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荷塘晚歌(雷開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荷塘晚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荷塘晚歌》中國當代作家雷開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荷塘晚歌

我喜歡散文,也愛讀散文,碰到喜歡的一氣讀完,從不停下。

對於散文,我喜歡那種一氣讀完滿心含香的感覺,那種心香只有自己能夠玩味,它氤氳在我的五臟六腑里,久久不散。如此,我便也做回靈魂染了香氣的女子。

那些唯美的文字曾一度占據我的心房,對作者們的文字我羨慕不已,感嘆我們中國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而他們就是文字的魔法師。本以為,我會一輩子徜徉在這樣的文字里,不舍離開。而讀得多了,讀得久了,我竟也不例外地患上了審美疲勞症,便想去讀一些別樣的東西。曾與一位友人談及心中的困惑,我還曾暗嘲自己:

若我是一位男子,說不定還是個朝三暮四的主兒。

友人聞後大笑不已。

後來我自己倒想明白了:文學具有多面性,任何風格類型的文章都有它的受眾面,喜歡清新婉約型的,不一定不喜歡大氣磅礴型的;喜歡華麗詞藻的,也不一定不喜歡樸素自然的。人在不同的時期會喜歡上不同風格的文章,這是很自然的規律。

心結打開了,欣欣然眼界也開闊了。

其實,我一直喜歡那些敘事型的散文,有情節有風景,接近生活,貼近自然。就如所有美好的事物終會相遇一樣,我讀到了段家軍先生的散文。 先生的散文是真正有血有肉有靈魂的,我讀他的散文從不覺空洞,沒有那種凌駕於生活、內心之上的飄飄然。他在其散文《落葉歸根》一文中抒寫對故鄉的鄉愁,一開篇他就把故鄉比喻成母腹,遊子說成胎兒,這種比喻一下子奠定了對故鄉的情懷: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身影歸何處,前度段郎今又來」。「我是故鄉的兒子,回故鄉就像是回娘的胎盤,越來越接近我的本質。」 所謂近鄉情怯,而這種久違的壓抑的悸動,在身臨其境後會如大海的波濤一樣噴涌而出:「在故鄉的原野上,我一個人走來走去,歡樂湧上心頭。為了感受故鄉熱乎乎的大地,我脫下了鞋子提在手中,把腳插在軟綿綿的沙土地中,一聳一聳的走着,每一次把腳趾張開,然後一點點夾緊,夾上一絲絲熱土,再讓它一點點慢慢地從腳趾縫中漏下去,沒有大聲的喧譁,沒有別的影子,我的心如大海涌動的潮水一樣,一浪高過一浪,在我的心海中發出噗噗地聲響」。讀至此處,我隨着先生的文字感受着他故鄉的美,感受在外生活的遊子對故鄉深深的愛,歡笑中蘊含着淚水,淚水裡洋溢着歡笑。 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感?這就是作家文字的魅力!

先生常說自己不是啥子作家,就是一個泥腿子。

我笑着說,那也是如袁隆平一樣的泥腿子嘍。先生說這比法不當,誇張了。可是先生一說他是泥腿子,我就立馬想到了袁隆平那一幅卷着褲管,站在秧田裡的畫面。任何滋養靈魂的文字都是沾着大地的靈氣,才會有蓬勃的生命力。

先生的散文寫景,也是看得見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他寫故鄉「那一片片黃土,那一簇簇的桃海杏林,那一排排的桑柳榆槐,那條令人魂牽夢繞的故鄉河,那夜半飄來陣陣清香和蛙鳴的荷塘,當田野上一齊萌出葉芽,長出遍野的苦菜花,油菜花。」「大朵大朵的彩蝶翩翩起舞,後面時常會跟着幾隻嗡嗡細語的蜜蜂,大的,小的,黑黃花的,黃的,偶爾也會有一兩隻紅色的,更有一種像羞澀少女似腰兒細長的蜂兒。」我竟如臨其境,那蝴蝶、蜜蜂好似就在我的眼前飛,蜜蜂是萬萬不敢抓的,可很想伸手去抓那翩飛的蝴蝶。不似薛寶釵躡手躡腳地撲蝴蝶,而是滿心歡喜地想盈握一把作家故鄉的味道。 於是乎,我又跟隨先生《捉蜻蜓》於其中。

