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師好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老師好美》是當代著名美籍華人作家嚴歌苓的小說。

作品欣賞

《老師好美》是當代作家嚴歌苓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2014年7月。 位花樣少年跨越年齡的鴻溝,在感情上擦出火花,以此為線索生髮出許多情節。嚴歌苓首次將目光聚焦中學校園,以細膩激情的筆觸,視覺化的敘事風格,講述校園中隱秘而熾烈的不倫之戀,解開女性感情朦朧的面紗,同時展示女性複雜矛盾的內心世界。

內容簡介

該書書主要講述了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禁忌之戀,發生於師生之間的愛情。一位36歲離異的女班主任丁佳心與兩位花樣少年跨越年齡界線展開一段生死愛戀。因愛嫉妒,因愛生恨,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心裡產生惡念,最終釀成悲劇——其中一位少年為此拔刀殺死了情敵。畸形情網纏住三個人,每個人都懵懂而熾烈地尋找感情,卻又不知自己真正想要什麼。[1] 據說嚴歌苓創作《老師好美》的靈感來自於某次和姜文的聊天。姜文當時說到那樁2009年發生在貴陽某中學的師生戀悲劇,故事原型就取自此事件。\

人物形象

一個離異的36歲的女人,劉暢和邵天一的班主任,因省特級教師的資質而贏得了很多家長的信賴,她讓兩個不愛語文的學生因為喜愛她而喜歡了語文。她能把語文課教得生動有趣,喜聞樂見,卻難以把握自己的愛情,先後在劉暢和邵天一身上尋找失落的愛的痕跡,最終的結局就是身敗名裂,倍感靈魂的煎熬和對生命逝去的懺悔。劉暢殺死了邵天一後,丁佳心被學校辭退,她的女兒最終跟隨父親遠赴他鄉,而她自己在離開家鄉的途中被死者家屬群毆致死。 劉暢 出生在條件優越家庭,愛上了班主任丁佳心。劉暢的母親能提供給他的愛是六十英寸彩電,是德國進口的床具,是意大利進口的沙發,是對品牌服裝的鑑賞眼力,卻從來沒有讓他體會到溫暖的愛。而其父的引導也僅僅限於拉關係把他送到一個好學校,只會對兒子說教施壓。美麗的語文老師對於他來說,其實就是情感的寄託和解壓的工具。當自己所謂心愛的人被占有時,劉暢毫不猶豫地痛下殺手,置對方於死地。 邵天一 一個聰明、敏感,愛寫詩,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的男生。他從小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母親為滿足兒子的物質需求,到高檔小區打零工。父親下崗在家,每天坐在麻將桌前,輸幾毛錢贏幾毛錢就是他的悲與喜。出生在這樣家庭的孩子本應該更早地成熟,更好地支撐起這個家庭,承擔起更多家庭的苦難和艱辛,但是,邵天一卻有一顆極度膨脹的虛榮心,他不願將吃低保的事情告知任何人,對同學謊稱「我爸爸曾經開豐田皇冠,現在換成別克了」,以此博取他人對自己的尊重。跟劉暢一樣愛上了自己的班主任,最後死在劉暢的刀下。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老師好美》是嚴歌苓首次將目光聚集到中學校園的作品,講述的是高中生與女老師之間的感情糾葛。此類畸形戀在文學作品中並不多見。嚴歌苓表示,自己是帶着對國內高中生的一種同情來寫的,若有機會,一定要讓自己的女兒回國來體驗一下這種生活,讓她認識到自己在國外過得多麼的輕鬆和幸福。「要知道在《紅樓夢》里,寶玉和黛玉談戀愛時才不過十二三歲,所以我們是不是要正視一些問題:他們往往在該談戀愛時不能談戀愛,家長教育和疏導缺失,會導致很多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嚴歌苓表示寫這本書,目的就希望能讓更多的人來重視學生的心理和身體健康,書中也包含着自己的一些思考。

