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董健吾(1891年-1970年12月12日)是一位以基督教牧師身份為掩護的中共特工,基督教上海聖約翰大學校友。

在君士坦丁時代[1]之前,羅馬還不是基督教中心。更古老、更廣大的基督教地區在北非和近東的大城市,如亞歷山大港[2]和安條克。

目錄

簡介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董健吾出生於江蘇省松江府青浦縣(今上海市青浦區)的一個基督教世家。他曾就讀於美國聖公會在蘇州開設的桃塢中學,1914年又考入該會在上海開設的聖約翰大學神學院。1917年畢業,曾到揚州、西安等地聖公會辦的中學任校長。1927年,回青浦縣任中學校長,不久應同學浦化人邀請,到河南出任馮玉祥部隊宣傳處秘書長,並經浦化人介紹,於1928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從事中共中央特科的秘密情報工作,公開身份是中華聖公會上海聖彼得堂(位於上海愛文義路、梅白格路口,今北京西路、新昌路口)牧師。

1930年3月,中共計劃以「互濟會」的名義,在上海創辦大同幼稚園,收養中共烈士和領導人的子女約30餘人,其中包括毛澤東的3個兒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以及彭湃的兒子彭絳人,惲代英的兒子惲仲希,蔡和森的女兒蔡轉,李立三的女兒李力等。互濟會籌集了500塊大洋的經費,董健吾又賣掉了50多畝田產,得款1000多元,租用他的教友肖志吉醫生在戈登路(今江寧路)武定路口的石庫門房子,開辦了幼稚園。不久由於該地距離公共租界戈登路巡捕房甚近,於是搬遷至法租界法國公園(復興公園)附近的陶爾菲斯路341號(今南昌路48號)。1932年初,大同幼稚園一名保育員外出後失蹤,於是中共決定解散大同幼稚園,毛岸英、毛岸青兄弟由董健吾帶回自己家中(松柏齋古玩店樓上)撫養。由於岳母(鄭蘭芳之母)對此常有怨言,於是將毛氏兄弟送交前妻黃慧光處(鳳陽路修德里12號)撫養。1933年,中共中央機關遷入江西中央蘇區,董健吾也辭去牧師職務,失去固定經濟來源後,生活日益窘迫。全家生計靠女兒為人洗衣及為百貨公司扎紙花維持。

1936年1月,董健吾受宋慶齡委託,以財政部特派員周繼吾身份,從西安赴陝北,傳遞密信,擔任南京國民政府與中共進行聯繫的特使。他由同學鍾可托引薦,得借用西北剿匪代總司令張學良飛機到陝北瓦窯堡。同年,董健吾又再度受命,以「王牧師」身份,送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和美國醫生馬海德去延安。由於董健吾的請求,張學良允諾出資10萬法郎,資助毛氏兄弟去蘇聯讀書,並委託原部屬李杜將軍護送赴法國,轉赴莫斯科。

1966年文革開始,董健吾在參事室成為造反組織領袖,但是仍在一打三反運動中受到背靠背的揭發批判,方針是「對其罪行嚴肅批判,對其本人基本保護」,理由是「在歷史上做過好事,也做過壞事,干過革命也干過反革命」。1970年7月,董健吾被診斷為胃癌,一度在東方紅醫院(今瑞金醫院)住院,病情加劇後,被動員回家,但不久因斯諾訪華時要求見面,又被送回東方紅醫院,12月12日,董健吾去世。

視頻

董健吾 相關視頻

33舊約中的神的後悔-02
揭秘拜占庭帝國的興衰,君士坦丁堡迎來全新時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