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羽扇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羽扇豆
原圖鏈接  

羽扇豆(學名:Lupinus micranthus Guss .)為一年生草本植物[1],有盆花、切花兩品種,一般用於切花者,以「黃花羽扇豆」及「藍花羽扇豆」兩者為主,原產於南歐。高可達70厘米。莖基部分枝,掌狀複葉,小葉披針型至倒披針型,葉質厚,總狀花序頂生,花序軸纖細,花梗甚短,萼二唇形,被硬毛,花冠藍色,旗瓣龍骨瓣具白色斑紋。莢果長圓狀線形,種子卵形,扁平,斑紋,光滑。3-5月開花,4-7月結果。


原產地中海區域。多生長於沙地的溫帶地區。園藝栽培品種較多。

羽扇豆俗稱魯冰花,花序挺拔、豐碩,花色艷麗多彩,有白、紅、藍、紫等變化,而且花期長,可用於片植或在帶狀花壇群體配植,同時也是切花生產的好材料。

形態簡介

一年生草本[2],高20-70厘米。莖上升或直立,基部分枝,全株被棕色或銹色硬毛。

掌狀複葉,小葉5-8枚;葉柄遠長於小葉;托葉鑽形,長達1厘米,下半部與葉柄連生;小葉倒卵形、倒披針形至匙形,長15-70毫米,寬5-15毫米,先端鈍或銳尖,具短尖,基部漸狹,兩面均被硬毛。

總狀花序頂生,較短,長5-12厘米,長不超出複葉,花序軸纖細,下方的花互生,上方的花不規則輪生,花長10-14毫米;苞片鑽形,長3-4毫米,被毛;花梗甚短,長1-2毫米;萼二唇形,被硬毛,下唇長於上唇,下唇具3深裂片,上唇較淺,果期宿存;花冠藍色,旗瓣和龍骨瓣具白色斑紋。果序軸增粗,長仍不超出複葉;莢果長圓狀線形,長2.5-5厘米,寬0.8-1.2厘米,密被棕色硬毛,先端具下指的短喙,種子間節莢狀;有種子3-4粒。種子卵形,扁平,黃色,具棕色或紅色斑紋,光滑。花期3-5月,果期4-7月。

產地生境

原產地中海區域。生於沙質土壤。中國見於栽培。


生長習性

羽扇豆,較耐寒(- 5℃以上),喜氣候涼爽,陽光充足的地方,忌炎熱,略耐蔭,需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主根發達,鬚根少,不耐移植。根係發達,耐旱,最適宜砂性土壤,利用磷酸鹽中難溶性磷的能力也較強。多雨、易澇地區和其他植物難以生長的酸性土壤上仍能生長;但石灰性土壤或排水不良常致生長不良。可忍受0℃的氣溫,但溫度低於-4℃時凍死;夏季酷熱也抑制生長。


繁殖方式

播種繁殖於秋季進行,在21-30℃高溫下發芽整齊。羽扇豆生產中多以播種繁殖,春秋播均可,3月春播,但春播後生長期正值夏季,受高溫炎熱影響,可導致部分品種不開花或開花植株比例低、花穗短,觀賞效果差。自然條件下秋播較春播開花早且長勢好,9-10月中旬播種,花期翌年4-6月。72孔或128孔穴盤點播、覆蓋。育苗土宜疏鬆均勻、透氣保水,專用育苗土或是草炭土、珍珠岩混合使用為好。種子較大,普通或包衣處理,約40粒/克。發芽適溫25℃左右,保證介質濕潤,7-10天種子出土發芽,發芽率高。


扦插繁殖在春季剪取根莖處萌發枝條,剪成8-10cm,最好略帶一些根莖,扦插於冷床。夏季炎熱多雨地區,羽扇豆常不能越夏而死亡,故可作二年生栽培,宜早春栽植於栽培地,株距40cm,早栽早發棵,開花結籽較早。入夏前結實後地上部分枯萎,秋季再萌發新株,或於枯萎前採收種子。華北需保護越冬。

栽培技術

  • 移苗定植

羽扇豆性喜涼爽,陽光充足,忌炎熱,稍耐陰。深根性,少有根瘤。要求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酸性沙壤土質(pH值5.5),中性及微鹼性土壤植株生長不良。羽扇豆苗期30至35天,待真葉完全展開後移苗分栽。羽扇豆根係發達,移苗時保留原土,以利於緩苗。

在定植以前視長勢情況應進行1至2次的換盆,盆缽的選用最好為高桶盆,以滿足直根性根系的生長需求,確定合理的種植擺放密度。針對秋播種植,越冬時應做相應的防寒措施,溫度宜在5℃以上,避免葉片受凍害,影響前期的營養生長和觀賞效果。

土壤酸鹼度的調節,依據羽扇豆的生長習性,栽培過程中控制和調節栽培基質的酸鹼度(pH值)對於羽扇豆正常的生長和開花至關重要。一般情況下較簡便有效的調節方法是對栽培基質施用硫磺粉。由於硫磺在基質中需一定時間的分解(約40天以上)才能起到調節作用,因此施用應儘早進行,一般在移苗後2至3片真葉出現時開始,施用量視栽培基質原有酸鹼度而定。另外,硫酸亞鐵、硫酸鋁等酸性肥料雖具有短期內降低pH值的效果,但過高的鹽離子濃度會對植物根系造成毒害,生產中要少用。

  • 病害防治

羽扇豆葉斑病病斑褐色至黑色,危害葉片及莖的生長,導致葉片早期枯死,可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施,效果良好。

