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州西山景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州西山[1],又名洞庭西山,位於蘇州古城西南40多公里的太湖之中,南北寬11公里,東西長15公里,面積79.8平方公里,是我國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島嶼。與周圍34個小島構成一幅巨型的山水盆景。山明水秀,風光旖旎,森林多彩,花果飄香,物產豐腴,名聞中外,是旅遊的天堂,度假的樂園。湖中72峰有41峰在西山,最高峰縹緲峰海拔336.6米。山丘上部多灌木疏林和草坡,山丘中部為松樹和闊葉樹混交林,山丘下部為果樹和茶樹。果樹品種有柑橘,楊梅、青梅、批把、桃、李、杏、柿、棗、石榴、櫻桃、葡萄、銀杏、板栗等,南北方乾鮮果兼而有之。四季有花,四時有景。太湖西山是名副其實的「花果山」。

蘇州西山

西山景區位於吳中區西部的太湖之中。由西山橫山庭山葉山柱山香蘭山笠帽山幢里湖龍床石蟹等20多個島嶼礁石及附近湖面組成,面積235.48平方公里。

西山景區是太湖風景名勝區的精華所在。規劃以旅遊為中心,以保護和恢復歷史文化古蹟為內容,在群島風光、植物造景上做文章,在現已開放遊覽的石公山、林屋洞兩個景點之外,增建18個景點和18個散列景物。

目前國內最大的梅園要數蘇州太湖西山了,「林屋梅海」現在的總面積超過了一萬畝,梅樹品種也增加了不少,除了大量果梅外,還有綠萼玉蝶、硃砂紅、胭脂紅、鐵骨紅等三十餘種。蘇州太湖梅花節暨太湖之春旅遊月在「林屋梅海」舉行。

西山景區美在山水。山有峰、巒、嶺、崗、壁、坡、壑、谷、崖、岫、塢等幽姿,水有湖、河、港、浜、瀆、漢、潭、沼、澗、溪、池、塘、灘等逸趣,而山水本身的大小、高低、遠近、前後、疏密、虛實以及多處的閉合、開放、收縮、重疊,形成山外有山、湖中有湖,從而又演化出許許多多不同的景觀。湖中碧波蕩漾,島嶼錯落,猶如翡翠置於銀盤,清瑩碧透,巒影空濛,自成一幅天然畫卷。

西山景區是綠色的寶庫,百年以上的古樹有香樟銀杏白皮松羅漢松山茶木瓜樟樹椴樹桂花樹、柏樹、楊梅樹、栗子樹以及紫藤等近千棵。還產有柑橘、楊梅、枇杷、白果、石榴、桃、杏、梅、棗等果實。山坡塢地花果成林,湖灘島側蘆葦掩映。


天下第九洞

林屋洞號稱「天下第九洞天」,俗稱龍洞,位於西山東則的鎮夏村。林屋洞出土過唐代的金龍、玉簡、神像等道教文物。古人詩千贊:「一山飛峙太湖中,千嬌深藏林屋洞」。

位於林屋洞南側,又名無礙精舍,系宋無礙居士隱居處。他曾任平江(今蘇州)知府不滿二月,就被罷官,遂築園隱居,自稱居所為「道隱園」。他的《道隱園記》刻於林屋洞口。1995年4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林屋梅海

以林屋為中心,環山數千畝梅林連綿不斷,其面積之大、梅種之多、密度之高堪稱全國之最。林屋自古為賞梅勝地,自唐朝起就留下了深厚的梅文史跡。這裡有紅梅、綠梅、白梅,尤以白梅最多。每到梅花盛開時節,數千畝梅花,白茫茫一片,似雪、似海,景象極為壯觀。林屋梅海還是中國梅文化研究基地,每年一次的中國太湖梅花節在此舉辦。


石公山

石公山是西山鎮東南隅的一座山峰,排列西山八景之首。它三面臨水,岩石奇秀,翠柏蔥鬱。石公山以前有奇石兩塊,傴僂似老翁的就是石公,另一塊是石婆。他倆差肩而立,相對而望,傳說在日夜思念着隔湖的大姑、小姑。石公之名由此而得。


亭為方形,亭柱上鐫刻着著名書法家費新我書寫的明王鏊的楹聯「山與人相見,天將水共浮」。亭中還有古人張鵬沖的詩句:「石登盤幽曲,孤亭瞰渺茫。傍空無四壁,乘月飲湖光。」

相傳建亭時,有一群鶴從西子湖的放鶴亭飛來,見到青山綠水,便棲息宿夜,故亭名「來鶴」。亭柱上的對聯「虹飛霞際落,鶴舞鏡中回」,系著名書畫家吳木所書。亭位於危岩之上,氣勢不凡。亭後有古柏一株,蒼勁挺拔。懸崖腳下有「鶴池」一方。

禹王廟

禹王廟西山島民為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而建立的祠廟。禹王廟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最早修建於梁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禹王廟現存的大殿,為清朝禹王廟圖片嘉慶十四年(1809年)的建築物,禹王廟占地20餘畝。

古意盎然的禹王廟,不僅在巧妙精緻中表現它的藝術美,而且還在它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中反映出它的形象美。禹王廟東南角的古碼頭,是明代遺物,碼頭長65米,寬3.4米,高1.8米,碼頭用石均為花崗石,氣魄之雄偉,歷史之悠久,堪稱太湖之最。

景區圖庫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