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坦言:能取代我的有兩人,一個是毛澤東,另一個被我除掉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鄧演達 |
蔣介石坦言:能取代我的有兩人,一個是毛澤東,另一個被我除掉了1928年,張學良「改旗易幟」後,蔣介石在名義上統一全國。[1]
然而,他卻依舊無法安心,惶惶度日,時刻面臨着內憂外患的局面。
對於這個問題,國民黨高級將領劉建緒就曾經開誠布公地詢問道:
「委員長是否想過,在百年之後,有誰能接替您的位子呢?」
其他將領聞言大驚,都未料到劉建緒竟然如此大膽。一時間面面相覷,心中卻都有自己的想法。
百年之後?還挺婉轉,這不就是想問如今誰的威脅最大嘛!
要知道,蔣介石在此時已經對紅軍接連進行3次「圍剿」,全部以失敗告終。
氣得每日拍案大罵,卻又無可奈何,劉建緒拋出的問題倒也太合時宜。
意料之外,蔣介石並未發怒,思考了片刻,緩緩開口說道:
「在這個世界上,有本事取代我的只有兩個人。只可惜,其中一個已經被我槍斃了!」
聽到這個答案,將領們頓感詫異,隨後又恍然大悟過來。
「另一個人現在還活着。」說罷蔣介石臉上悵然的神色消失不見,剩下的僅有決絕和狠厲。
對於這個謎底大家更是瞭然於心,自然是此時讓他內心煎熬不已的毛澤東。
二人的勝負高下,1949年,歷史已然給出了答案。
除了毛主席外,究竟還有誰曾經讓蔣介石感到威脅?他的死因背後又隱藏着怎樣的內幕?
01 此人便是鄧演達。他曾經被孫中山先生視為接班人,那時候的蔣介石還未在國民黨中站穩腳跟。
縱觀蔣介石政治生涯的全部經歷,總共有過三次下野和復出。
而鄧演達便與他的第二次下野密切相關。
那是在1931年初,蔣介石軟禁國民黨元老胡漢民,在寧粵分流後,蔣介石的聲望更是降至冰點。
鄧演達在此前就曾斷言:蔣介石不除掉,中國革命便永遠無法迎來轉機。
藉助這個機會,鄧演達聯合在上海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反蔣起義。
蔣介石在南京很快便得知消息,一怒之下撕碎了手中的情報,痛斥道:
「欺人太甚!給我放出懸賞,誰能捉拿鄧演達,獎勵20萬大洋。」
對於蔣介石費盡心力地追捕,鄧演達似乎早有預料。
身邊的同志眼見時局危急,紛紛勸說他暫避風頭,就連老革命家朱蘊山都出面勸告他。
鄧演達依然不置可否:
「眼下就是最好的機會,一旦錯過便再也無法挽回。」
陳靜齋應老蔣的要求,主動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
1931年8月17日,在幹部訓練班結業儀式上,鄧演達正在為學生們講解國際形勢。
此時的他神采飛揚,殊不知危險正在悄然來臨。
在座的學生們聽後大受啟發,紛紛豎起耳朵生怕聽漏一個字。
唯有一人在位置上坐立不安,來回東張西望想要離開這裡。
正是混進學生中的叛徒陳靜齋。
鄧演達見他神態有異,停下講解,關切詢問道:
「這位同學是有什麼疑問嗎?」
陳靜齋心下大呼不妙,哪裡聽得進這番宣講。
神色一轉,假裝自己肚子疼,倉皇逃了出去。
儘管鄧演達並未顯現出懷疑的神情,可奈何他心裡有鬼,又驚又怕之下出了一身冷汗,匆忙奔向龍華警備司令部告密。
在毫不知情的境況下,鄧演達與羅任一、鄭太朴等人悉數被捕,關押在上海靜安寺捕房。
得知其被捕的消息,蔣介石大喜過望,長舒一口氣,得意洋洋對陳立夫說道:
「就算再有本事又怎樣,終究逃不出我的手掌心。
此人終歸是個人才,你去勸勸他,若能為我所用,總參謀長或是中央黨部秘書長之類的,一切可談。」
鄧演達一心只有中國革命,高官厚祿自然入不了他的眼,陳立夫苦口婆心地勸說都沒討到什麼好果子吃,只能悻悻而歸。
蔣介石卻依舊不肯死心,打算親自會會這位故人。
02 革命軍人,奮鬥犧牲,再接再厲,繼續先烈精神。 同學同道,以學以教,終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昏暗的監獄中,竟響起了黃埔軍校的校歌。憶起當年往事,蔣介石不禁感慨萬千,走近一看,正是鄧演達在低聲吟唱。
「擇生,原來你一直都記得這首歌,剛剛你這麼一唱,一下子讓我想起當年陳炯明叛變,創建黃埔軍校的過往。」
說到這裡蔣介石有些難掩激動之情,短暫忘記了二人之間的齟齬。
「當然,中山先生走後,我也一日都沒有放下過。」
鄧演達語氣淡然,話中卻意有所指。
「擇生,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不能回到先生在時一樣?如今倭寇侵入國門,大敵當前我們應該放下過去,一起攜手同行。」
