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臀溝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臀溝高
圖片來自愛問健康

臀溝高(gluteal height):從臀溝最下緣至地面的垂距。在體育測量中,稱之為臀紋線高或下肢長C。

在廣義的腿長中,臀溝高數值最小。髖部最寬點高近似於臀溝高。

人體測量數據表明,大轉子點高臀峰點高、大轉子外突點高>臀溝高、髖部最寬點高。

有的人臀部肌肉緊湊,有的鬆弛下垂,因肌肉形態不同而對「臀位」高低的觀感產生影響,但臀部肌肉形態並不改變臀線高度。[1]

臀溝

(1)臀線人體解剖學中稱之為臀溝或臀股溝(gluteal sulcus),是指臀肌隆起與股後部上端之間的皮膚溝。站立時更明顯。

有的人臀部肌肉緊湊,有的鬆弛下垂,因肌肉形態不同而對「臀位」高低的觀感產生影響,但臀部肌肉形態並不改變臀線高度。

大轉子在凹窩附近。闊筋膜張肌的下端通常是男性人體中髖部的最寬點。在女性人體中,大轉子下側的脂肪部位才是髖部的最寬點,與臀部的臀褶相對應。因此,髖部最寬點高近似於臀溝高。女性的髖部最寬點一般略低於男性。

(2)臀股溝點(gluteal furrow):在大腿的正中矢狀面上,臀股溝與之相交的點。

廣義的腿長

簡介

體質人類學、人體測量學上嚴格定義的腿長學名為全腿長,是狹義的腿長、真正的腿長;下肢全長是狹義的下肢長、真正的下肢長。全腿長等於大腿長加小腿長,或下肢全長減內踝高。但由於股骨頭深嵌於髖臼內,其頂端不能捫及,故大腿的上端無法準確確定。

由於狹義的下肢長(下肢全長)、狹義的腿長全腿長)活體不易測量,實際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測量的數據表示腿長。最小腰圍處以下、臀溝最下緣以上,體部各測量點至地面或內外踝的垂距,即廣義的腿長。

從大到小依次為腰圍高、髂嵴高(或臍高)、髂後上棘高、髂前上棘點高、下肢全長、大轉子點高、恥骨聯合高、臀峰點高、會陰高(或身高減坐高)、臀溝高。也有用上述各種立姿高度減去內踝高或外踝高表示腿長的,如臍高減內踝高,髂前上棘點高減內踝高,大轉子點高減外踝高,會陰高減內踝高等。

學術上一般採用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採用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反映上下半身比例。

定義

以下立姿高度皆為測量點至地面的垂直距離,其小於直線距離及曲線距離。

(1)腰圍高:從最小腰圍處至地面的垂距。

註:在服裝用人體測量中,腿外側長(outside leg length)是指用軟尺從腰際線沿臀部曲線至大轉子點,然後垂直至地面測量的長度。

服裝用人體測量涉及曲線測量,因此,服裝用的腿外側長甚至大於腰圍高,可參考性很低。

(2)臍高/肚臍高:臍點(om)至地面的垂距。

(3)髂嵴點高/髂嵴高/下肢長H:髂嵴點(ic)至地面的垂距。

註:俗語中的「腿長」通常指的是腰圍高、臍高、髂嵴高。

(4)髂後上棘點高/髂後上棘高:髂後上棘點(is.p)至地面的垂距。

(5)髂前上棘點高/髂前上棘高/下肢長A:髂前上棘點(is.a)至地面的垂距。

(6)下肢全長/下肢長:髂前上棘點高減去適當數值。

(7)大轉子點高/大轉子高/下肢長B:大轉子點(tro)至地面的垂距。

(8)恥骨聯合上緣高/恥骨聯合高:恥骨聯合點(sy)至地面的垂距。

(9)臀峰點高:從臀峰點至地面的垂距。

(10)會陰高/股下高:會陰點(pe)至地面的垂距。

註:會陰高有兩種,一是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的連線與正中矢狀面的交點至地面的垂距,等於身高減坐高;二是恥骨聯合下緣高,略大於身高減坐高,略小於恥骨聯合高。

(11)身高減去坐高,即英文文獻中的坐骨下肢長(Subischial Leg Length (SLL))。

註:坐高是頭頂點(v)至椅面的垂距,是頭頂到坐骨結節的長度,即頭頂點至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所在平面的垂距。

(12)臀溝高/臀紋線高/下肢長C:臀溝下緣最低點至地面的垂距。

運動員選材

下肢長H、A、B、C四個長度對選材都有意義,A與H的比例越接近越好,達到95%已經是優秀人才了,達到這個指標擺腿時的幅度就大,跳起來步幅就大(我國運動員這個指標是個弱點)。這在動物世界中能找到答案,例如袋鼠等彈跳好的動物,其髂腰肌都已長到腰部脊柱上去了。我國運動員與黑人運動員相比,不是技術差,而是骨骼比例不一樣,因而動作幅度比不上人家。跑動中有相當一部分髖送不出去的運動員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結構問題。一定的力學比例決定了技術本身。

選材時,如果達到如下指標就是優秀形態指標:A/H-95%,B/H-90%,C/A-80%。

註:下肢H是髂嵴高,下肢長A是髂前上棘點高,下肢長B是大轉子點高,下肢長C是臀溝高。

芭蕾舞選材

舞蹈演員要求形體修長,下肢長度與軀幹差距有嚴格標準,芭蕾選材更為嚴格,要求下肢比軀幹至少長12cm。測量如下:由第7頸椎與第1胸椎間的縫隙為起點,至臀橫紋(臀線)為軀幹長;臀橫紋(臀線)至足底為下肢長(即臀溝高)。選材時,下肢越長越好。因兒童少年發育先長腿,後長軀幹,等到發育完全,下肢與軀幹間差距會縮短,故挑選時應以下肢越長越好。舞蹈演員四肢修長,舞蹈表演時顯得舒展、大方。

注①:第7頸椎因其棘突特別長,低頭時在頸後能看見和摸到,又稱「隆椎」,第7頸椎(隆椎)是記數椎骨序數的骨性標誌,也是舞蹈選材的人體體表標誌之一。

注②:臀溝位於人體表面背側,是臀部與大腿間的褶線,它的最下緣是可以肯定地加以定位的痕跡。被測者有的臀部肌肉緊湊,有的鬆弛下垂,因肌肉形態不同而對「臀位」高低的觀感產生影響,但臀部肌肉形態並不改變臀溝高度。

但問題是所使用的測量方法測得的這一數值不是測點間的垂距,即這兩個測點不在同一垂線上,因此其穩定性不可靠,在測量時使用捲尺沿體表測量,測得的數值含有弧長因素,而這一因素的個體間差異很難從數值中減去,這就使數值缺乏可比較性。

腕線過臀線

腕線過臀線,指的是臂下垂時腕關節橫紋線超過臀下線(取自《體操選材》),即臀溝高大於橈骨莖突高。

由於臀溝高小於會陰高,故腕線過臀線者其正面必然腕線過會陰,腕線過會陰者其背面未必腕線過臀線。

如果說雙膝過肩反映出一個人身短腿長,腕線過臀線、腕線過會陰則反映出一個人軀短肢長;雙膝過肩與否、腕線過臀線與否、腕線過會陰與否皆可粗略地判斷腿身比(一字馬高舉過頭例外)。而得出精確的腿長數據須測量坐高等,得出精確的腿身比須依據馬氏軀幹腿長指數等。[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