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自無一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自無一是,民間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祝枝山書法


有一年春天,江南才子祝枝山在家裡宴請朋友,原來他想邀請朋友們前來觀賞他家後花園裡的牡丹花。園子裡開滿了牡丹,五彩繽紛,雍容華貴,艷麗芬芳,令賓朋陶醉。


席後,大家一邊飲茶,一邊高談闊論,談論最多的自然是牡丹花,祝枝山提議大家各抒己見,評出牡丹花中之魁。一時間,文朋詩友雅興大發,有的說姚黃最為富麗,有的認為嫣紫應是上品……溢美之詞,不絕於耳。


這時,唐伯虎說:「依晚生看來,園中牡丹,百無一是!」此言一出,滿座皆驚,想不到這位詩畫大師對滿園多姿多彩的牡丹花竟全盤否定,無一看得上眼,有點令人失望。


祝枝山明白唐伯虎的話,隨口附和說:「賢弟說得對,自無一是,自無一是!」眾人以為這是祝枝山自找台階收場的話,豈料,一位文人點破了唐伯虎和祝枝山的話。原來二人所說:「百無一是」「自無一是」有異曲同工之妙,肯定了牡丹是花中之魁。眾人恍然大悟。


字謎:「白」字。


註: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生於天順四年十二月六日,卒於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因長像奇特,而自嘲醜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人稱為"祝京兆",明代著名書法家。


祝允明的科舉仕途頗為坎坷,十九歲中秀才,五次參加鄉試,才於明弘治五年(1492)中舉,後七次參加會試不第。甚至其子祝續也在前一科中進士,於是祝允明絕了科舉念頭,以舉人選官,在正德九年(1514),授為廣東興寧縣知縣,嘉靖元年(1522),轉任為應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稱病還鄉。


祝允明擅詩文,尤工書法,名動海內。他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又與文徵明、王寵同為明中期書家之代表。楷書早年精謹,師法趙孟頫、褚遂良,並從歐、虞而直追"二王"。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變化,風骨爛熳。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祝枝山的狂草,骨力弱於旭、素,但在宋人影響下,又自成一格"。 其代表作有《太湖詩卷》《箜篌引》《赤壁賦》等。所書"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皆為傳世墨寶。

參考資料 

  1. 自無一是 兒童故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