「你還有臉提孫先生,你早已將他的主義棄如敝屣。
更為了一己私慾橫行斂財、內戰連年。沒有你,日本人敢這麼猖狂嗎!」
儘管蔣介石言辭間盡顯誠懇,可這番言論一下子觸及鄧演達的逆鱗,索性撕破臉大罵起來。
蔣介石這些年什麼風浪沒見過,饒是如此聽後臉色也十分難看,紅一陣白一陣,站在原地下不來台。
二人之間多年的恩怨也就此湧上心頭。
03 一切還要追溯到大革命前。
孫中山為了籌劃北伐,做了一系列準備,包括培養軍官,整編革命隊伍等等。
鄧演達出任第1師軍官教育班主任,全面主持部隊教育訓練,在他的帶領下,軍隊紀律嚴明,作風優良,始終保持着卓越的戰鬥力。
然而,1922年6月卻發生一起極為危險的叛變。
陳炯明指揮葉舉等人圍攻廣州總統府,孫中山與宋慶齡的生命都受到巨大威脅。
好在警衛團一、二兩個團保持基本革命立場,這場危機總算是有驚無險。
細究事件的背後,這場兵變也同時成就鄧、蔣二人。
當日凌晨,孫中山在重重炮聲中冒死突圍,千鈞一髮之際,緊急致電蔣介石:
「盼速來協助」。
6月29日,蔣介石終於穿越叛軍的層層警戒,到達永豐艦。
孫中山竟一時哽咽,因他冒死援救大受感動。這段經歷蔣介石詳細記錄到《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中,也奠定他後來豐富的政治資本。
再看鄧演達,得知孫先生遇難的情況後,心急如焚,第一時間聯合滇、桂兩軍共同討伐陳炯明。
在他堅持不懈地奮鬥下,成功保住廣州革命根據地。
次年,孫中山為嘉獎他過去所做的貢獻,親自授予鄧演達少將參軍的職務,宋慶齡還送去了一副對聯以示珍重:
養成樂死之志氣,革去貪生之性根。
從這段經歷來看,他們曾經不約而同做出了共同的選擇——盡心竭力輔佐孫中山先生。
照理來說他們應該會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為何會走到反目成仇的地步呢?
1925年,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鄧演達痛心不已,先生於他而言是恩師,更是引路人。
此後的一生中,鄧演達都不曾忘記孫中山臨終前的囑託,更將他的主義思想進行更深入研究和發展。
北伐戰爭後,蔣介石的狼子野心逐漸露出端倪。
隨着戰爭的不斷深入,他將軍權獨攬在自己手中。
鄧演達看不慣他不顧大局的行徑,在多個事件中都與蔣產生分歧,這也成了二人分道揚鑣的開始。
特別是在之後舉國震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蔣介石公然撕毀國共合作協定,大肆逮捕、殺害共產黨和許多愛國人士。
眼見此前的「三大政策」在蔣介石的破壞下化為泡影,鄧演達倍感憤慨,四處奔走聲討蔣的種種罪行。
多次痛批道:「如今的蔣介石就是新軍閥的做派!」
種種事由後,二人之間的關係也徹底跌入谷底。
04 想到這裡,蔣介石冷笑一聲:「那又如何呢?」
說罷揚長而去,離開了監獄。
此時的他已經想清楚,如今的這種境況下,再次下野不可避免。
鄧演達在黃埔軍校和黨內都享有一定的威望,此人如不能為己所用,必要除之以絕後患。
1931年11月29日,一輛囚車趁着夜色漸深,悄悄駛離了富貴山炮台。
經過沙子崗時,司機卻突然猛踩一腳剎將車逼停。
車子因驟然減速劇烈晃動了幾下,車內的鄧演達在迷迷糊糊之際忽然被驚醒。
只好略顯疲憊地打了個哈欠,探頭詢問:「發生什麼事情了嗎?」
司機頓了幾秒,神色慌張,竟不知該如何開口解釋。
緊急時刻,旁邊的軍官搶答道:
「真是不好意思,車子出了一些故障,您先下來透口氣,我們好好檢查一下。」
鄧演達並未起疑,走下車深吸一口郊外的新鮮空氣,他已經許久未與大自然這樣親密接觸過了。
正當放鬆的時刻,草叢中卻忽然響起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
鄧演達剛要回頭,說時遲,那時快。砰的一聲槍響,不明所以的他已經倒在一片血泊中。
月亮彎彎,硝煙散去,夜色又恢復了平靜。這位年輕的烈士,生命永遠停留在36歲。
05 蔣介石為穩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殘忍將其殺害。
然而,孰是孰非,功過千秋,則會永久存留在歷史中,無法被抹去。
我黨曾經給予鄧演達極高的評價,稱讚他:「以身殉志,不亦偉乎。」
新中國成立後,周總理親自過問鄧演達的情況,又將曾經的叛徒陳靜齋依法處以死刑。
儘管無法挽回這個年輕的生命,卻可以讓他的故事永遠活在國人的心裡。唯願浩然英魂永垂不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