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群英薈萃石家莊(劉立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群英薈萃石家莊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群英薈萃石家莊》中國當代作家劉立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群英薈萃石家莊

應《東方散文》主編憨仲老師邀請,有幸參加了全國散文作家石家莊筆會。並榮幸認識了很多來自全國各省市的國家級著名作家。

就像憨仲老師邀請時所說,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參加的多數都是國家級或省級作家,對己寫作是很有幫助的。欣然答應的同時,並斗膽要求多給兩個名額與己作伴,他便爽快地答應了。

炎炎夏日,濃濃七月。我、斜陽、回眸三人,便在報到的前一天晚上,踏上了北去的列車。經過一晚上長途顛簸,第二天上午九點多,便順利到達筆會地點,石家莊平山縣南山坡村東的光祿山莊。

剛踏進通往南山坡村的公路時,老遠就被迎面而來的一群花枝招展、並帶有文人氣質的優雅女性熱情招呼,當知道都是來參筆會的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同樣的愛好,同樣的追求,同樣的文學夢想,讓大家不遠千里走在了一起,而且沒有一絲陌生感,一一握手寒暄後,我們便徑直向南山坡東的光祿山莊奔去。

南山坡村是革命老區,當時華北軍區就在此地誕生。走進村莊,被村子裡特殊的房屋構造所吸引,牆與房屋一律白與灰色搭配,一排排平而無起山的房屋整齊的展現在眼前,尤其街與路旁,那一塊塊藍色或綠色樹立的牌子,讓人振奮,什麼華北軍區路呀,華北局街呀,晉中路呀,臨汾路等等。我們好奇地看看這塊,瞅瞅那塊,環視着不大而帶有革命老區氣氛的小山村,熱血上涌,並站在每塊牌子旁留影紀念。

村東有一高高的石門牌坊,上面橫框寫着:華北軍區誕生地舊址。此時的我,隨着進村的所見,早已進入了那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進入了老革命軍區司令部,看到了老一輩革命家,在為中國人民的站起而獻計獻策、浴血奮戰的身影。當望着石門牌坊上的幾個大字時,不覺為之一震,更是激動萬分。

我突然明白了,明白了這次筆會為什麼會選擇此地召開。在慶祝中國共產黨誕辰九十五周年之際,作為一名作者,在此能感受一下當時抗戰指揮部所在地的艱難困苦生活,是很有意義的。此刻就在不住地想,一定要好好看看革命老區,感受革命老區當時的戰鬥風采,把它寫出來,發揚光大,也讓沒有到過這裡的人,都能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教育。我們穿過石門牌坊,沿坡而上,向着光祿山莊走去。

光祿山莊是石家莊市平山縣的一個拓展培訓、夏令營及休閒娛樂為一體的「跨時空」營地。它坐落在革命老區南山坡村東的山坡上。三面環山,風景幽靜秀麗,樹木繁天,鳥語花香,溝壑縱橫,城堡林立,空氣清新怡人。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造就了如此優美的自然環境。

大門一側牌子上:光祿山莊,四個金黃大字映入眼帘。大門內正中,迎面一條長長的紅布白字橫幅:熱烈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散文作家朋友們,掛在低矮的花牆上。我們興奮地快步跨進大門,迎面受到憨仲老師和一些早到作家們的熱烈歡迎,他們都是來自全國四面八方,操着不同的口音,熱情招呼,並過來一一握手,剛才還是一顆緊張懸着的心,此時立刻安放了下來。

這是我第二次見到憨仲老師,比第一次見他時更加神采奕奕。第一次是在他的《天齊高風》新書發布會上,那次雖沒有坐下來與之交談,但被他那身殘志堅的精神所打動。他拖着病重的身子,筆耕不輟,著書達二十幾部,為世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着實讓人敬佩。

說起和憨仲老師的認識,那還是一次偶然。去年四月份,委託《未央文學》主編長笛手出一本散文集,但還沒有序文,長笛手說:我給你找個大家寫吧。等他把序文發過來,名字竟是憨仲。經長笛手介紹和我在百度查詢,對憨仲老師大致有所了解。那次聽了他在新書發布會上的自我介紹和自己一生歷程的報告後,更加敬佩他。

這次在石家莊的光祿山莊見到他,並受到他的熱情接待,內心有說不出的感動。握手寒暄後,他幽默風趣的語言,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一顆忐忑之心,一下平靜下來。他不像有些大家高高在上,讓人生畏,而是一副淳樸、慈祥的面孔。風趣幽默的言語逗得大家一陣陣爆笑。

望着一張張陌生的面孔,聆聽着操着不同口音、來自四面八方的作者們,這就是緣,這就是文字的魅力讓我們相聚在一起。

沸騰的光祿山莊

環視光祿山莊,群山環繞,沿山坡而坐落,風景優美秀麗,靜謐的山莊,此刻一下子沸騰了起來。

這次筆會一共有四十五人參加,我們山東就有七人,包括憨仲夫婦在內。我仨被安排在一個房間,我們拿了鑰匙,帶上行李箱,穿過接待室西邊的圓門,沿着狹窄的小巷,順坡而下,向着農家風情屋走去……

