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鞋匠(馮天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老鞋匠》是中國當代作家馮天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老鞋匠
小時候,村里經常來一個鞋匠,四十多歲的樣子,他個頭不高,跛腳,臉色蠟黃,看上去有幾分病態,說話帶有一點沙啞的聲音。他用一輛破舊的三輪車帶着一個木頭箱子,箱子裡裝着修鞋的工具。那時,他是我村的常客。
這位老鞋匠來到村里,如果是熱天,他選擇在大街的一棵柳樹下;如果是冬天,他會在大街的南牆跟下,熱天能遮陰,冬天能採光,成為雷打不動的選擇。
老鞋匠脾氣很好,臉上始終帶着笑,很和善的樣子,我們見了他,就圍攏上去,嘰嘰喳喳,問這問那,他也很喜歡和我們逗樂。有時候,他一邊修鞋一邊給我們講些故事,比如灰姑娘的遭遇,七個小矮人的故事,而且總是講到關鍵處就停下來,好像忙活找不着了思路一樣,這時,我們急切的想知道下文,總是央求他,而他這時才不緊不慢地講下去。直到長大了我才懂得,這或許就是吊胃口,或者是講故事的藝術吧。
老鞋匠的營生很好。只要他到我們村,爺爺奶奶們、父親母親們就趕緊把穿破的鞋子找出來,讓老鞋匠修補,一會兒就攢了一大堆。他幹活有一種工匠精神,非常的認真細心,毫無應付公事之嫌。有一次,張大爺的一雙千層底磨得很薄了,讓他給訂上一層橡膠底。如果一般的鞋匠照一照大小,裁下膠皮來,釘上就可以了,前後不用十分鐘的時間。可是老鞋匠不這樣,他要選擇與千層底大致厚度的橡膠,而且稍微軟一點的,不是那些厚厚的硬硬的廢舊輪胎,這樣穿起來才舒服,也結實,他在鞋底上要釘上三圈的鞋釘子,像女人納的千層底一樣細密。然後還要用刀子把橡膠的周邊削成斜面,力求美觀。最後,還要在鞋子的前頭給打上包頭,防止用力時,前腳趾頂破鞋面。張大爺本來中午還要穿這雙鞋子給他的舅舅祝壽的,可是去拿鞋子的時候,老鞋匠還在精雕細刻。張大爺有些着急,可是老鞋匠說:「你再等一會,馬上就好,鞋子修一會兒就要保證耐穿」。的確,老鞋匠修得鞋子,比一般鞋匠好看、耐穿,而且價格不貴,張大爺的這雙鞋子只收了加掌錢,前包頭是打上的。自然這種厚道的經營方式,在我們村永遠站穩了腳跟。
老鞋匠為人很和善。對於修鞋的人,有錢就給錢,沒錢就欠着,等下次有錢了再給也不嫌,如果到時候想不起來就算了,老鞋匠是從來不記賬的。老弱病殘,孤兒寡母一律免費。用他自己的話說:「人,不是只看重錢,要厚道,要善良。」其實,聽大人們說,他是很不幸的,自己因為殘疾,至今孤身一人,沒有成家,他就是靠這門手藝來養活自己和他的老母親。但他也有一個邪脾氣,一旦犯起邪來,那可是鐵面無私,六親不認。有一次,一個從我村路過的人,他的鞋面上又一個小洞,想讓老鞋匠先給補一下,而這時也有一個在等着拿鞋子的人,老鞋匠總是信守先來後到這一辦事原則,讓那人先等一會兒,可那人覺得先給自己補一補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而老鞋匠上來了脾氣,就是沒有給那個過路人修。過路人本來以為很小的事情,卻不想遇到了這樣一個較真的人,於是罵了一句,穿上鞋子就走了。從此老鞋匠就有了「老邪匠」的綽號。
到了午飯的時候,村裡的人總是給老鞋匠提供熱水,送點炒鹹菜等。我家挨着老鞋匠最近,所以送水送鹹菜的時候最多。老鞋匠就拿出自己帶來的煎餅,草草的吃頓午飯。而老鞋匠總是不欠人情,凡是給他提供方便的人,修鞋子一律免費。村里人過意不去,就把家中廢棄的輪胎送給老鞋匠用。
記憶最深的是老鞋匠給我做的手工涼鞋,是用硬輪胎做鞋底,用軟橡膠做盤帶做成的,雖然不是很美觀,卻解決了當年沒錢買涼鞋的窘困。第一次穿這樣的涼鞋,高興得我不知如何是好!從此,大街上也流行起了這種款式的涼鞋,在那個年代也不失為一種獨特的景致。
以後,我離開了村子,到了外地上學,很少再見到老鞋匠,再後來生活好了,修鞋子成了可有可無的事。但老鞋匠當年的一幕幕,特別是他的好脾氣、他的善良和正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記憶里,流淌在我生命的長河裡。[1]
作者簡介
馮天軍, 1965年1月生,山東省臨朐縣東城街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