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揭密真相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為專業意見。任何醫藥相關資訊,應諮詢專業人士。

胞肓穴】Bāo huāng(BL53),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別名:精宮穴。胞肓穴的位置:部,平第2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中醫認為刺激胞肓穴有治療腹脹、腸鳴、便秘、腰脊強痛等等作用。


目錄

穴位含義

胞宮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輸膀胱經
「胞肓穴」,「胞」,包裹胎兒的膜質囊也。「肓」,心下膈膜也。胞肓名意指胞宮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為來自胞宮中的膏脂之物,它與心下膈膜中外輸的膏脂之物同性,故名「胞肓穴」。


概況

【取穴】位於人體的臀部,平第2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通常尋找胞肓穴時都是採用俯臥的姿勢,胞肓穴位位於身體臀部,平第二骶後孔,督脈旁開3寸處取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膏脂。
【運行規律】在本穴散熱後冷降歸地。
【功能作用】積脂散熱[1]


作用功效

【功效應用】:通利二便、補腎強腰。
【主治病症】: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緩解治療膀胱炎、睾丸炎、尿道炎、大小便不利等;消化系統疾病:緩解治療腹脹、腸鳴、便秘等;其他:緩解治療坐骨神經痛、腰脊強痛等。
【配伍應用】:
胞肓穴配委中穴治腰痛。


穴位療法

【針刺】胞肓穴,斜刺0.8-1.2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臀部放射。
【艾灸】胞肓穴,艾條灸5-10分鐘;胞肓穴艾柱或溫針灸5-3壯。
【按摩】用大拇指按揉胞盲約200次,或按揉3〜5分鐘,每天堅持,能治療腰痛、腸鳴、腹脹等疾病


視頻

焦守廷上傳足太陽膀胱經《胞肓穴》


參考文獻

  1. 胞肓穴,穴位密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