在余光中先生的《江南遂想起》一文中,余先生以滿含深情的筆觸寫了對故鄉江南的殷殷之情,「九歲時採桑葉於其中,捉蜻蜓於其中」。兒時的段先生又是如何捉蜻蜓於故鄉的河流中呢?「那大腦袋的蜻蜓上下左右,前飛倒轉。玩着玩着還來它個蜻蜓三點水」。我是農村的孩子,深知這種對蜻蜓姿態的描寫,太形象不過了。

好一個先生:「悄悄地潛入水底,鱷魚般的只留兩隻眼睛盯着它,順手摘了片大荷葉扣在腦袋上。我把手伸出去,一點一點,再一點點,猛地一下,將大腦袋「夫妻」捉入了水中」。好一幅鄉村童趣圖。

先生的散文極富畫面感。我的文字並不好,甚至很匱乏,我也沒有資格對誰的文字品頭論足,我只是遵循自己內心的感受,寫一寫心裡的話。

讀先生的《荷塘晚歌》,使我很自然而然地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朱自清先生對荷塘,月色的描寫極美,還記得嗎?: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就像籠着輕紗的夢」。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婉約的,靈動的,帶着淡淡的憂傷,恰似一個從古詩詞走出來的典雅女子。而段先生故鄉的荷塘則是:「岸邊是垂柳依依,水中是滿目的綠葉香荷,星星點點的荷花有一種獨特之美,微風送拂,沁如心脾的不獨有蓮香,更有那送入耳畔的清脆蛙鳴聲」。月色是這樣的,「一大片土地開始通紅,靜極了,是月在誕生。月又大又圓,滿滿當當,它的光先染了故鄉那邊的黃土,又染了那片荷塘,再染了那一荷塘的葉根莖蕊,從葉到根,染了所有的聲籟」。

這是一幅何其美妙的圖畫,其意境是那般恬淡、悠遠、靜穆。先生對故鄉的柳、荷塘等自然美景的感悟,不正流露了他對鄉土的沉迷與摯愛嗎?他的荷塘月色像是一位沉靜成熟的食人間煙火,卻不染塵世污濁的散發着濃濃生活氣息的女人,有着小女孩的可人,少婦的風情,還有中年女人的內斂,也是極美的。與朱自清先生所不同的是,朱先生身處那樣的舊中國,對現實不滿,想超脫又不能,掙扎徘徊的心理,而段先生如今身處開放的中國,繁榮昌盛的中國,文中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情懷。他通過對荷塘青蛙的多到少再到多,闡述了環保的重要性,使得文章不流於空泛,讓讀者在領略荷塘美景後,嚮往大自然,重視我們的家園不受化學污染及人為的侵害。先生在對鄉土世界的回望中,通過回憶兒時的趣事,故鄉的風景,營造出一種天人合一的生活情境。試想,寫文章當如此吧,發揮文字的魔力和文學的力量,喚醒人們對自然家園保護的意識。

先生曾是一名軍人。他的文字有着軍人的鏗鏘,他的血液里滲透着軍人的情懷,在散文《從軍男兒》一文中,作者寫他參軍與母親送行的故事,一步一步的前行,一點一點的離別,對母親的認識與愛呼之欲出,又銘記於心。阿紫在《娘的那扇窗》里寫道:娘一揮手,我就去了遠方,我把故鄉背上,故鄉很沉。 先生的故鄉從此伴隨着他遠行的腳步,在他的腦海里千縈百繞,就像故鄉的子牙河,九曲十八彎,金波蕩漾,無法忘懷。我們常說,言為心聲,愛寫文字的人在他的文字里,總會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作者的真實想法。讀段先生的文字,我猜想兒時的先生定是一個頑皮的小男孩。你看他捉蜻蜓,捉魚,扎猛子……無所不會,無所不能。那個時代的我們沒有手機,沒有Wi-Fi,沒有電腦,可也一樣玩得高興,好玩的事兒多着呢!並不覺得童年是枯燥無味的,相反,有那麼多的童年趣事豐盈着我們的記憶。

