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胡敦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胡敦覆
出生 (1886-03-19)1886年3月19日
江蘇省無錫縣堰橋鎮村前村
逝世 1978年12月1日(1978-12-01)(92歲)
民族
職業 教育家、思想家
知名於 1912年創辦私立大同大學
知名作品新中學幾何學
近世初等代數學

胡敦復(1886-1978),中國數學會早期的組織者。1912年創辦私立大同大學,成效卓著。在教學上,他提倡並組織編寫適合中國教育實情的現代教材。

胡氏「一家三博士」

胡敦復生於一戶教育世家,是北宋著名教育家、安定學派的代表人物胡瑗的31代孫;其祖父胡和梅(1840-1912)是清代名教諭;父親胡壹修(1865-1931)和仲叔胡雨人(1867-1928)都是清末民初在無錫地區興辦新學有影響的教育家和水利事業家。胡敦復屬族中長子長孫,11歲以前主要在家接受胡雨人的教育。胡雨人是他最早的有影響的啟蒙老師。

1897年10月入上海南洋公學剛設立的外院(即師範院的附屬實驗小學)學習;1898年春,南洋公學成立中院(相當於現今的中學),他即被選拔進入中院[1]

胡敦復入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數學,僅兩年時間就學完了規定課程的學分,獲理學學士學位[2]

經歷

幼年從叔父胡雨人讀書,12歲入上海南洋公學,後進震旦學院學拉丁文。1904年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哲學系,攻天文學、數學,3年後畢業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受聘任清政府創設的游美肄業館(後改名清華學校)教務長,主持赴美留學生的考錄工作。後又邀清華學校同仁共創立達學社,專事研討學術、編譯書籍、興辦學校。
1912年5月5日在上海創辦大同學院,自任院長。1922年,該學院經北洋政府核准改為大同大學,是民國以來第一所私人創辦的大學。1926年,胡敦復去北京出任北京女子大學校長,同時主持大同校務。次年應聘任北洋大學理學院院長。不久辭職返滬繼任大同大學校長,同時兼任交通大學理學院數學系主任。3年後大同大學基地擴至100餘畝,先後落成大禮堂、圖書館、體育館、科學實驗室、學生宿舍等,教育事業大有發展。"八·一三"事變後又在新閘路購基地建校舍,增設附中一院和二院(初中部和高中部)。
上海解放前夕,胡敦復去台灣,想恢復大同大學未能如願。後應聘任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客座教授。1978年12月1日逝世,享年92歲。

著書立說滿目桃李

胡敦復自主辦學的目的,就是要為中國爭獨立的學術地位。他曾在與吳在淵合著的《近世初等代數學》一書的序言中剖明心跡:「自立之道奈何?第一宜講演,第二宜翻譯,第三宜編纂,第四宜著述。」在大同學院成立不久,胡敦復便領銜成立了「大同學院叢書叢刊」編輯部,編輯成員有胡敦復、朱香晚、吳在淵、胡明復、胡剛復等14人,都是學貫中西的飽學之士,大同所用的教材和參考用書,大都由他們自己編寫。
胡敦復率先垂範,先與夫人華桂馨(早期留美生)最早合編了初中算術教科書,之後與吳在淵合編了《算術》一冊(1922年)、《幾何》二冊(1923年)、高中《幾何學》一冊(1925年),後均由中華書局出版。30年代,商務印書館又出版了他與榮方舟合編的《平面幾何學》、《立體幾何學》,以及他與范會國、顧澄合譯的大學叢書之一的《積分方程式之導引》。胡敦復還獨立編寫了《新中學幾何學》等。這些工作為我國早期的大學和中學的教材建設起了奠基作用。
胡剛復則着力創辦和主持大同物理系,當時,國內的物理學教授可謂鳳毛麟角。他通過南通實業家張謇父子的捐助,在大同創建了我國最早的近代物理實驗室,其中有用以測定光波和光的折射率的邁克耳孫干涉儀,有測量電子電荷的密立根油滴儀等,其設備之先進與豐富,在國內私立大學中是絕無僅有的。同時,胡剛復也是大同在外面兼課最多的教授,先後兼任南京高師、東南大學、上海交大、廈門大學、中央大學、浙江大學北洋大學,以及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他長年累月地在滬寧和南北地域之間穿梭奔波,風塵僕僕,異常艱辛。
值得指出的是,胡剛復還創辦了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物理系。1923年12月12日南京高師失火,物理實驗儀器全毀,為使實驗不致中斷,胡剛復曾將大同大學的實驗儀器和教具乘車帶往南京。因為他深知,要培養一名科學家,必須讓他在學習期間接受紮實的實驗訓練。1936年,胡剛復還應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的邀請,出任浙大文理學院院長,抗戰中浙大文理學院在胡剛復主持下辦得興旺發達,1944年10月中英科學合作館館長李約瑟博士前來參觀,大為讚嘆,回國後在大學委員會演講中稱中國的西南聯大和「浙大」可與牛津、劍橋和哈佛相媲美。
作為開創中國物理學教育的一代宗師,胡剛復可謂桃李滿天下,早期學生有吳有訓、嚴濟慈等,稍晚有錢學森、吳健雄、盧嘉錫等,都是中國現當代科學界叱咤風雲的人物。
在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因連天炮火和飛機轟炸,大同學府被毀於一旦。大同師生沒有經濟實力轉移到後方,胡敦復只好率領部分師生留守孤島上海。同時,再次依靠立達學社社友和學校董事會的支持,作第二次艱苦創業。經過幾年努力,大同又逐漸恢復起來,堅持到抗戰勝利之後,又得到較大發展。據該校校史資料統計,至1948年,大同大學部學生人數已達2700人,中學部學生達2500人,在當時上海公立和私立學校中占第一位,是1912年初辦時學生人數的50倍。
1952年,國家進行院系調整,大同大學所屬各院系分別劃歸復旦、交大、同濟、財大等高校,而中學部則保留下來,即現在的大同中學。
已過花甲之年的胡敦復,應兒子之邀於1949年去台灣休養,後接受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之聘出任客座教授,1962年在該校退休,1978年12月1日在西雅圖逝世,終年92歲,安葬在西雅圖華興利長青公墓。
胡剛復在新中國先後擔任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教授。1966年3月因闌尾炎開刀引起交叉感染,使病情惡化,於3月26日逝世,終年74歲。
中國物理學會為紀念他在發展我國物理科學、培養物理人才方面的重大貢獻,於1987年設立了「胡剛復物理學獎」,以獎勵有突出成就的物理學工作者。

參考文獻

  1. 姜新; 小雨. 江蘇留學史稿: (1840-1949).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2. 中央文史研究館 (China). Shi ji. 《世紀》 雜誌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