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蘇-17戰鬥機(俄語:Су-17)是一款由蘇-7進一步發展而來的蘇聯制戰鬥轟炸機,北約代號是裝配匠(Fitter)[1]

蘇-17除了蘇聯和後繼的俄羅斯廣泛使用的標準版本蘇-17外,蘇霍伊設計局也推出蘇-20蘇-22,是蘇-17搭配降級航電與發動機等設備之後的外銷專用版,廣泛為中東地區國家的空軍所使用,該系列攻擊機共生產2,867架,主要用戶為俄羅斯、利比亞、伊拉克、埃及、敘利亞、東德和波蘭。

目錄

研製背景

20世紀60年代初,蘇-7是蘇聯空軍的主力戰鬥轟炸機,也廣泛出口到第三世界的盟國。但作為戰術支援飛機,蘇-7的低空低速性能不夠好,起飛、着陸速度太快,滑跑距離太長,對跑道要求太高。蘇-7的這些問題來自於大後掠翼。理想情況下,變後掠翼可以完美地解決速度、航程、機動性、起落性能等依靠單一後掠角難以面面俱到的問題。

蘇聯空軍開始發展戰鬥機的短距起降技術。在核戰爭背景下,把戰鬥機分散到各地的小機場能提高在遭受核打擊時的生存力,而蘇聯空軍現有的蘇-7戰鬥轟炸機不能短場起降,火箭助推器和雙減速傘的效果也有限。

可變後掠翼機

蘇霍伊設計局開發的蘇-17是考量到後掠翼設計的蘇-7雖然擁有適當的空中機動性表現,但卻因其機翼設計而有低速時表現不佳、與起降時所需跑道太長的缺陷,而進行改良採用可變後掠翼設計的後繼機種。

1967年在莫斯科多莫傑多沃機場(Domodyedovo)舉行的蘇聯航空展當中出現的蘇-7IG是蘇-17的原型機。

蘇-17(還有蘇-20和蘇-22)在進行起降時會把機翼向前張開以減少所需跑道的長度,但在升空後則改為後掠以維持與蘇-7相當的空中機動性。

服役歷程

1971年,生產型蘇-17C開始裝備前蘇聯空軍的前線航空兵,主要擔負空對地攻擊任務,在必要的時候能進行空戰。除裝備前線航空兵之外,還裝備蘇聯海軍航空兵。前華約組織的一些國家也裝備了這種飛機,此外還向前華約組織以外的國家出口,如埃及、伊拉克、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秘魯和越南等國。它在蘇聯,包括俄羅斯,烏克蘭,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進行了長期服役,參加過第四次中東戰爭,第一次錫德拉灣事件,兩伊戰爭,波斯灣戰爭。

1990年,蘇聯空軍還保有約1000架各型「裝配匠」,俄羅斯空軍的蘇-17M3參加了1993~1995年的第一次車臣戰爭。但此時隨着蘇聯解體後經濟的崩潰,俄羅斯空軍的蘇-17機隊也隨之瓦解,到20世紀末已所剩無幾,該機現僅在一些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服役。蘇-20/22被大量出口,用戶包括華約國家、阿富汗、阿爾及利亞、埃及、安哥拉、伊拉克、秘魯、敘利亞、越南、也門,很多飛機參加了實戰。

蘇聯解體後,蘇-17攻擊機參加過2011年利比亞內戰,蘇-17已從俄羅斯空軍退出現役[2]

視頻

蘇-17戰鬥機 相關視頻

絕密的蘇聯轟炸機項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