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腦幹(brain stem)屬於腦的一部分,是脊髓向顱腔內延伸的部分。它下端在枕骨大孔處與脊髓相連,上端與間腦相接被大腦兩半球所覆蓋,它的背側與小腦相連。腦幹的功能主要是維持個體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等重要生理功能,均與腦幹的功能有關。
腦幹分部
腦幹自下而上又可分為延髓、腦橋、中腦三段。
延髓腹面的上方以一橫溝與腦橋為界,它的下半部與脊髓外形相似,沿中線兩旁,有一對縱行隆起,稱為錐體。錐體外側有橄欖體,內有下橄欖核。錐體和橄欖體之間有舌下神經自此出腦。在延髓的側面、橄欖體的背側,從上到下有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和副神經。延髓的背面,其下部與脊髓相似。其上部,由於中央管開放為第四腦室,它與腦橋背面共同形成寬大的第四腦室底,第四腦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向上通中腦水管。
腦橋的腹側面是闊的隆起,稱為基底部,腦橋基底部向外逐漸變窄,稱為腦橋臂。背面與小腦相連。腦橋臂與基底部之間有三叉神經根。腦橋與延髓交界處,由內到外有外展神經,面神經和位聽神經根。
中腦的腹側有一對縱行隆起,稱為大腦腳,內有粗大的縱行纖維通過。動眼神經由大腦腳內側發出。中腦背面有兩對丘形隆起,稱為四疊體,上方一對稱為上丘,下方一對稱為下丘。滑車神經在四疊體下方發出。中腦內的管腔為中腦水管,與上方的第三腦室和下方的第四腦室連通。
腦幹外形
下端較細,與脊髓表面溝裂相續,中上部較寬大。
1 腹面觀
(1)延髓:主要結構有錐體和錐體交叉。
(2)腦橋:借延髓腦橋溝與延髓分界。主要結構有基底溝等。
(3)中腦:主要結構有兩個大腦腳和腳間窩等。
2 背面觀
(1)延髓:主要結構有薄束結節、楔束結節。
(2)腦橋:腦橋和延髓之間是菱形窩。菱形窩兩側有與小腦相連的小腦腳。
(3)中腦:有四疊體,即兩個上丘和兩個下丘。上丘與視覺反射有關,下丘與聽覺反射有關。
腦幹內部結構
1、 灰質
腦幹灰質不再是連續的灰質柱,而是灰質團塊,稱為神經核。
(1) 腦神經核
分為軀體運動核、軀體感覺核、內臟運動核、內臟感覺核。大多位於相關腦神經的深面。
1)軀體運動核:包括特殊內臟運動核,主要有動眼神經核、滑車神經核、展神經核、三叉神經運動核、面神經核、舌下神經核等。
2)內臟運動核:主要有動眼神經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經背核等。
3)內臟感覺核:只有一個孤束核。
4)軀體感覺核:包括特殊軀體感覺核和一般軀體感覺核,前者有前庭核、蝸核,後者有三叉神經中腦核、三叉神經腦橋核、三叉神經脊束核。
(2) 傳導中繼核
主要為薄束核和楔束核,分別接受薄束和楔束的纖維。
2、白質
由上行和下行的纖維束構成,主要包括四個丘系。
(1)內側丘系:由薄束核和楔束核發出的纖維組成,傳導軀幹和四肢深感覺及精細觸覺。
(2)外側丘系:由蝸核發出的纖維組成,傳導聽覺。
(3)脊髓丘系:由脊髓丘腦前束和脊髓丘腦側束合成。
(4)三叉丘系:由三叉神經感覺核發出的纖維組成,傳導頭面部淺感覺。
3 腦幹的網狀結構
在腦幹內,除了腦神經核和一些清楚的核團(如薄、楔束核、下橄欖核、紅核和黑質等)以及長距離的纖維束外,有些區域有許多纖維縱橫交織,其間散布大量大小不等的細胞,稱為網狀結構,它占據中腦和腦橋被蓋的中央部、延髓第四腦室室底灰質腹側與下橄欖核之間的大片區域。網狀結構在進化上比較古老,在形態上仍保持着多神經元和多突觸的特徵。
網狀結構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通過網狀脊髓束調節肌的張力。網狀結構內有使肌張力肌降低的抑制區和增強肌張力的易化區。
2.通過多突觸的上行投射影響大腦皮質的興奮性,即網狀上行激活系統。這種投射是非特異性的,投射到大腦皮質的廣泛區域,並不引起特定的感覺,而使大腦皮質處於覺醒和警覺狀態,適合於接受各種刺激。損傷中腦的網狀結構可導致昏睡不醒。
3.調節內臟活動:延髓網狀結構中有調節內臟活動的重要中樞,如呼吸中樞,心血管運動中樞。這些中樞損傷可造成呼吸、心跳停在,導致死亡。
4.中縫的功能或與睡眠有關。損傷此核可導致高度失眠。
腦幹的功能
腦幹的功能主要是維持個體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體溫、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與腦幹的功能有關。
參考文獻
1. 吳洪海. 人體解剖學. 科學出版社. 2019年. ISBN 9787030462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