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苗圃(幽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苗圃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苗圃中國當代作家幽蘭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苗圃

我們村的東邊是個麥場,旁邊有個水井。跨過邊上的小渠道,隔着兩,三米的距離,就是苗圃高高的圍牆,裡面是一個大果樹園

據說部隊駐紮的時候,稱謂衛校。部隊走後,稱苗圃,用來培育,種植樹苗,屬縣林業局管轄。但直到現在很多人依然稱呼衛校,看來這個名字在人們的心中已經根深蒂固。

沿着大路左拐,有個籃球場,西邊是個大鐵門,裡面是苗圃的家屬院,一排排的瓦房,座北朝南。籃球場的東邊有一口水井,旁邊的地里生長着很多苜蓿,據說是部隊在的時侯種植的。

從我記事起,奶奶踮着小腳牽着我的手去那裡薅苜蓿。果園裡的樹枝旁逸斜出,我站在牆腳,仰頭觀望,覺得圍牆是那麼的高大,自己是多麼的渺小,奶奶站在路邊慈愛地望着我。

奶奶說我小的時侯,我媽去生產隊地里勞動,她每天要抱着我到地里讓我媽給我餵奶,都是解放軍叔叔幫她抱到地里,等我吃飽了奶,又把我抱回家。我思忖着大概是苗圃里的解放軍。

長大以後,我和夥伴們相約去那裡薅苜蓿。我們去的時候,偶爾也會碰到村裡的女人們也在薅苜蓿,我們就和大人們一起薅,一邊聽她們說說笑笑地談論着家長里短的事。

苗圃里大大小小有五,六個園子。果樹園和千畝樹苗園,是我們經常光顧的地方。那兩個園子相鄰着,一個在路的左邊,一個在路的右邊, 那個千畝樹苗園夯土版築的圍牆綿延很長。 樹苗園裡有核桃樹,杏子樹。那裡有牛羊愛吃的野草,豬喜歡吃的野菜。地里栽植着桐樹,白楊,沙柳等樹苗,田梗上生長着茂密的野草。

白楊樹的幼苗長得筆直挺拔,擠擠挨挨,密密麻麻,遮住人的視線,一望無垠。那些地里的野菜很少,得不到充足的陽光照射,一般長得很纖細。

沙柳地和桐木地里的幼苗長得低矮,稀疏,野菜很多。像苦菜,灰灰菜,旋花,長得肥碩嫩綠, 是家畜愛吃的食料。我們去時,職工們在田埂上監督我們小孩子,以免把幼苗弄斷。有時候也會偶遇村裡的幾個女人也在拾豬草,我們就在一塊地里拾。她們一邊和職工們聊着天,不大會兒,一塊地里的野菜被我們剷除得乾乾淨淨。

有時候去拾豬菜,看見樹苗園子的大鐵門緊閉着,我們就從土牆上翻越進去。日積月累,牆頭上磨出了一個豁口。

樹苗園裡有兩棵巨大的核桃樹,遮天蔽日,挺拔繁茂,樹身兩個小孩都合抱不過來。村里人傳說哪裡有鬼神出沒,核桃樹被雷劈過,還落了隕石。看着核桃樹安然無恙,我們小孩子們不以為然,依然我行我素,但到晚上是萬萬不敢去的。

