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花點窄尾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花點窄尾魟

學名  Himantura gerrardi

命名者 Forsskål, 1775

英文名 Reticulate whipray

別名  Dasyatis favus、豹紋窄尾魟、

    豹紋魟、花點魟、

    魟仔(臺東)、花魴(澎湖)

觀賞魚/食用魚  否/是

最大體長     200 cm

分類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鱝 Myliobatiformes

  魟 Dasyatidae

  魟 Dasyatis

花點窄尾魟,尾刺有毒腺,是危險的海洋生物。

體盤菱形,前緣微凹,與吻端成60度;體盤寬比體盤長約大1.1-1.2倍,最寬處在體盤的中部。吻頗尖,相當突出;吻長等於體盤長的1/4,比眼間隔大約2倍。眼頗小,稍突出,眼徑約與噴水孔稍小。

口小,口前吻長比口寬大2.5-2.7倍。口底乳突4-7個,中部3個中的左右旁邊2個最明顯,最中央的乳突細小或消失;最外側的2個存在,但小型,而內側2個細小或消失。尾細長,為體盤長的3倍餘;背及腹側面之皮褶完全消失;尾刺1枚。

幼體背部中央自鰓區到肩帶區有一小群圓錐形小棘,中央一列較大,且為黃色;成魚之小棘分佈擴大,甚至整個尾部都有棘。幼魚體背面白色而佈滿黑點,隨成長而漸呈灰色,但仍佈滿黑點,成魚則呈淡褐色,且黑點擴大成豹紋斑或雲狀斑紋;腹面淡白,邊區褐色;尾部具黑白相間之色環,延伸至尾部末端。

Dasyatis uarnak為本種之同種異名。[1]

棲地環境及深度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深度約5 - 50公尺

底棲性魚類,是最大型魟魚之一。一般大多活動於沿岸的沙泥底海域,亦常隨著高潮時而進入河口區或更淺的潟湖區,甚至也可被發現於珊瑚礁區的沙泥地。常將身體埋入沙中,僅露出兩眼及呼吸孔,伺機捕食,以小魚、底棲蝦蟹、蠕蟲及水母等為食。

分佈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地中海東部(經由蘇伊士運河)到非洲南部,東至法屬玻里尼西亞,北至臺灣,南至澳洲臺灣分布於東部及溪南部海域。[2]

繁殖

屬於卵胎生魚類,一次可以產下好幾尾小土魟。

保育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參考文獻

  1. 花點窄尾魟,fishdb.sinica.edu.tw
  2. 花點窄尾魟,fishdb.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