從表面看,作品關注的是中國現行的高考制度,批評的是高考這樣一種社會現象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臨近高考的高三學生那種高度的壓力,好像只有通過戀愛或者性的釋放才能夠舒緩。為了能考上一所好大學,家長絞盡腦汁、費盡心思把孩子轉到好學校,掏高價聘請老師課外輔導等,可孩子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從不知快樂為何物,甚至因為沒有考上大學而出現精神失常。

德國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說過:「越是畸形的愛,就越一定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丁佳心從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愛發展到不離不棄的情愛,是多方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現行教育體制和教育方式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嚴歌苓的這部新作《老師好美》,是對當下中國現實的深度藝術介入,是對目前積弊日深的教育體制的重磅文學聚焦。這部小說儘管人物的身份設定在校園,而且為了再現人物的形象氣質,嚴歌苓在敘述技巧上花了很大心思:短信中的數字戀愛密語、阿迪耐克的服裝、網絡流行詞彙、周杰倫王力宏等等用來概括這個時代青少年的關鍵詞都在文中一一展現,但深究作品主題,還不能將其機械地歸為校園或青春題材小說,它與作者其他社會題材作品擁有一個共同點,即以寫人為重,而寫人中尤以女性為主。

但是,作品深層次透露出來的信息遠遠不止這些,主人公當中無論是丁佳心、邵天一還是劉暢,都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愛情觀特別是法制觀嚴重缺失的主角。 愛是偉大的,但畸形的愛是毒藥。為懵懂的愛去殺人看似偉大壯烈,實際上是在人生道路上世界觀的缺失、人生觀的生澀、價值觀的扭曲、愛情觀的錯位的表現。高考是一個特殊階段,可能對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但是,對生命的敬畏,價值觀的養成,卻是一個永恆的課題,青年學生尤當如此。

總而言之,《老師好美》中師生三角戀最終的悲劇形成,緣於愛情關係的不平衡、不平等,這種愛情里滲透了太多複雜的關係,比如班主任的那份愛在男生眼裡恐怕並不單純只是愛情,還有母愛、師長的愛。高考壓力遠遠超越他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及填鴨式的教育導致他生活、情感自理能力欠缺,最終致使他只能以最極端、最直接的方式去表達內心的感受,尋找解脫的出口。

藝術特色

悲憫情懷

這樣一部違背常理和倫理的作品,看似與嚴歌苓以往作品有一定區別,但從中依然看得到她心懷悲憫的女性主義的一面。

文學與人性

依據鮑德里亞的「仿真」理論,現實有時比虛幻更離奇更弔詭。結構這樣一個情愛和兇殺交織的詭異故事,對於出生於上海、從軍於成都、旅居于海外、有着豐富的知人閱世經驗,且創作狀態正值黃金時期、寫作技法處於成熟階段的嚴歌苓來說,卻不是一件輕鬆愜意的事情。因為藝術行為絕不等同於道德行為,以藝術標尺規範和裁斷道德現象,往往會成為一種社會前行的反作用力。作品中的師生戀無疑是一種道德行為乃至社會行為,文學作品只有從愛情心理學層面,從人性角度對其進行審視和透析,才能作出合乎邏輯的審美價值判斷。

文學作品是高於生活的,嚴歌苓沒有簡單地停留在對亂性和情殺的過多鋪陳和渲染上,而是有着自己獨到而深刻的思考。她在小說中沒有對丁佳心進行全盤否定,而是從人性和社會兩翼給予寬容和理解。