長大後的先生也是一位熱血男兒,有責任心,有擔當。

在《冬日看海》一文中,先生寫春節去看戰友在列車上與一老一小相遇的經歷,從一開始對老人的反感到後來得知真相(老人的兒子也是軍人,在救災中犧牲了,孫女又患了不治之症,臨別老人家帶她給她父親上墳,了結她看海的心愿)。此時,先生哽咽,心顫不已,拿出所有的零食,一整條煙,身上穿的大衣悉數送與老人與小女孩。現實里,我們聽多了看多了各種令人心寒的事件,其實在淡漠的眼神里,我們的內心都是多麼渴望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就像冬日裡的暖陽,捧成心底的暖。

感謝先生的筆墨與真情。樸實自然的文字,一樣震撼我們的心靈。

我曾在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中,看到作者寫的這句話「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成了我的客棧了。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剎那淚水奪眶而出。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驚心動魄的語言,卻是那麼深深地、深深地撞擊着我的靈魂。

我做不到大師的超然、淡定與脫俗。紅塵陌上,我只是一個喜愛在文字中行走的女子,閒時撿幾個字,寫幾篇小文,溜溜噠噠在文字的世界裡敲打着自己的靈魂。而段先生的散文則不同,常常無意識流露出作家超然淡泊的生活態度,在生活中提煉文字,在文字里升華生活。生命有盡頭,而文字無歸期。

2022年仲夏於夷陵龍泉小鎮

明月別枝驚鶴,清風半夜蟬鳴;荷花鄉里話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在部隊十幾年了,夢牽魂繞的一直是家鄉的荷塘和那荷塘中的蛙聲片片。許是參軍後,一直生活在大都市的緣故吧,每當聽到或看到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仿佛自己又置身於了故鄉的荷塘月色之中。

故鄉多水,溝渠縱橫,而村南那片草木環抱下的荷塘,更是構成了一幅滿是田園美景的生機秀色。荷塘岸邊是垂柳依依,水中是滿目的綠葉香荷,星星點點的荷花有一種獨特之美,出污泥而不染,使人看了如醉如痴。微風送拂,沁人心脾的不獨有蓮香,更有那送入耳畔的片片清脆蛙鳴聲。火熱的日頭落山時,那些急不可待的蛙兒們或趴在荷葉上,或在荷塘邊的水草窩旁,用「鼓」的發亮的腮幫「呱呱」地叫個不停,意在歡慶夜幕的降臨,也在提醒人們別忘卻它們的存在。坐在門前庭院納涼的村人們各自不停地搖着手裡的大蒲扇,有一句沒一句地嘮着家常,那由遠而近從荷塘里傳來的片片蛙鳴劃破暮色,縈繞迴蕩,讓人體覺到鄉村夏日的清爽和寧靜。

勞累一天的村人們總是在蛙聲的陪伴中漸入夢境,又時常在蛙鳴聲中被喚醒。聽慣了蛙聲的村人們要是哪一天聽不到蛙鳴了,反而倒覺得心中缺少些什麼。

幼年時代,我常和故鄉的一些調皮鬼兒們在荷塘里追逐戲鬧直至夕陽下。待年歲稍長時,便少了些胡瘋亂玩。清晨,日頭還在沉睡,我便早已收拾停當,提着一隻竹簍,扛着一根自製的魚竿,和一群嘎小子去荷塘釣魚了。

