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萬寧橋

圖片來自北京日報

萬寧橋,俗稱後門橋地安橋,位於中國北京市地安門外大街上,是一座橫跨玉河的石橋。

位於地安門外大街。始建於元代,初名萬甯橋,俗稱海子橋。明代因地近北安門(俗稱後門),亦稱後門橋。萬甯橋爲單孔石拱橋,橋兩側堤岸雕有鎮水獸,造型優美,栩栩如生,是珍貴的石刻藝術品。萬甯橋位於北京城南北中軸線的北部,爲元大都城內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是研究北京漕運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標誌。[1]

目錄

簡介

北京大大小小的橋樑很多,而始建於元代的萬寧橋被稱作是「中軸線上第一橋」。[2]

萬寧橋位於什剎海前海以東,坐落於北京城中軸線上。萬寧橋原為木橋,元朝改為石拱橋,始建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因該橋在地安門以北,地安門為北京皇城的後門,故該橋俗稱「後門橋」。[3]


萬寧橋為單孔漢白玉石拱橋,橋兩側有漢白玉石護欄,護欄上雕有蓮花、寶瓶等圖案。[3]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萬寧橋下的玉河被改為地下暗河。自此,萬寧橋兩側都是平地,橋身被埋,僅有橋欄在地面上。2000年,在修復萬寧橋的同時,在萬寧橋西增建了一座漢白玉三孔石拱橋。此次修復萬寧橋,將萬寧橋下原來已經改為暗河的玉河恢復為河道,河水自什剎海前海東端出水口處開始,流至萬寧橋東側不遠處。[4]

元朝還在萬寧橋西側建有澄清閘(澄清上閘)。如今,該閘僅存遺址。[3]

傳說

老北京俗話說:「北京在後門橋底下」。1950年,在清挖什剎海、疏通玉河時,在後門橋下的淤泥中挖出了一根四方的清石樁,長一丈,寬七八寸,石樁一面刻有一隻三寸多長的老鼠,下面刻有 「北京」二字,為楷體直書,每字大小約五寸。可能是明朝永樂年間修建北京城時,在此立的子午線石樁(十二生肖中鼠為地支「子」)。工程完工後被棄置於橋下。據說,子午線上刻有馬(地支「午」)的石樁原在天橋下。[5]

參考文獻

  1. 萬甯橋,北京市西區人民政府
  2. 中軸線的故事|萬寧橋——中軸線上第一橋,北京日報,2020-12-18
  3. 3.0 3.1 3.2 京杭大運河遺產——萬寧橋與澄清閘,中國文物信息網,2011-06-08. [2013-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4). 
  4. 侯仁之:講北京寫北京,奔走呼籲護北京,搜狐,2007年01月20日. [2013年4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5. 業內人士質疑北京玉河項目改造,中國城鄉規划行業網,2011年12月10日. [2013年4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