敘事技巧

小說開篇起筆描寫的是法庭上審判殺人犯劉暢的場景,如此開局我們在不少名篇佳作里都讀到過,比如托爾斯泰的《復活》、莫言的《檀香刑》等,但這些作品創作於現代之初,開篇就高舉高打,拉弓上弦,隨後順暢從容地進入了光鮮華麗的文學藝術長廊。但嚴歌苓則是要在一個嚴苛的現實平面上彌合這一被愛恨情仇撕扯開的巨大傷口,並將其一步步拉回到現實生活中,這就意味着她力圖挑戰和超越其以往小說的創作範式。特別是將情殺這一小說藝術的「殺手鐧」開篇端出而不是把它藏匿到最後,不難看出嚴歌苓的良苦用心,表明作者要探尋的是三位主人公情感衍生的成因和過程,是那些細膩微妙的情感變化的肌理和情境。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又變成了心理小說。在嚴歌苓含情脈脈、精緻唯美的筆觸下,三個人(丁佳心、邵天一、劉暢)並不是壞人更非惡人,但三者的病態情感關係卻在危險地帶瘋狂地潛滋暗長,最終演變為一出令人浩嘆哀輓的悲劇。儘管嚴歌苓在作品中把丁佳心寫得「很美」,但客觀上不可避免地生髮出反諷意味,丁佳心這個婚姻失敗的漂亮教師,她何嘗不是在兩個高中生的情感中尋求寄託和慰藉。嚴歌苓沒有說丁佳心是在縱容和教唆,沒有說丁佳心應該對兩個中學生的不幸負主要責任,但丁佳心置身情感高危邊界不可能渾然不覺,作為一個優秀教師不可能不知道這樣的情感糾葛將會產生何種後果。這也許應了尼采的那句話「一切接近人性本原的東西儘管存在着某種程度上的不道德,但自身卻無法逾越」。表現危險地帶或極端處境中的人物關係和感情關係,是嚴歌苓的小說始終觸及的核心,在如此逼仄的一隅之地,隨時都可能斷裂崩盤,都會讓讀者長吁短嘆,這就是嚴歌苓小說敘述藝術的魅力所在。

作品評價

虛妄的揣摩難以抵達藝術之美。——現代評論家朱白

矯情和失真的「好美」。——現代評論家朱白

在極限處依然遊刃有餘。——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

在《老師好美》這部小說中,嚴歌苓作為作家、小說的主宰者,對自己的人物卻常常處於失控狀態。這種失控反映在無自信地捏造和矯情地虛構上,比如,作家在敘述丁佳心被前來乞求複合的前夫騷擾時,一味地將一個被動的、孱弱的離異婦女描述出來,這樣的描述即便準確,當她再要面對自己的學生小情人劉暢時,也發生了游離般的擰巴。有時候主人公的單一情感容易描述,但再疊加一種情感變成複雜多元時,就容易變調,致使這樣一個人物缺乏了說服力,即便在邏輯上具備了日常的邏輯,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來說也似乎少了些讓人意猶未盡的韻味,這對於作家來說是失敗的。丁佳心像一個活得浮皮潦草又在虛妄和輕薄的所謂審美中找到自我釋懷理由的人,她是悲劇中的悲劇人物,也是活得不明淨的中年人。作者沒有賦予她導致悲劇的必然動機和讓人覺察出那種凌駕於世事的超然魅力,她像是在一場不能自控的錯亂中慌手慌腳的小動物,任由強大的人類宰殺或寵愛。而且,《老師好美》在敘事上將女主人公描寫成美輪美奐不可方物的大美人,一切戲劇衝突都要建立在她們本身天降大任的美麗上,從而務實和紮實的邏輯關係也就在美麗面前不那麼重要了。(網易新聞評)

社會影響

2015年6月27日,以「見證文學的力量」為主題的第16屆百花文學獎在天津頒發,《老師好美》獲得長篇小說獎。

[2]

作者簡介

嚴歌苓,女,漢族,1957年11月16日生於上海,現為美籍華人,是海外華人作家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享譽世界文壇。其以中、英雙語創作小說,是中國少數多產、高質、涉獵度廣泛的作家。其作品無論是對於東、西方文化魅力的獨特闡釋,還是對社會底層人物、邊緣人物的關懷以及對歷史的重新評價,都折射出複雜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識。代表作品有:《小姨多鶴》《第九個寡婦》《赴宴者》《扶桑》《穗子物語》《天浴》《寄居者》《金陵十三釵》《鐵梨花》等等。嚴歌苓身兼好萊塢編劇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和奧斯卡最佳編劇獎評委。其作品被翻譯為英、法、日、泰、荷、西等多國文字。[3]

參考資料

  1. 朱朝霞.老師好美:南通日報,2014.09.16:第A07版:版面創作背景編輯 語音
  2. 努努書坊
  3. 名人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