我們頭頂一片荷葉,嘴噙着一瓣馨香的蓮子,在荷塘岸邊,或坐或站,光着腳板,踏着岸邊潮潤的大地,以少年難得的耐心和毅力與荷塘里的魚兒周旋着。 不過,偶爾也會有失控耐心的時候。魚兒不上鈎,便索性用魚竿擊打水面,濺起一片片水花,落在碩大的荷葉上滾來滾去,在日頭的照耀下,猶如一粒粒晶瑩的珍珠。如此的一折騰,魚兒更不上鈎了,相反,那大的動靜倒是把正在打盹兒的蛙兒們驚醒了。睡眼朦朧中,它們一個個爭相恐躍着蹦進荷塘,趴在水面上,只露出小半個腦袋,叫得聲音不再是呱呱的,而是軟綿綿的,如同受了驚嚇的幼兒般一抽一噎的。

有一次,我問夥伴阿三長大了要幹啥?沒志氣的阿三說,不想上學了,掙錢好長大了娶媳婦兒。我笑阿三沒出息,便用勁地摔打着魚竿,剎時濺起荷葉上更多的「珍珠」來。我對阿三說,這麼多的珍珠,你討個老婆吧!也就甭去掙錢了。在後來我們玩的遊戲中,就多了用荷葉把鄰家的小女孩打扮得荷花仙子似的,讓她和阿三「成親」。

荷花有禪意,自古不染塵。

故鄉的荷塘,有多少荷葉就有多少美麗的記憶,有多少荷花就有多少美麗的憧憬。我曾多次遊覽過泉城濟南的大明湖,也游過京城那風景秀美如歌的頤和園,但在我心目中。它們卻始終無法和家鄉小荷塘相比的。

故鄉的荷塘雖小,但她的接天蓮葉很大很大,大得像一幅綠傘。荷塘的映日荷花香甜,能一直甜到你的心坎里。荷塘的流水很清,常常能流進我不眠的思鄉夢中。

曾幾何時,養鴨子養大鵝成了白馬河鄉村最興旺的一種副業。

每當暮色降臨,那些成群結隊的養鴨人,便脖子上掛着電棒子,一手舉着釺子,一手提着條縫製過的袋子,開始了殘忍的捕蛙行動。一宿下來,那編制的袋子都沉甸甸的,一隻只蛙兒就這樣慘死在養鴨人的手裡,成了幼鴨的口中美食。

人為的大肆捕殺,使故鄉蛙兒的數量越來越少,人們再也難以聽到入夜後那脆耳的蛙鳴,相反的,大窪莊稼地里的害蟲越來越多了。

害蟲多了,村人們又採取了更為瘋狂的滅害行為,一瓶瓶劇毒農藥的投入使用,也給蛙兒們帶來了滅頂之災。時常能瞅見三三兩兩的蛙兒翻着肚皮,漂浮在荷塘邊。昔日的片片蛙叫聲漸漸消逝,飄香的荷塘也變得沉寂起來,失去了往日的喧囂……

後來,我穿上了軍裝,踏上了從軍路。命運的安排使我從軍後一直在城市裡,以致再無緣聽到蛙兒的叫聲了。

在軍校的第一個假期,我踏上了回鄉之路。

故鄉的夜靜極了,只有月在誕生。

月,又大又圓,滿滿當當。它的光,先染了故鄉那片黃土,又染了那片荷塘,再染了那一荷塘的葉根莖蕊,從葉到根,染了所有的聲籟。一大片土地開始吐紅。從哪裡漏出一絲風?是一絲涼風。半夜間,躺在老屋的土炕上,恍惚間又聽到了兒時那特別熟悉的蛙鳴。那一聲蛙鳴響亮的如振響的銀器,划過原野的翅膀。這可是久違了的聲音,莫不是在做夢吧?睜開睡眼,屏息聆聽,是真的!而且叫得那麼密,那麼歡,那麼清晰。

無聲的流水忽然撥響了,所有的心懷一下子亮了。

村莊,該打開的窗子都打開了。掀開搭在身上的夾被,我拿起個電棒子,拉開院門,徑直往院外的荷塘走去。順着電棒子照射的光柱,一隻、兩隻、三隻……那一隻只碩大的蛙兒亮着明眸,或「坐」在大荷葉上,或趴在水上,鼓腮闊嘴,隨處可見。電棒子的光線射過,只聽「撲通」一聲落水聲,隨後便驚起了一片的「撲通」聲。

