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脫鹽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兩種觀點:起源於刻畫符號和「圖畫文字」起源說[2]。我們現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目錄

名詞解釋

農田土壤中可溶性鹽類的含量逐漸減少的現象。農作物正常生長允許的土壤含鹽量稱「土壤脫鹽標準」。改良鹽鹼土可通過以灌水沖洗和排水為主的水利措施結合農業措施,使作物根系層中的土壤含鹽量逐漸減少,達到脫鹽標準。

二步法

第一步,利用離子交換膜技術,通過陽離子膜使海水中的陽離子交換為銨離子,通過陰離子膜使海水中的陰離子交換為碳酸根離子,此時海水中的鹽轉化為可以揮發析出的碳酸銨;第二步,採用減壓揮發和/或催化分解揮發析出碳酸銨,間接地實現脫鹽。

多效蒸發

利用減壓的方法使後一效蒸發器的操作壓力和溶液的沸點均較前一效蒸發器的低,使前一效蒸發器引出的二次蒸汽作為後一效蒸發器的加熱蒸汽,且後一效蒸發器的加熱室成為前一效蒸發器的冷卻器。冷凝水中的鹽分已被脫除。

反滲透法

反滲透均是用機械壓力使水分子能夠透過一種特殊膜(RO膜),氟離子則不能透過而被去除。改革開放以後反滲透技術大量應用於生產純淨水,因此,在除氟中也被人們大量應用,這種除氟的方法既去掉水中影響人體健康的有毒有害的物質,同時也去除了對人體十分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水質前處理要求高需集中建站由專業人員進行操作維修和管理,造價昂貴水的利用率也低{約50-70℅}。若在苦鹹水地區也宜採用反滲透法與除氟炭法混合型設計為妥,這樣既能解決苦鹹水的口感問題,也使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氟及其它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時同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水資源和設備的利用率。

採用反滲透方法對無機離子的去除率可高達99%以上,處理過的水幾乎不含任何礦物質,反滲透處理過的水作為一種臨時解渴用水無可非議,但不宜作為日常生活飲水已得到國內外有關實驗證明。

電滲析法

電滲析法是上個世紀用于海水淡化和咸苦水處理的一種裝置,原理是將具有選擇透過性的陰陽離子膜放在電滲析槽中,一種膜允許陰離子透過但排斥陽離子,另一種膜則相反,在電場的作用下水中氟離子被膜分離出來而被去除,過去由於水的利用率低約在45-50%比用反滲透還低,而且操作不當還帶來膜面結垢危險降低產水率。由於新的EDR集成技術的應用,水的利用率與反滲透不相上下,但水質前處理要求比反參透略低,因此,仍有應用和發展的前景。

正向滲透法

「滲透」在海水淡化、脫鹽、水處理領域,又稱正滲透,是與反滲透互逆的一對方法。正滲透作為一種潛在的水純化和淡化新技術,世界上正對其進行着多角度、深層次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國外1976年,有液-液體系的原始嘗試,國內1992年,發明過液-固體系的正向滲透(非加壓)吸附滲透法脫鹽(CN92110710.2)。直到約10年後,又重新跟隨國際潮流,開始標準的模仿複製的模式,2008年開始有綜述報告。

非加壓滲透吸附法(90年代)海水淡化法,或稱為「正向滲透法」,讓水通過多孔膜正向滲透進入一種超強吸水的吸附劑或鹽濃度甚至超過海水的溶液或固態物,不需要外界加壓,但溶液里的特殊鹽分"提取液"很容易蒸發,不需要加太多的熱(加熱能與反滲透加壓的能量比?)。分固態鹽、液態鹽方向。固態鹽解吸附耗能更小。

海水淡化技術:非加壓吸附滲透海水淡化法(CN92110710.2)1992年:上個世紀90年代鄧宇的發明,《美國化學文摘》收錄。

另外兩種方法都在薄膜結構上有了創新和改進

發展

隨着科技的飛速發展,壓力驅動反滲透膜分離技術(RO)在膜、膜組器、設備和工藝等方面都有了較大創新和改進,但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RO技術在節能、環保領域存在的局限,而且就脫鹽來講,RO技術可認為已接近發展的頂峰。因此,近年來國外已經開展了「正向滲透膜分離技術(FO)」的相關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海水淡化、污水處理、食品加工、醫藥等領域得到了應用,特別是「壓力延緩滲透(FRO)海水發電」,更是一項極具前景的清潔再生能源開發技術J。但是國內對正向滲透膜分離技術關注得很少,相關研究和論文也不多。雖然,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有了創造性的發明「非加壓吸附滲透法海水淡化」(CN92110710.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