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和髎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揭密真相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為專業意見。任何醫藥相關資訊,應諮詢專業人士。
【耳和髎穴】屬手少陽三焦經,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穴。耳和髎穴的位置:顳淺動脈的後緣。中醫認為刺激耳和髎穴有緩解治療頭重痛、耳鳴、牙關拘急、口渴等作用。
穴位含義
三焦經經氣及穴外匯入的寒濕水氣在此化雨冷降。
禾髎。禾,五穀之代稱也,此指氣血中的脾土微粒。髎,孔隙也。禾髎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及穴外匯入的寒濕水氣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質中一方面是耳門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其量少,其性收引,另一方面是足少陽膽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傳入本穴的濕冷水氣,兩氣交會後在本穴的變化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從孔隙中漏落一 般,故而得名。
概況
【取穴】正坐或側伏,在耳門前上方,平耳廓根之前方,鬢髮後緣之動脈搏動外取穴。即:側坐位,在頭側部,鬢髮後緣,耳根前1寸處,按壓有酸脹感[1]。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性寒冷。
【運行規律】由天部冷降後歸於地部。
【功能作用】清熱降濁。
作用功效
【功效應用】有清熱散風、通竅聰耳作用
【主治病症】
主要用於頭面及耳部疾患:如頭重痛,齒痛,口 ,牙關拘急,耳鳴,頭痛,牙關緊閉,鼻準腫痛,瘈瘲,頭痛頰腫,面癱,流涕,頷頰腫,瘛瘲,頸頜腫痛,現代又多用耳和髎穴治療下頜關節炎,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耳炎,鼻炎等。
【配伍應用】
耳和髎穴配印堂穴、列缺穴,治鼻衄。
耳和髎穴配聽宮穴、翳風穴,有清聰耳的作用,主治耳鳴。
耳和髎穴配下關穴、合谷穴治牙痛、下頜關節炎。
耳和髎穴配太陽穴、顴謬穴、絲竹空穴治口眼斜。
耳和髎穴配牽正穴、地倉穴、四白穴、陽白穴,治面癱。
耳和髎穴配頰車穴、地倉穴,陽白穴,有祛風通絡的作用,主治面神經麻痹。
耳和髎穴配太陽穴、印堂穴、足臨泣穴,有祛風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穴位療法
【針刺】一般針尖向下沿皮刺0.3~0.5寸,避開動脈
【灸法】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按摩】常用中指指腹輕輕按摩耳和髎穴,每次3~5分鐘,可預防面部痙攣,調理頭重、中風後遺症等疾病
視頻
二毛點穴 | 耳和髎穴—治療頭重痛、耳鳴、牙關拘急、口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