核桃樹的北邊有兩,三間瓦房。有時候我們去拾豬菜,看見職工和村裡的幾個女人在那間小房子裡面嘻嘻哈哈地說笑。

我大姨夫在林業局工作。我五,六歲時,舉家調到了苗圃里。那天大姨媽來到我家後,領着我去苗圃。

大姨媽坐在辦公室里的一張沙發上,我站在她前面,她用雙臂摟着我。那個領導模樣的人和大姨媽談着話,最後問我是誰,幾歲了,大姨媽答覆那個人。

大姨媽家住在最後一排,房子前面種的蔬菜鬱鬱蔥蔥,生機勃勃,從夏天到秋天碩果纍纍。

家屬院的西邊有個小門,出了小門,南邊有個木珊欄,進入到那個大果樹院裡。緊靠着果樹園的牆角根有一個大共廁,一邊是男廁,一邊是女廁。

那次大姨媽帶我去果樹園,她和苗圃里的職工家屬們蹲在地里,手裡拿着一把小鏟子一同鋤草,她們一邊興致勃勃地談着話。

冬天,我和表姐們去果樹園裡遊玩,見樹枝上掛着幾片稀稀拉拉的枯葉,高處的枝椏上吊着幾個乾枯的蘋果,樹底下堆積着一層焦黃的落葉。

大表哥屬蛇,長得白白淨淨,對我的影響是很用功。每天清晨,他站在家屬院西牆根一間低矮的房頂上,全神貫注地吹着笛子。後來大表哥考上了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了蘭州軍區文工團工作。婚後有了一個女兒,去了北京,一直定居在哪裡。近三十年我都沒有見過他。

表姐和三姨,小姨年齡相仿,她們經常領着我在苗圃里玩耍。晚上大姨媽家睡不下,我們就到辦公室里去就寢。辦公室在家屬院最前面一排,裡面很寬大,西邊有一間房子,我們就睡在房間裡的那張大床上。表姐畢業後分配在縣稅務局工作。

二表哥比我大一歲,少言寡語,有點靦腆。杏子熟的時侯,大姨媽叮囑我和二表哥去樹苗園子裡摘杏子。表哥和我來到那幾棵高大的杏樹下面,高處的夠不着,他就用一根粗長的棍子敲打樹上的杏子,我在地上撿拾。二表哥大學畢業後去了山東工作,一直長居在哪裡。

苗圃里的職工不多,大概有一,二十個。

其中有個叫田興的,中等身材,走起路來大步流星,甩着手。那是他二十出頭,正是意氣奮發的年紀,對工作認真負責。我們小孩子經常去果樹園裡偷摘果實,他沒少追趕過,在後面一邊追趕,一邊罵罵咧咧。

我是個膽小的人,去偷摘果實時,經常給別人望風,戰戰兢兢地守在外面,提心弔膽地捏着一把汗。果樹園的土圍牆很高,男孩子們能攀爬上去,女孩子就從下面的那個排水溝里鑽進去。他們進去以後,把從樹上摘的果實從牆頭投擲到外面,我們小一點的孩子在外面撿拾。

有一次我也從那個排水溝里鑽進去了,我不會爬樹,從蘋果樹低處的枝椏上摘了幾個,心裡慌慌張張,急不可待地爬了出來。

我被劉大鵬追趕過一次。那次我和幾個小孩子們到樹苗園子裡去摘核桃,被他發覺了。我們見他走來,撒腿就跑,他大喝一聲,氣急敗壞地在後面追趕,嚇得我們心驚膽跳,一路狂奔,身後傳來小孩子們的哭喊聲。直到村口,還是上氣不接下氣的驚魂不定。

一個雨後初霽的天氣,我和梅蘭姑姑進入到樹苗院子裡,正在聚精會神地用石塊投擲樹上的核桃。聽到動靜,扭頭一看,有個職工肩上斜挎着包,雙手插在腰上,正在饒有興致地看着我們,好像是剛從水溝里走上來的樣子,我倆撒腿就跑,那個職工並沒有追趕我們。

後來天興結婚了,他把老婆帶到了苗圃里。他老婆中等身材,微胖,一條粗長的麻花辮從腦後一直垂到胯下,走起路來裊娜娉婷。他和他老婆從我們身邊走過時,我們一邊讚嘆,一邊用羨慕的眼光在背後望着他老婆的那條麻花辮。

苗圃里有一個姓朱的職工,是我們當地人,瘦高個子。他有個妹妹叫朱桃花,當時正在讀高中。有一次來到苗圃後,和高大帥氣的劉大鵬一見鍾情,很快輟學便結了婚。

那時候沒有電視,劉大鵬結婚時買了一台。一到晚上,村里人就到他家去看電視。劉大鵬乾脆把電視搬到了外面,讓大家看。那時候電視還是黑白的,閃爍着雪花,但人們看的聚精會神,津津有味。記得看的有電視連續劇《馬本齋》,那激烈的戰鬥場面,讓人看了熱血沸騰,怒火中燒,給人以很深的愛國主義啟迪。還有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不由自主地對身患絕症的幸子頓生憐憫之心。後來我們家也買了一台黑白電視機,村里人就到我們家的庭院中觀看。

