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胡正平(1915年-1994年)原名胡其平,湖北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長征以及豫北、臨汾晉中、太原、等戰役。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歷任第二步兵學校、重慶步兵學校校長,甘肅省軍區、寧夏軍區副司令員。是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目錄

生平經歷

1915年,胡正平出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高橋區樓子張家灣,原名胡其平。一家七口全靠在楊二港集鎮擺食攤炸油條維持生活。

1931年,胡正平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1932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

胡正平曾任紅四軍軍部排長,第四軍十師師部通信連指導員,十師三十團副營長,十二師三十六團營政委。參加了為保衛鄂豫皖蘇區、開創川陝蘇區的歷次戰役戰鬥,參加了長征。1936年時曾入陝北紅軍大學[1]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

胡正平做為紅軍幹部,被派到山西青年抗戰決死第三縱隊一總隊副。

1938年6月,由山西民族革命大學第4分校部分學員、縱隊模範隊和翼城擴招戰士200人組成游擊第四支隊,胡正平任支隊長。同年11月,山西犧盟總會將翼城、曲沃、浮山、絳縣、沁水、陽城6縣的人民武裝自衛大隊合編為政衛四支隊,胡正平任支隊長,部隊有1200人。

1939年7月,政衛四支隊在青城與日軍遭遇,部隊邊打邊退,與日軍整整糾纏一天。日軍離去後,為部隊的去向,支隊領導意見不統一,胡正平說:我們是共產黨的隊伍,應當向東走,上太行山去找八路軍。胡正平的意見占了上風,將隊伍帶到決死第叄縱隊的駐地。

1939年8月,決死第三縱隊以政衛四支隊、縱隊軍政幹校一部和五行政區民族革命中學部分參軍學生組建三十二團,胡正平擔任團長。

1939年12月,閻錫山在決死第叄縱隊內部策動反動軍官叛變,但縱隊中共黨組織領導沒有將這些情況通知三十二團。26日,上級突然來信要三十二團撤回高平。胡正平當天將三十二團撤到沁水縣的一個小村莊,發現周圍駐有閻錫山的軍隊,為避免被閻軍包圍消滅,胡正平連夜將32團帶上山,趕到八路軍黃克誠的防區。但三十二團派到翼城、浮山打游擊的兩個連在返回途中遭到閻軍襲擊,被繳械。

胡正平調出三十二團學習後,到冀魯豫軍區擔任獨立團政委。後又擔任湖西分區第九團政委。參加了在山西抗日反閻和開闢並堅持微山湖根據地[2]的鬥爭。

解放戰爭時期

胡正平先後任湖西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冀魯豫軍區獨立旅副政委,晉冀魯豫軍區獨立第二旅旅長、第八縱隊二十二旅旅長,第二野戰軍十八兵團六十一軍一七八師師長、軍參謀長。參加豫北、臨汾、晉中、太原、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

胡正平任西南軍區川北軍分區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步兵學校校長,重慶步兵學校校長,甘肅省軍區副司令員,寧夏軍區副司令員。

1994年8月25日,胡正平在西安去世。

視頻

胡正平 相關視頻

紅軍改編前,紅四軍主要軍師級將領都是誰

參考文獻

  1. 抗日紅軍大學成立,中國軍網,2015-07-29
  2. 微山湖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創建,山東抗日戰爭紀念館,2015-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