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芮城縣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芮城縣博物館位於芮城南街,即城隍廟。集中了宋、元、清三代建築風貌,館藏文物還有大型通景堆絹《郭子儀誕辰祝壽圖》屏,吳鎮、米芾、董其昌等名家墨筆畫卷,以及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所贈佩劍等珍貴文物,是山西省較好的縣級博物館[1]。主要藏品有:北魏、北周及隋代石雕造像,舊石器時代-西候度合河文化石器,漢代出土陶樓、磨坊,唐三彩,宋代官窯名瓷,反映明代宮廷生活的舉世珍品堆絹,有名書畫家吳鎮、鄭板橋、董其昌、文徵明等手跡以及著名愛國將領楊虎城贈劍等2000餘件。

基本介紹

芮城縣博物館位於芮城南街,即城隍廟。集中了宋、元、清三代建築風貌,館藏文物還有大型通景堆絹《郭子儀誕辰祝壽圖》屏,吳鎮、米芾、董其昌等名家墨筆畫卷,以及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所贈佩劍等珍貴文物,是山西省較好的縣級博物館。

館藏實力

該館辟有地方歷史文物展,碑廊、瓷器、繪畫、書法、玉器、陶塑、石雕、化石[2]、印染織繡,近代英烈展等陳列。屬綜合性地方歷史博物館。主要藏品有:北魏、北周及隋代石雕造像,舊石器時代-西候度合河文化石器,漢代出土陶樓、磨坊,唐三彩,宋代官窯名瓷,反映明代宮廷生活的舉世珍品堆絹,有名書畫家吳鎮、鄭板橋、董其昌、文徵明等手跡以及着名愛國將領楊虎城贈劍等2000餘件。

歷史沿革

城隍廟位於舊縣城南門內,俗稱「南廟」,創建於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明景泰六年(1455)重修,清順治三年(1646)冬,寢殿被火毀重建,此後,又經清代增修。1982年闢為縣博物館館址。現存主體建築有宋代大殿、元代看台、清代獻殿、寢殿、東、西兩廊、樂房及附屬建築八蜡廟等。

城隍廟位於芮城南街,也是芮城博物館所在地。宋大中祥符年間( 1008~1016 年)創建,明景泰六年( 1455 年)重修,清順治三年( 1646 年)冬,寢殿被火毀重建,此後又經康熙 十年( 1671 年)、道光九年( 1829 年)的重修和咸豐元年( 1851 年)的增修。

歷經千年的兵火戰亂和風雨剝蝕,集中了宋、元、清三代建築風貌的城隍廟能保存至今,可謂一個奇蹟。享亭為元代遺物,俗稱「看台」,柱子粗矮,斗拱碩大,建築形制粗獷而渾厚,古樸的外貌具有濃厚的早期建築特色,使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動盪不安的金元時期,匆忙粗 糙但不失精美的建築工藝

獻殿與享亭之間是東西廂房,左右對稱,面闊九間,進深一間。獻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 外露四根明柱,前檐還有插廊,中部辟門通往大殿,卷棚頂,為清代所建 。

精彩的當屬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柱頭有卷剎,柱體有側角,柱頭斗拱為五鋪作 雙下昂形制。屋頂舉折平緩,斗拱碩大,拱瓣清晰,為典型的宋代規制。歇山部分的「二龍戲珠」琉璃懸版為明代製作,富麗堂皇,端莊肅穆, 琉璃鴟吻及琉璃脊飾色彩絢麗、精美絕倫,系古建築中的罕見之作。大殿形制古樸典雅,雄偉壯觀,雖經歷代維修更換過少量構件,但大木構件及斗拱仍為宋代遺物。它屹立在這組建築群中間,仿佛一位貴夫人,那種雍容華貴自不待言。

宋建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轉角柱頭留有卷剎,均屬宋代原物。其次是看台,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前後施用大額梁,手法粗獷,用材不拘,稍加砍削便置屋架。柱網側腳與升起明顯,屬典型的元代建築風格。獻殿、寢殿和東西廊房均為清代建築。主體建築東北側新建仿古碑廊11間和「檀園」一處共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

視頻

芮城縣博物館 相關視頻

唐朝名將-04郭子儀的人生智慧
芮城城隍廟廟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