村里人傳言劉大鵬和他老婆感情不和,有了兩個孩子,經常吵架,劉大鵬還動手打朱桃花。而後不久他們離婚了,又傳來劉大鵬再婚的消息。

還有一個姓鐵的職工,也是二十來歲,儒雅寡言,從不追趕小孩子們。他和田興,劉大鵬經常到村里閒逛。

我上初中時,昌梅姨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了苗圃里。她是我姨奶的女兒。下班後,她經常來我家和我媽聊天,有時候我放學回來看見她們在廚房裡忙碌。兩年後,昌梅姨離開苗圃調到了縣城裡。

祁貴健是我的初中同學,他在班級里沉默寡言,一直坐在我的後面。我們每天上學走在同一條路上,但沒有說過幾次話。他哥叫貴山,考上大學,教了書。他弟弟叫貴康,是我妹妹的同學。 祁貴健的父親中等身材,微胖,很健談,喜歡和我們小孩子們開玩笑。有一次我和大姐姐們到苗圃的水井裡去挑水,我用扁擔勾住水桶往水裡投,提水上來的時候,他父親開玩笑,窘得我臉紅脖子粗。不幸的是他父親因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英年早逝了。

前些年,我在縣城街道上閒逛,進入到了一個離住處不遠的小區里,一個人正坐在亭廊下面的椅子上。旁邊有兩個老太婆在閒聊,其中一個是貴健的母親,她一眼認出了我,還說起了我的母親,說我和母親長得極像。我問起祁貴健的近況,她說已經離婚了,一直在外面打工,極少回家。

我還碰見祁貴健的哥哥和嫂子抱着孩子在街上行走,看來住在附近。聽我妹妹說他弟弟在縣城某個小區當了保安。

後來有人加我微信,寒暄幾句,我看着他的頭像怎麼也沒有認出來,就問初中群里的同學們,才知曉是祁貴健。二十多年不見,他長高了,變化很大,戴着一副近視眼鏡。

從聊天中我得知他在工地上打工,大概是開着皮卡車採購一些物品。閒暇時和我隔三差五的聊天,過了一段時間又說不干工地上的活了,再婚了,在縣城開了一家小飯店。

那次我回鄉,和女兒在隔壁飯店吃飯,出來從貴健的飯店門口經過,扭頭看了一下,恰好他從裡面看到了我,急忙走了出來。到他飯店裡,見他弟弟正在忙活,給他幫襯,他老婆在洗碗。 王吉成和我是高中同學,但是我們從來沒有說過話,他有個姐姐叫王春梅,和我表姐年齡相仿,她們一起經常在苗圃里玩耍。他母親是職工家屬。

我上一,二年級的時候,和朱英梅是同學。她父親是苗圃里的職工,個子很高。朱英梅長得眉清目秀,說話細聲細語,我們是好朋友。我們上二年級的時候,她的弟弟朱英福上一年級。

我們的學校是村里水井旁邊的那個四合院子,當時德山爺是我們的老師。還有個老師叫王忠國,是附近農場的。他倆教一,二年級全部的課程,升入三年級,我們就到美一小學去上學。

我姑奶和我在同村,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徒。我二十多歲的時候,聽她說朱英梅已經出家當了尼姑。直到現在我也不明白朱英梅為什麼當尼姑。

生活條件好了以後,再沒有人到苗圃里去割草,拾豬菜了。漸漸地,牛、騾子和驢也在村裡面消失無蹤了,取而代之的是機械化耕種土地。

沒有農藥的時候,苗圃的職工們來雇用村裡的女人們去給他們鋤草,他們付與報酬。後來苗圃里的職工們陸陸續續地離開了,村里人也少人問津苗圃了。

如今苗圃里已經沒有了職工,那些房屋被夷為平地,已今非昔比。聽說有個人承包了那裡的地。

時光白駒過隙,歲月似水流年。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以及昔日有關苗圃的情景深深地鐫刻在了我的記憶中,揮之不去;仿若一瓶陳年的佳釀,回味悠長,醇香依舊。[1]

作者簡介

幽蘭,原名宋亞蘭,土族,青海省民和縣中川人,現居山西運城。喜愛散文寫作,在多家雜誌和新媒體發表作品,獲得了第三屆行參菩提散文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