光祿山莊的住所,有一雅名:農家風情屋。根據地形的不同,分布在山莊的角角落落。最集中的還是沿坡西下的巷子兩側。

這風情屋也確實很有特色,走過風情圓門,沿着窄窄的小巷順坡而下,巷子兩側,或順石階而上,或順石階而下,都是錯落有致的平房,我們沿着陡峭的石階一級級而上,找到屬於我們三人的房間,掏出了鑰匙。

每套房屋的門都是里外兩道門,外邊一道是古老而陳舊的兩扇木門,這樣的木門,依稀記得只有小時候的老宅子,才有這樣的木門。開鎖時,那鐵環碰擊木門發出「噹啷」清脆的響聲,仿佛從久遠的時代回來了。這聲音既熟悉又遙遠且又響在耳邊,它把我們帶入到了那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這熟悉的聲音,雖已經離我們很久遠了,但現在聽起來,還是蠻親切的。

打開木門進去,緊接是第二道門,第一道與第二道門之間,也就離着一米多一點距離。第二道門是現代棗紅色單扇門,開門走進房間,房間很寬敞,室內空調、電視、洗刷間都齊全,三張床位,每人一張,放下行李,關上古老的門關,休息片刻,洗洗刷刷。吃飯還早,便在去餐廳吃飯的同時,順便遊玩了光祿山莊。

光祿山莊三面環山,綠樹成蔭,石階、城牆、炮樓、石碾等,古老的構造一一展現在眼前,石階順地勢或上或下,四通八達,你不管走的哪道石階,都能通向你想要去的地方。我們順石階走到高高的城牆上,遠近景色盡收眼底。俯視谷底,一幢幢精巧堡壘似的平房,錯落有致地分配在適當角落,底部有一寬敞的活動場所,周圍綠樹繁茂,非常幽靜。院落內有一石碾,坐落在院的中央。我們走下城牆,沿着陡峭的石階,撥開兩旁綠樹掩映四散的虬枝,慢慢而下,走到院內的石碾旁。仔細觀察,碾的一側有一洞口,看來這並不是一般的石碾,是用石碾作掩護的地下通道口。抬頭仰望炮樓,莫非這通道通向了炮樓,還是通向了光祿山的軍區司令部?幾個文友在高高的炮樓上吆喝,吃飯的時間到了,我們便沿着另一石階而上,向着餐廳走去。

下午三點半,是作家們在光祿山莊《聚賢雅堂》的會議廳集合見面時間,會議上相互自我介紹,相互了解彼此。通過自我介紹,我們認識了很多知名作者,像遼寧的世界詩人亞洲詩歌副主席趙福軍先生,北京的中國作協會員郝秀芹老師,山西的中國散文作協常務理事王友明老師,還有《東方散文》編輯部河北的劉莉、山西的張輝、山東的王新芬等國家級作家朋友們。通過聽取了各位作家的座談,對自己觸動很大,也堅定了自己堅持走寫作之路的信心。

五點半,我們一起走出山莊,來到光祿山腳下,參觀了華北軍區司令部舊址,和當時聶榮臻舊屋。所謂華北軍區司令部和聶榮臻舊屋,其實就是緊挨着的兩個山洞。洞內簡陋,面積狹小,只能容下一張辦公桌而已。隨着時光的流失,洞的內外留下了無情歲月的痕跡。

我無端的想象,那碾一側的洞口地下通道,是否通向了這裡?沒去考證,但當時革命軍人的智慧是無法估量的,剩下的只有震撼。

我們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向洞內望了再望,並在此留影紀念。

走進革命聖地西柏坡

石家莊筆會的第二天,我們便去了革命聖地西柏坡。

西柏坡位於太行山東麓,滹沱河北岸,是河北省平山縣的一個小山村,是光耀中國史冊的革命聖地,是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指揮所。在這裡,黨中央組織召開了中國共產黨全國土地會議,摧毀了封建制度的根基,組織指揮了決定中國命運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取得了戰略決戰的決定性勝利。在慶祝中國共產黨誕辰95周年之際,到革命聖地西柏坡一游,留下一段紅色記憶,是很有教育意義的。

第二天一大早,來參加這次筆會的45名作家,乘坐大巴,向着革命聖地西柏坡駛去,開始了一段紅色之旅。

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我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眼睛一眨不眨地盯住窗外,一路上青山連綿,逶迤蜿蜒,綠樹相映,風景如畫。來不及細觀賞,便一閃而過。長達幾十分鐘的行駛,便到了革命聖地西柏坡。

走下車來,第一眼便看到了毛澤東生活紀念館,一種莫名的激動與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我們跟隨導遊,參觀了毛澤東生活紀念館,隨着導遊講解,了解了毛澤東少年、中年、老年各個階段的革命事跡,更加感受到毛澤東思想的偉大。為了革命,為了解放全中國,家中六位親人不惜獻出寶貴生命。此刻,真想振臂高呼:毛澤東的豐功偉績是不可磨滅的,毛澤東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

