菌、糞鏈球菌進行發酵;將上述物質置入池中混合腐漚,上部蓋上塑料薄膜,進行3-5天預發酵;然後將塑料薄膜揭去,並且進行攪拌,讓混合物接觸氧氣,逐漸升高溫度,從常溫到50℃,保持1-3天後繼續翻堆,然後從50℃升到60℃,保持時間為2-4天,然後將溫度降至常溫,保持6-8天,直至完全熟化,發酵完畢;④將經過步驟①和步驟②發酵、消毒後的有機混合物進行乾燥,乾燥溫度為45-60℃,乾燥到含水量為15-25%;⑤將硅酸鹽細菌、木黴菌、沼澤紅假單胞菌按照所述比例加入到上述物料中,充分混合,攪拌均勻;⑥將碳酸氫鈣、尿素、檸檬酸鐵、維生素B1、維生素B12、大黃、黃芪份、神曲按照所述比例加入到混合物中,充分混合,攪拌均勻;⑦加入花椒20-30份、銀杳種皮20-30份、蛇床子20-30份、苦楝皮10-30份、使君子15-25份、五倍子1-15份、毛冬青5-15份、苦參鹼5-10份、無患子外種皮55-60份之後將上述物料在18-45℃的條件下進行低溫乾燥,使其含水量為10%以下。

  • 投餵方法

按體重的1-4%投餵;配合飼料粒徑分別為250-400毫米、400-600毫米、800毫米,要求配合飼料日投量為魚體重的5-15%。飼料顆粒大小適口,投餵及時,宜少投、勤投。換水量為8-10次/天。3-1000克體重的魚投餵量為6.0-0.4%,在苗種期應儘量增加投餵次數,每天投餵6-10次,以後隨着生長而逐漸減少投餵次數。長到100克左右,每天投餵4次;長到300克左右,每天投餵2-3次;長到500克,每天投餵2次;長到500克以上,每天投餵1-2次。在夏季高水溫期,每天投餵1次,或2-3天投餵1次,投餌量控制在飽食量的50-60%。

  • 疾病防治

養殖用水經嚴格過濾或消毒處理以保證水質清潔:降低養殖密度,加大換水量,及時吸污清底和清除死亡魚苗;使用複合抗菌素"鮃苗樂二號"5×10投餵輪蟲或鹵蟲使之攜帶藥物成為"藥性生物餌料",經56小時後收集投餵魚苗:以"鮃苗樂二號"5×10全池潑灑進行藥浴,連續處理3天,每天藥浴時間在8小時以上。爛鰭病防治方法包括:降低養殖密度,以提高抗病力,減少發病機會;加強吸污,加大換水量,以保持池底清潔和良好的水質;適時分池,細心操作和搬運,防止擦傷;爛鰭病容易水平傳染,發現病魚應儘快隔離、掩埋或焚燒處理;當分池和疾病發生時,使用"鮃樂二號"進行口服和藥浴處理。

口服量25克/千克飼料,每日投餵兩次,57天為一療程;而藥浴則以10×10的劑量,每天浸泡8小時,連續處理3天。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1年 ver 3.1)--瀕危(EN)。

  • 種群現狀

世界範圍內的報告顯示,1950年至1993年的種群數量有所波動,但相對穩定,並且每年產量在15000-39000噸之間。報告的漁獲量在1996年達到峰值52785噸,然後在2006年再次下降到38830噸(糧農組織,2009年)。然而,在許多地區,這種魚種的漁獲量統計數據被認為是不可靠的,因為有些國家沒有報告漁獲量,而且捕魚後數月至數年的收成混淆了漁獲數據(STEFC 2009)。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藍鰭金槍魚的捕獲量(CPUE)有所下降,但是數據存在一些不確定性,特別是來自地中海地區的數據,根據最近2010年存量評估的最佳估計,基於過去21-39年(三代,基於7-13年的世代長度),西部和東部存量的總產卵量(SSB),全球下降了29-51%。東大西洋在開發前的存量並不為人所知,但據推測,在全球範圍內,該物種的世代長度曾一度相似。因此,據估計,該物種在過去三代(39年)中至少下降了51%,並被列為標準A2下的瀕危物種。在東大西洋魚類種群中,捕撈死亡率遠遠高於最大可持續產量(MSY),估計的總產卵量(SSB)遠遠低於最大可持續產量(MSY)。西大西洋的魚群在過去經歷了嚴重的下降,也低於最大持續產量,而且在捕魚制度下沒有恢復。

由於生長緩慢和過度捕撈,全球藍鰭金槍魚的數量已經大大減少。歐盟漁業專家警告說,如果不限制捕撈,藍鰭金槍魚可能會滅絕。

  • 瀕危原因

藍鰭金槍魚的生長緩慢和過度捕撈,是其數量大大減少的主要原因。

世界自然基金會約翰·坦策說,藍鰭金槍魚變成"瀕危"的主要原因是在經濟利益刺激下日本漁船的濫捕,捕撈量遠超國際協商的配額。日本廣播協會(NHK)指出,日本捕撈藍鰭金槍魚存在三大問題:①大量捕撈幼魚;②在產卵地集中捕撈;③日本政府對捕撈幾乎沒有限制。

  • 保護措施

摩納哥於2009年7月建議將大西洋藍鰭金槍魚作為保護對象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建議提出後,立即得到法國、英國、荷蘭、德國和奧地利等歐盟國家的支持。歐盟國家將在8月21日對這一建議進行討論,協調歐盟內部對保護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的立場。

歐盟委員會負責環境事務的委員季馬斯表示,歐盟委員會的表態意味着歐盟"在保護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的道路上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法國總統薩科齊說:"這是我們的重大責任,子孫後代將對此做出評價。"

根據計劃,《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締約國會議第一委員會於2010年3月18日進行了投票表決,投票結果否決了禁止大西洋和地中海藍鰭金槍魚國際貿易的提案。消息傳來,藍鰭金槍魚消費大國日本"鬆了口氣";動物保護組織和美國、歐盟等提案支持方表示失望。[1]

主要價值

  • 食用價值

藍鰭金槍魚是金槍魚家族中的最大種,其肉質細膩,油脂豐富,肉色淡紅,口味極佳,價格也十分昂貴。在日本也是最受寵的美食魚類。 捕撈量不到全球金槍魚總捕撈量的1%,主要用於製作高檔生魚片,其市場全部在日本。

  • 生態價值

藍鰭金槍魚是海洋生態系統中食物鏈上的重要一環,它吃一些小的魚類和甲殼類動物。如果它最終滅絕,相關海域的生態平衡可能遭到破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