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肺炎衣原體肺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護肺炎衣原體肺炎
肺炎衣原體
原圖鏈接

衣原體肺炎是由衣原體引起的肺炎,衣原體分為沙眼衣原體(CT)、肺炎衣原體(CP)鸚鵡熱衣原體和家蓄衣原體。引起肺炎的多為CP,偶見鸚鵡熱衣原體肺炎。肺炎衣原體肺炎多見於學齡兒童,大部分為輕症,發病常隱匿。感染率沒有性別差異,四季均可發生。 [1]

病因

人類的肺炎衣原體感染是世界普遍性的。肺炎衣原體傳染途徑是通過呼吸道分泌物的人-人傳播。因此,在半封閉的環境如家庭、學校、軍隊以及其他人口集中的工作區域可存在小範圍的流行。肺炎衣原體的感染還可能與哮喘、冠心病及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發作和惡化有關。目前,肺炎衣原體已是繼肺炎雙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之後引起社區獲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體,與嗜肺軍團菌和肺炎支原體一起成為社區獲得性肺炎的三種非典型病原體,占社區獲得性肺炎的10%~20%。 [2]

英文名稱 就診科室 多發群體
chamydiae pneumonia 呼吸內科 學齡兒童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
由衣原體感染引起 發熱、寒戰、肌痛、乾咳,非胸膜炎性胸痛,頭痛、不適和乏力 通過呼吸道分泌物的人-人傳播

臨床表現

起病多隱襲,早期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臨床上與支原體肺炎頗為相似。通常症狀較輕,發熱、寒戰、肌痛、乾咳,非胸膜炎性胸痛,頭痛、不適和乏力。少有咯血。發生咽喉炎者表現為咽喉痛、聲音嘶啞,有些患者可表現為雙階段病程:開始表現為咽炎,經對症處理好轉,1~3周後又發生肺炎或支氣管炎,咳嗽加重。肺炎衣原體感染時也可伴有肺外表現,如中耳炎、關節炎、甲狀腺炎、腦炎、吉蘭-巴雷綜合徵等。體格檢查肺部偶聞濕囉音。 [3]

檢查

肺炎衣原體肺炎化驗單
原圖鏈接
肺炎衣原體影像
原圖鏈接

實驗室檢查

  • (1)白細胞計數和分類結果 常正常,但多數血沉增快。
  • (2)肺炎衣原體的培養 取鼻咽部或咽後壁拭子、氣管和支氣管分泌物、肺泡灌洗液等標本培養。
  • (3)微量免疫熒光試驗(MIF) 是目前國際上標準的且是最常用的肺炎衣原體血清學診斷方法,除性病門診患者和娼妓特定人群外,肺炎衣原體肺炎的MIF血清學診斷可使用肺炎衣原體單一抗原,即不需要同時檢測沙眼衣原體和鸚鵡熱衣原體抗體。血清學診斷標準為:MIF試驗IgG≥1:512和(或)IgM≥1:32,在排除類風濕因子(RF)所致的假陽性後可診斷為近期感染,雙份血清抗體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也診斷為近期感染。1:16≤IgG<1:512為既往感染。

其他輔助檢查

X線胸片開始主要表現為單側肺泡浸潤,以後可進展為雙側間質和肺泡浸潤。 [4]

診斷

肺炎衣原體肺部感染的臨床症狀及X線表現均無特異性,不能和其他非典型肺炎相區別,尤其是肺炎支原體肺炎,故確診有賴於實驗室診斷。最可靠的方法是進行肺炎衣原體的培養,取鼻咽部或咽後壁拭子、氣管和支氣管分泌物、肺泡灌洗液等標本培養。但由於肺炎衣原體的培養要求高,一般實驗室難以做到。應用PCR試驗對上述標本進行檢測對診斷有很大幫助,但需要注意質量控制,防止出現假陽性結果。 微量免疫熒光試驗(MIF)是目前國際上標準的且是最常用的肺炎衣原體血清學診診斷方法。 [5]

併發症

常繼發細菌感染,合併心內膜炎心肌炎等。 [6]

治療

衣原體肺炎治療
原圖鏈接

抗生素治療

首選治療為紅黴素,或多西環素。近年來,也有採用克拉黴素和阿奇黴素治療肺炎衣原體感染的報道,其中阿奇黴素的療效要優於克拉黴素,但臨床應用經驗尚少。肺炎衣原體對氟喹諾酮類也敏感,如氧氟沙星或托氟沙星可用於成人患者的治療,但不推薦用於兒童。

注意事項

抗生素療程一定要充足以防復發。如果紅黴素的劑量太小,或療程太短,常使全身不適、咳嗽等症狀持續數月。 [7]

預後

不經治療,一般在數周后也可逐漸自愈。但肺部囉音及X線照片所見病變將數月不消。老年患者或某些慢性疾病患者,如COPD患者或繼發其他肺部細菌感染的患者,預後較差。 [8]

視頻

衣原體肺炎

[9]

肺炎衣原體肺炎的診斷要點

[10]

參考來源

  • 崔翰斌,崔長琮.   肺炎衣原體感染致動脈粥樣硬化病理機制的研究進展. 《 中華內科雜誌 》 , 2002  
  • 韓玉芳,魏琴,馮艷廣等.   新鄉市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感染情況. 《 實用兒科臨床雜誌 》 , 2012  
  • 沈敘莊,佟月娟,楊永弘等.   肺炎衣原體在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的情況. 《 VIP 》 , 2001  
  • 施毅.   肺炎支原體和肺炎衣原體肺炎研究進展. 《 人民軍醫 》 , 2004  
  • 陳杭薇,尤蘭華.   成人呼吸道病毒、肺炎衣原體、支原體感染研究. 《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誌 》 , 2003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