我們隨團繼續前行,參觀中央軍區作戰部、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居住、生活過的地方。進入售票口,仿佛進入了一個古老的村莊,綠樹婆娑,松柏掩映,曲折的街道,彎彎的小路,一幢幢低矮的家屬院落,錯落有致映入眼帘。我們迅速走過去,懷着激動與崇敬的心情,逐一參觀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董必武、任弼時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當年生活過、居住過的地方。不管哪家院落,除正室外,院內都有西廂房或東廂房,是子女居住的寢室,每個院落都有兩個通道門,或前門,或後門,或側門。據說是為了如有不測,可隨時撤離。偉人的主室,大都是兩間套房,一間寢室,一間辦公室。寢室內一床一凳,辦公室內一桌一椅,僅此而已。毛澤東的寢室內多了一套沙發,一個浴盆和一個掛衣架,據導遊講,這些都是繳獲的戰利品。我們是從毛澤東家的後門進入的,院內一棵粗壯的梨樹,枝葉茂盛,虬枝縱橫,占據了大半個院子,西廂房是家眷居住的地方。大門口外,有一盤石碾,據說,夏日裡,毛澤東經常在這裡召集會議,共商作戰計策。我們撫摸着石碾,一種久違的親切感不斷升華。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走過來,有的撫摸着石碾,有的坐在碾台上,有的站在石碾旁,在毛澤東家門口,留下了永久的紀念。

中央軍區作戰部,是坐北朝南的三間房,室內除幾張會議桌凳外,別無其它擺設。一張很大的地圖,掛在西屋山上。據說這張地圖是從日本人手中繳獲的,經過翻譯複製而成。這張地圖大至城市高樓鐵路,小至村莊小河小路,以及主要樹木,無一遺漏。難怪當時日本侵略中國時,是那樣的肆無忌憚,那麼的猖狂。我們看到地圖上密密麻麻的數字與圖標,環視着會議室內,如此簡單、如此簡陋的擺設,真沒想到這一代偉人,就在如此艱苦,如此之小的辦公室里,共商大計,運籌帷幄,指揮了世界上最大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防空洞在一代偉人生活區的後面。這道防空洞全長232米,4個洞口,分別在毛澤東舊居、劉少奇舊居後邊。七屆二中全會會址東邊和朱德舊居對面。防空洞上面山上,有一個防空警報鐘,敵機來時,敲鐘發出警報,敵機走後便發出解除警報。我們走進防空洞,防空洞左右頂端,全部是用石頭砌成的,洞有一人多高,我把胳膊舉起,剛摸到洞頂,洞寬也有近兩米,可以並排兩人通行。洞的兩側隔不遠就有一個只能容納一人躲藏的暗坎,如果敵人進來,可躲在此處避開子彈,也可偷襲敵人。洞內燈光暗淡,曲曲折折,岔口很多,我們跟隨導遊,左拐右拐終於走出暗淡的防空洞。站在洞口,回首防空洞,深為策劃造物者的智慧所震撼,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感。

防空洞後面,是一大院和街道。右側是朱德的舊居與辦公室,左側是彭德懷、鄧小平、聶榮臻、滕代遠、李先念、曾山、彭真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住室。我們左拐來到了七屆二中全會會址,在此稍作休息,室內山上懸掛着毛澤東和朱德的畫像,兩面黨旗掛在兩邊。這場面我們只能在電影裡見過,如今親臨現場,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跑上去照相留念。

門外傳來入黨宣誓的聲音,原來是一隊隊整齊的警察半握拳頭,向着黨旗宣誓,那渾厚、嘹亮的聲音,氣吞山河,傳向遠方。

最讓人震撼的還是西柏坡紀念館,一幅龐大的三維效果油畫展現在遊人眼前,這幅高達十米,長達五十米,縱深二十米的大型場景圖,活龍活現地再現了當年淮海、平津、遼瀋三大戰役,作戰時的場景。那場面氣勢磅礴,硝煙瀰漫,天地相接,讓人震撼。一下子把遊人帶進了戰火紛飛的戰場上。飛機、大炮、槍聲、戰場刺殺,槍炮轟炸,子彈呼嘯,讓人震耳欲聾。戰士們端着機槍,仿佛要跑出畫卷一般。在看的遊人,無不被這栩栩如生的畫面和戰鬥場景所震驚。此時的我,早已熱血沸騰,真想跑到戰場上參與其中。此時,無不被毛澤東英明戰略決策所折服,他老人家真不愧是軍事家、思想家、革命家。

這次西柏坡之旅,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教育,望着一個個浴血奮戰的戰士們,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確實來之不易,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要好好珍惜,不要忘本。還要教育子孫後代永遠記住。教育他們要熱愛祖國,熱愛和平,珍惜當下,好好學習,將來報效我們的偉大祖國。

[1]

作者簡介

劉立雲,筆名嫻雅,山東省壽光市人,中學語文教師,中共黨員,曲師大漢語言文學畢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