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繩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胡繩武 | |
---|---|
出生 | 1923年出生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歷史學家 |
知名作品 |
《辛亥革命史稿》 《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 《論清末的立憲運動》 《甲午中日戰爭》 |
胡繩武(hu sheng wu),歷史學家[1],1923年10月7日出生,山東棗莊市台兒莊夾坊村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室教授。曾擔任清史研究所學術委員,北京市歷史學會常務理事。
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的研究,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辛亥革命史稿》是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必讀之作。
2016年6月15日3時33分在北京病逝,享年93歲
人物生平
1948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史地系,留系任助教,為大學先修班講授中國通史。
1949年上海解放後,調至學校政治課教學委員會,任商學院政治課教員。
1951年秋隨史地系師生赴皖北參加土改。
1952年初返校後,被華東教育部借調,為華東地區抽調機關幹部進入高等學校補習班講授中國通史。
1952年秋回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任講師、系教學秘書,負責新開設的中國近代史的教學工作。
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0年任副教授、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副主任,招收中國近代史研究生,增開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和辛亥革命史兩門專門化課程。
1962年教育部借調到北京參加黎澍任主編的史學概論教材編寫組工作。
1964年秋,全國開展社教運動,編寫工作中斷,返復旦歷史系同全系師生去奉賢、寶山兩縣參加社教運動。
1966年春返校時"文革"開始,工作中斷。
1970年恢復工作,負責為新進校的工農兵學員講授中國近代史。
1971年周總理要上海編一套中國近代史叢書,被學校指定負責組織近代史教研室人員編寫。
1974年毛主席指示恢復《歷史研究》出版,被國務院科教組借調到北京新成立的《歷史研究》編輯部工作。
1975年調入國家文物局,先後任文物出版社副總編、古文獻研究室負責人;
1980年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室工作,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學術委員,兼任北京歷史學會常務理事。
1981年任教授。
1991年離休,擔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整理項目"立憲運動"負責人。
1993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95年獲中國老教授協會授予的先進工作者稱號。
2016年6月15日3時33分在北京病逝,享年93歲。
主要著作
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論著甚多。與金沖及教授長期合作,合著有《辛亥革命史稿》1-4卷(1980一卷、1985二卷、1991三、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論清末的立憲運動》(195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孫中山》、《二十世紀全史》第一卷《辛亥風雷》。
其中《辛亥革命史稿》於1980年出版第一卷,1991年出齊四卷,獲孫中山基金會授予的"1949至1992 年中國大陸孫中山研究學術著作一等獎",是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必讀之作。
撰著《鴉片戰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甲午中日戰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形成》、《清末民初歷史與社會》,。
主編《戊戌維新運動史論集》、《清史研究集》(第四至七輯)、《中華文明史》第十卷(清後期卷)。
參加編寫的有《沙俄侵華史》等。主要論文有《論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派的形成》、《孫中山讓位於袁世凱的歷史環境》、《孫中山民初活動研究述評》、《民初會黨問題》、《民元定都之爭》、《列強侵略與中國近代政局》。
與金沖及合寫的論文除輯入《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論集以外,還有《辛亥革命時期章炳麟的政治思想》、《同盟會與光復會關係考實》、《論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興中會的成立》、《論黃興》、《析同盟會與光復會組織上的特點》、《同盟會成立前留日學生中革命思想的發展》等。
逝世
著名歷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胡繩武教授,2016年6月15日3時33分在北京病逝,享年93歲。
參考資料
- ↑ 歷史學家胡繩武:研究歷史應從史實出發, 中國社會科學在線 ,201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