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家的粉條(孫敢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老家的粉條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老家的粉條》中國當代作家孫敢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老家的粉條

一提起東北,那是我的老家,每當寒冬來臨的時候,漫天飛舞的雪花,把大地披上一層厚厚的銀裝。家家戶戶就開始殺年豬,殺鵝、殺雞、殺鴨了,和它們搭配的最好食材,無疑就是東北土豆磨出來的粉條了,那種潤滑、潔白透明,筋道有嚼勁,是當地舌尖上的鄉愁,更是東北美食的明信片。

粉條的味道,真有那麼好吃嗎?只有吃過的人才知道它特有的味道。那你知道,粉條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嗎?在我們東北,製作粉條有着千年的歷史,它以潔白、潤滑、清香、抗燉,風味獨特而遠近聞名,深受百姓和祖國各地食客的青睞。

記得小時候,每個生產隊都有個粉房,外面有個大鍋,用來清洗土豆的,屋裡有大大的兩扇石磨,扣在一起,用兩匹壯馬,蒙上眼睛,就開始轉圈圈磨土豆了,乳白色的漿從石磨四周流下來,流淌進地缸里,在淘出來,倒進兩邊的二三十口大缸里。負責拉磨的,叫大磨官,掌管着撇缸、導缸、吊粉坨子,掌握着土豆漿的水量。負責漏粉的,叫粉將,掌控整個流程,是當天漏粉條的技術指導,成功與失敗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由於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後來就用柴油發電機,取代了牛馬的體力勞作。自從分產到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的自家也開啟了粉房, 基本上每個屯子都有兩三家,多的甚至五六家,戶主姓什麼,就叫什麼粉房,什麼張家粉房,李家粉房等等,給家庭帶來不小的收入,家庭粉房,是一個屯子最美的風景,也是一個屯子富裕的象徵。

每年一到秋天,開粉房的家庭就忙了起來,先起一部分土豆,拉磨升漿,農戶接連不斷地把剩餘小土豆送到粉房,按質論價兌換一些粉條,有圓條,有寬條,自行選購,粉條是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材。

漏粉那天人手不夠,會雇用本屯子的和外村的年輕人,雖然一天幾十元,也給自家增加了不少收入,從那時起,就興起了打工熱。

漏粉的當天,戶主家人會起的很早,先把漏粉大鍋水燒熱,土炕上的粉面子才能熱乎。那濃烈的炊煙直插雲霄,遠遠望去就知道是誰家漏粉了。用硫磺燃燒產生的氣體熏炕上的粉面子,很是刺鼻的,這樣粉面子會好漏粉的。然後戶主頂着星辰,便會召喚本屯幫助漏粉的人。狗叫聲,人語聲,腳步聲,聲聲入耳,一個屯子都沸騰起來了。

等人到齊後,用篩子把粉面子過濾,就要開始打「芡」了,把幾斤澱粉放進鐵鍋里,加上適量翻開水和白礬,用木耙子不停的攪拌,慢慢的成了半透明的膠狀體,「芡」就打好了,那可是個力氣活,不是一般人能幹得了的。

六七個人圍着大鍋開始揣面子了,面子揣好後,會專用一個人扒一塊面子,傳到漏粉鍋上的粉瓢里,鍋旁的人,會不停地用手拍打着,發出有節奏的聲響, 漂亮潔白的粉條就從瓢眼鑽出來了,進入滾燙的粉鍋里,像一條條小白龍在水中翻滾着。

屋內會頓時煙霧繚繞,熱氣騰騰,一派緊張而繁忙的景象…。粉將師傅,用兩個一米左右的木棍,在大鍋里不停的往外撥弄着粉條。還會時不時地在粉面鍋里,加點生漿或白凡,來增加粉條的質量和進度。粉條從熱鍋里出來,直接進入灶台下面的倒粉鍋里降溫,會有專業的倒粉師傅,在水裡用兩隻手緊張而有序的掌握粉條的量度,打剪師傅用大瓢把粉條撈出來,放進大缸里,把下面的獨頭用剪子絞(剪)掉,在放到水槽子裡,進行二次散熱降溫。等涼了之後掛在木杆上,就可以拿到外面晾曬了。外面的木架子,會有專人去晾曬,不停的抖落,讓其散嘍一些,使粉條儘快達到風乾的效果。

一天有時漏個六七盆,漏完頭一盆,天就亮了,就應該吃飯了,早飯自然就是粉條了,把剪下來的短粉條,倒進鍋里,再把瓢里剩的面子,溜點寬粉帶,等要熟的時候,大家都爭先恐後撈點寬粉帶,拌點炸熟的辣椒醬,那味道好吃極了。聽說誰家漏粉,時常會有本屯或外村的大人小孩,甚至城裡的人開着自家車,不顧路途遠近,吃上一頓粉條拌着辣椒醬,比過年吃餃子都香啊,別有一番風味。從粉條成了東北特產的時候起,每到過年,就成了贈送親朋好友的最佳禮品。

還有一種吃法就是漏粉那天,有時用高粱杆卷點生面子,扔進火紅灶坑裡,一會兒拿出來,刮一下,焦黃而又有嚼勁的粉耗子,呈現在面前,大家會爭先恐後你撕一口,他扯一塊,那味道聞着特香,特別好吃,至今難以忘懷呀!雖然漏粉是很辛苦,但是還是有說有笑,嘮着家長里短,侃着大山,樂此不疲。到了晚上,戶主會準備一桌豐盛的酒菜,來招待大家,人們喝着笑着,忘記了一天的疲勞,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也是粉條快乾的時候,就開始下架了,拿的拿,捆的捆,把地下掉的粉條撿起來,規整的入庫。看着用勤勞汗水換來的豐收成果,這時候每個人都會露出燦爛的笑容。[1]

作者簡介

孫敢軍,網名:星辰,【上海博尚文苑】,1969年生,黑龍江省青岡縣人,農民,小學文化,喜歡用笨拙的筆,記錄生活的精彩,往事回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