症狀:葉上發病,初生褐色小斑點,後形成直徑5-14毫米的病斑。病斑融合為不規則形褐色病斑,枯死。多在夏、秋季節發病。葉柄、莖、花瓣有時也可發病。

病原分生孢子圓形或紡錘形,隔膜4-5個,隔膜處縊縮,兩端細胞色淡,中間細胞色濃,大小為64-80×16-16.5微米。傳染途徑以受害莖葉及帶菌種子越冬。

  • 白粉病

羽扇豆白粉病的病原菌為蓼白粉菌。


  • 症狀:發病初期在葉片上產生白色小粉點,溫濕度適宜時,病斑迅速擴大,甚至擴展到全株葉片。病情嚴重時,使葉片被白色菌絲所覆蓋,後期有黃褐色至黑色點(子實體)。葉片病部增厚,枯花畸形黃。

病原及發生規律:病原為蓼白粉菌等。以病殘體上越冬。翌年4-5月氣溫升高,產生分生抱子,借氣流和風雨傳播,抱子可多次侵染。4-10月均可發病。10月花卉入溫室或房間時,病菌也可隨之入內,在適宜的條件下在室內也發病,並成為翌年室外發病的侵染源。

  • 防治方法

栽培管理注意剪除過密和枯黃枝條,使其通風透光;冬季溫室內不能溫度過低;以排水性能好的砂質土壤種植;合理施肥,增強生長勢,提高抗病性。

消滅菌源在病害發生輕時,及時清除病葉。在出入溫室和房屋時,要嚴格檢查,發現病葉及時燒毀,避免成為侵染源。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施農抗120或抗菌BO-10乳劑100倍液,或50% 加瑞農可濕性粉劑或75%十三嗎啉乳劑1000倍液, 10天噴1次,連噴幾次可控制病害發生和蔓延。尤其對托市津、粉銹寧藥劑有抗性的白粉病其效果更好。對於一些新產品藥劑,應詳見說明書或先進行一些小的防治試用,然後再大面積使用。

  • 銹病

羽扇豆銹病病原為羽扇豆單孢銹菌,多在葉下面產生鏽褐色粉末狀孢子堆。夏孢子堆主要生於葉上面,橢圓形,排成線狀,淡褐色,有側絲。夏孢子橢圓形,單孢,淡褐色,有細刺,有8-10個分散的芽孔,大小19-26微米×21-32微米。冬孢子堆主要生於葉下面,長形,排成長線狀,不突破表皮,有深色側絲。冬孢子長棒形,雙孢,上端截形或錐形,下部較細,栗褐色,大小18-34微米×35-64微米,柄短,有色。

  • 基腐病

症狀:病菌主要是侵染幼苗根莖部,致病部變黑或縊縮,潮濕時其上生白色黴狀物,植株染病後,數天內即見葉萎蔫、乾枯,繼而造成整株死亡。病原稱立枯絲核病,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傳染途徑:主要以菌絲或菌核在土壤或病殘體內越冬,土壤中的菌絲營腐生活,不休眠。有報導,無寄主存在時菌絲可腐生 140天以上,由於該菌寄主範圍廣,主要靠接觸傳染,即植株的根、莖、葉接觸病土時,便會被土中的菌絲侵染,在有水膜的條件下,與病部接觸的健葉即染病。此外,種子、農具及帶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傳播蔓延。

主要價值

  • 經濟

莖葉主要用於青飼和放牧,也製作優良青貯,為豬和乳牛良好的飼料。種子是含蛋白很高的精飼料,並用作綠肥和覆蓋作物,也是蜜源和觀賞植物。

  • 觀賞

適宜佈置花壇、花境或在草坡中叢植,亦可盆栽或作切花。

  • 盆栽觀賞:植株勻稱、葉片茂盛的矮生品種的出現拓寬了羽扇豆的市場推廣範圍,使其有機會走進普通家庭,加上它所賦予的特殊寓意,相信人們會對其加倍的鍾愛。
  • 插花使用:豐富的植物材料歷來就是花藝大師創作的重要素材,隨著羽扇豆種植量的不斷加大,其作為切花的使用價值逐步被人們注意和發現,實現切花的栽培生產。
  • 園林用途:羽扇豆特別的植株形態和豐富的花序顏色,是園林植物造景中較為難得的配置材料,用作花境背景及林緣河邊叢植、片植,會給人們視覺一種異域和別樣的享受,這越來越被專業人士接受與推崇。

植物文化

  • 羽扇豆的花語:苦澀


  • 5世紀卡爾塔哥的主教聖歐格尼斯之花自古以來,基督教裡就有將聖人與特定花朵連結在一起的習慣,這因循於教會在紀念聖人時,常以盛開的花朵點綴祭壇所致!而在中世紀的天主教修道院內,更是有如園藝中心般的種植著各式各樣的花朵,久而久之,教會便將366天的聖人分別和不同的花朵合在一起,形成所謂的花歷。當時大部分的修道院都位在南歐地區,而南歐屬地中海型氣候,極適合栽種花草。羽扇豆就是被選來祭祀5世紀卡爾塔哥的主教──聖歐格尼斯的芯花朵。它是一種豆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產在地中海。羽扇豆多半生長在其它植物無法生存的砂質地。


  • 羽扇豆因其根系具有固肥的機能,在中國台灣地區的茶園中廣泛種植,被台灣當地人形像地稱為「母親花」。但台灣對羽扇豆採用了音譯的名字「魯冰花」。


「Lupin」在希臘文裡是「悲苦」的意思。羽扇豆的種子苦澀異常含在嘴裡,令人皺眉,看起似乎很痛苦的樣子。因此它的花語是「苦澀」。受到這種花祝福而生的人,老是被認為「狗嘴裡吐不出象牙」,喜歡實話實說,不懂得看場合。這種直腸子個性,最好改一改,否則會吃悶虧的。


參考文獻

  1. 簡介. 園藝文摘. 2002-09-03. 
  2. 羽扇豆簡介.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