月,在荷塘的上游,滿塘的波光。這靜謐的時刻,靜謐的畫,靜謐的景。樹浸在荷塘里,荷花浸在荷塘里,荷塘是一幅畫。千條柳絲垂一輪水淋淋的月,柳絲的簾里,綠荷的簾里,是誰在浣發?黑髮垂進荷塘里,比滿塘的荷花更美。風的輕搖,使柳簾,荷簾里人影搖盪,月搖盪,塘搖盪,荷影搖盪,蛙兒搖盪。

娘。塘里的蛙咋又多了?我問月色中隨後而來的娘。

這幾年,人們日子好過了,也大都曉得蛙兒的益處了,就不再捉他們餵鴨子哩!鄉里每年各村的宣傳,還對濫捕蛙兒的人重罰。而今,低毒農藥也普及推廣了,使蛙兒們降低了毒害,蛙兒們的生存環境好了,蛙兒也就多了唄。娘說。

望着娘,我恍然大悟。是啊!生存環境好了,蛙兒也就多了。蛙兒多了,鄉村的夏夜又會在蛙鳴的點綴下顯得喧囂和熱鬧起來了。

黃昏,我又來到了荷塘岸邊。當年釣魚坐的一塊土坎上坐着一個看書的青年後生。

那不是阿三嗎?

阿三看得是那麼認真。一隻調皮的蛙兒趴在他的腳旁,阿三口中說一句什麼,蛙兒也跟着附合一聲。走近了,才聽清阿三口中讀念得竟是英文:look look……

老天,小學沒上完的阿三竟念得一口流利的英語,真是不可思議,令人費解啊!

按捺不住的好奇心驅使我走上前去。

一陣驚喜之後,阿三打開了話題。原來當年輟學之後,阿三出外打了幾年工,學到了些手藝,也賺了些錢。他利用學到的手藝和賺到的錢在村里辦了個蓮藕加工廠。因生意做得好,阿三又重質量講信譽,竟引來了外國人的青睞,要同他合資辦廠。阿三說,他真後悔當初沒好好念書,現在學起來真費勁。俺已報考了全國的高自考,俺有決心把英語的四級證書拿下來,多掙外國人的錢,為咱家鄉出把子力。 望着阿三那自信的眼神,我相信他一定能成功。兒時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便戲謔道,夥計,媳婦娶了嗎? 大丈夫,事業未成,何以為家,早着哩。俺還想出去學習蓮藕的栽培技術,家鄉變化日新月異,不跟上時代的步伐會落伍的。阿三嘿嘿一笑。聽了阿三的話,我的心弦似被一種無形的東西撥響了,是啥?一時間竟也說不清楚了。

殘陽西墜半映山,荷如粉黛柳如煙。

時值盛夏的黃昏夕陽已收斂去了最後一絲威力,天際也露出了一片火紅,荷塘邊垂柳依舊,而荷葉愈見風姿了。塘里的荷葉擠擠挨挨的,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荷花在它們的映襯下更顯得超凡脫俗,玉立婷婷,像一群盛裝仙子,似乎只要樂聲一響,便會翩翩起舞。涼爽的晚風徐徐地吹起一群不知名的雀兒,歡快地歸巢了。牧歸的老牛已在荷塘邊低頭垂飲,而荷塘里的蛙兒也開始為故鄉奏起一曲曲動人的晚歌。 一聲、兩聲、三聲……接着便是一片了。

蛙鳴聲一浪高過一浪。愉悅常常出自內心,聆聽着這天籟之聲,如聽仙樂,心曠神怡。我和阿三全無半點要走的意念,我們都仿佛沉醉在這晚風裡,沉醉在這荷塘的暗香中,沉醉在蛙兒們的晚歌里。花開一季,心香一生。眼前荷塘里的那片晚霞,已不再如血。往深處看,是千朵萬朵盛開的荷花,那兒是天堂。[1]

作者簡介

晨曦,原名雷開艷,宜昌市夷陵區龍泉鎮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