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盤古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肇慶盤古山 |
![]() 原圖鏈接[ 圖片來源] |
中文名 : 肇慶盤古山 |
肇慶市盤古山生態文化景區是廣東省十大生態環保景區之一,位於肇慶市北嶺山脈,是中國罕有的最靠近城市的原始森林生態景區,景區內峰高谷深,古木參天,動植物豐富,瀑布秘籍,溪流遍布,集"奇、秀、幽、谷"於一體,常年氣溫18℃,是天然的氧吧,都市的綠肺,是休閒、度假、保健的好去處。[1]
盤古塑像
盤古塑像矗立在盤古風景區正門廣場,建於2003年6月,塑像用花崗岩塑造,通高5·8 米,其中基座高2米,塑像面向正南方,背景是美麗的北嶺山。塑像表情俊朗,右手執斧剛勁有力地伸向右方,左手托着寓意天的太陽。塑像基座正面刻有篆書"中華始祖盤古",基座後面刻有屈原的名作《天問》和郭沫若《天問》的譯文。
《天問》 (請問)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關於遠古的開頭,誰個能夠傳授?)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那時天地未分,能根據什麼來考究?)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 (那時混混沌沌,誰個能夠弄清?)
馮翼惟像,何以識之? (有什麼迴旋浮動,如何可以分明?)
明明暗暗,惟時何為? (無底的黑暗生出光明,這樣為的何故?)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陰陽二氣,滲合共生,它們的來歷又從何處?)
圓則九重,孰營度之? (穹窿的天蓋,共有九層,是誰動手經營?)
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這樣一個工程何等偉大,誰是最初的工匠?)
--《天問》屈原 --譯者:郭沫若
盤古塑像生動表現了盤古開天闢地的豪邁氣概。他高大英武,透溢着陽剛之氣,是力量、勇氣和生命的象徵,是立世傳嗣的標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造型藝術珍品,是遊人瞻仰觀光的好地方,凡到這裡觀光的遊客都會與他合影留念!
祖殿
元代中葉泰定元年(1324年),肇慶瑤首黃寶才等出山受朝廷招安,時在北嶺北麓欖坑(瑤山之一)的盤瓠祖殿因瑤民逐漸出山與漢人雜居而需要遷出。傳說當時遷建選址是因螞蟻跡圖,認為北嶺南麓盤古坑口是福地。元統元年(1333年)建十皇殿(盤古祖殿)於盤古坑口。元統三年(1331年及至正十一年1351年)兩廣漢瑤聯合反抗元朝的民族壓迫,在廣西壯軍支援下兩度攻克肇慶府城。同呼吸共命運的戰鬥情誼,促進了兩廣漢瑤民族的互相尊重與融洽相處,十皇殿(盤古祖殿)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產生的漢瑤兩族祖先共祀一室的獨特文化遺存。 在五十年代初期還保留着盤古祖殿,1956年因各種原因被拆毀。原祖殿外觀似明清建築,坐北向南,前有一大平台,背後是廟宇,東側有廟祝臥室及廚房,面積約二百多平方米。正門門頭寫有"盤古祖殿"四個大字,門面兩條石柱,將其分成三跨,上有蝦公梁,石柱刻有對聯,對聯中有"開天垂象物,闢地啟鴻蒙"等字樣,牆面為青磚構縫清水牆,青瓦房屋。殿內有一天井,將殿分為前後兩進,前低後高,東西兩側均有廂房及走廊,後進有一神台及神龕,龕上立盤古(元始天尊)像一尊,兩旁有漢瑤共奉的十位祖先神:伏羲皇(蒼帝君)、神龍皇(赤帝君)、軒轅皇(黃帝君),顓頊皇(黑帝君)少昊皇(白帝君)、高辛皇(東極清華大帝)、衡山皇(南極長生大帝)、后土皇(西極地只大帝)、白馬皇(北極紫微大帝)、盤瓠皇(瑤族祖先神)。祖殿內香火鼎盛、靈氣感人,每逢農曆10月16日盤古誕,民間組織的廟會活動,熱鬧非常。
重修盤古祖殿,使之成為普羅大眾敬奉人類祖先之聖地。為肇慶民間文化挖掘,為歷史文化名城增加亮點,有着深遠意義,也是順應民心,合民意之大好事。2003年6月10日民營企業肇慶市盤古生態文化景區旅遊有限公司,投入巨資,在風水極佳的盤古風景區內重修盤古祖殿。
北嶺秀台
北嶺秀台上雕刻了雙龍戲珠的圖像,在圖下面刻了"北嶺秀台"四個大字,在圖左右兩方各寫上"盤古風采叢中,北嶺秀麗昭著"。北宋大祥符年間,知端州軍州事范雍見五色祥雲起於北嶺南麓的盤古坑口,景色秀麗,遂命名此地為雲秀台,建"雲秀亭"於其上。南宋時,在亭後建"雲秀庵";元統元年,漢瑤兩族人民把北嶺欖坑"盤瓠廟"遷來,建成"盤古祖殿"。明宣德六年(1431年),首次評"肇慶八景"時,"北嶺秀台"名列第二景。到萬曆十六年(1588年),第二次評肇慶八景時上升為第一景,廷到清代歷時240年保持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