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菲利普·安德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菲利普·安德森英語:Philip Anderson,1923年12月13日),美國物理學家,在反鐵磁性高溫超導等領域有重大貢獻。

因「對磁性和無序體系電子結構的基礎性理論研究」與內維爾·莫特約翰·凡扶累克一同獲得197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1][2]

生平簡介

菲利普·安德森1923年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隨後在伊利諾伊州的厄巴納度過童年。他的父親是伊利諾伊大學的植物病理學家,外公則是一名數學教授。[3] 中學畢業後,他1940年進入哈佛大學。本科畢業後,安德森在海軍實驗室工作了兩年後回到哈佛讀研究生。

1958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安德森局域化(Anderson localization),即電子位於無序的晶格中時,電子被固定在特定的位置,轉變為局域態。

1962年,他發表了關於光如何獲得質量的著名論文,推動了多年後粒子物理基石「標準模型」的建立和希格斯機制的提出,幫助解決了質量的起源問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