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草原沙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草原沙蜥
圖片來自wangchao

草原沙蜥學名Phrynocephalus frontalis)為鬣蜥科沙蜥屬爬行動物[1]

中國大陸,分布於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河北北京山西青海等地,多見於草原、荒漠草原、黃土高原等地帶以及棲息於植被稀疏、植株低矮、土壤疏鬆的草地、灌叢及農田附近。是中亞荒漠戈壁生境的代表物種。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內蒙古鄂爾多斯。

形態特徵

蜥體平扁,形較短寬,尾基往後漸呈鞭狀,頭休長41-55mm,尾長54-68mm。頭部寬而前傾,略呈三角形,吻部圓鈍,眼間微凹,吻鱗較上唇鱗大;鼻鱗3枚,鼻孔橢圓形,朝向前側方,鼻間鱗(2)3-4枚;鼻鱗與眼前鱗之間有頰鱗2-3枚。

頭部背面以額鱗和頂鱗最大,眼間鱗次之,眶上鱗最小。上睫鱗7-9枚,扁平形而長,覆瓦狀排列。上、下眼瞼被細鱗,上睫緣鱗的游離緣平齊,下睫緣鱗的游離緣鋸齒形;下瞼鱗與上唇鱗之間有縱列鱗3-4(5)枚。上唇鱗(13)15-18(19)枚,鱗列下緣間有缺刻;下唇鱗(12)13-16枚,長方形,上緣平齊。鼓膜部略為低陷,被細鱗。須鱗大,約為兩側下唇鱗的2倍,頦鱗至喉褶的一縱列鱗38-54枚。

體軀肥厚,腰部有一清蜥的淺色體側褶。背鱗大而尖出,雜有弱棱鱗,棱尖上翹;胸麟和上腹鱗被有強校麟〔托克托縣的標本棱鱗較少)。四肢的背、腹面均被梭鱗,尤以上臂背面和脛部的棱鱗最為發達;前肢貼體前伸時第Ⅲ、第IV指爪到達吻端,外側櫛緣較發達,指長順序4-3-2-5-1,爪長白色;後肢貼體前伸至顳部,第Ⅲ、第IV趾的外側有發達的櫛緣,長順序4-3-2-1-5,爪長而彎曲,第V趾爪最長。

背面沙黃色而有大致對稱的縱列斑紋,有時則為細碎雜亂的不規則斑紋。眼間部有2對橫行窄紋。四肢及尾的背面有黑褐色橫紋及斑塊。有腋斑。腹面黃白色,尾下有3-4個深色半環,尾梢腹面黑色。幼蜥背部的色斑與成體大致相同,肛後部橘紅色,與尾下的黑環形成明顯的紅黑交錯,至第二年始消退漸成黃白色。

參考文獻

  1. 草原沙蜥,wangc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