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美蓉樓送辛漸二首

美蓉樓送辛漸二首

作品名稱:美蓉樓送辛漸二首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作者:元稹

創作年代:唐代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作於作者被貶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時。

第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邊送別辛漸的情景;第二首寫的是第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的情景。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目錄

作品原文

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其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1]

,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據《元和郡縣誌》卷二十六《江南道·潤州》丹陽:「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樓名芙蓉樓。」一說此處指黔陽(今湖南黔城)芙蓉樓。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

⑵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連江: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吳:古代國名,這裡泛指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江蘇鎮江一帶為三國時吳國所屬。

⑶平明:天亮的時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楚山:楚山:楚地的山。這裡的楚也指鎮江市一帶,因為古代吳、楚先後統治過這裡,所以吳、楚可以通稱。孤:獨自,孤單一人。

⑷洛陽:現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⑸冰心,比喻純潔的心。玉壺,道教概念妙真道教義,專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有「心若懷冰」句,比喻心地純潔。鮑照《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也是以「玉壺冰」比喻清白的操守。唐人有時也以此比喻為官廉潔,如姚崇《冰壺誡》序雲「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

⑹丹陽:在今江蘇省西南部,東北濱長江,大運河斜貫,屬鎮江市

⑺楚云:指楚天之雲。

⑻高樓:指芙蓉樓。

⑼寒江:稱秋冬季節的江河水面。

白話譯文

其一

冷雨灑滿江天的夜晚,我來到吳地,天明送走好友後,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向您打聽我的情況,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裡的冰一樣純潔,未受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

其二

往丹陽城南望去,只見秋海陰雨茫茫;向丹陽城北望去,只見楚天層雲深深。

高樓送客,與友人依依惜別,心情悲愁,喝酒也不能盡興。寂靜清涼的江水泛着寒意,天上那皎潔的明月就是我最真摯的心。

創作背景

這組詩大約作於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出為江寧(今南京)縣丞時。王昌齡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開元二十七年(739年)遠謫嶺南;次年北歸,自歲末起任江寧丞,仍屬謫宦。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今鎮江)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這兩首詩當為此時所作。[2]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兩首詩所記送別的時間和情景是「倒敘」。第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送別友人的情景;第二首寫第一天晚上在芙蓉樓為友人餞行之事。

第一首寫平明送客,臨別托意。」寒雨連江夜入吳」,迷濛的煙雨籠罩着吳地江天(江寧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並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託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於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後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餘、優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此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淒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於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着痕跡,含蓄蘊藉,餘韻無窮。

第二首說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先從「秋海陰」、「楚雲深」寫起,以景起興。開頭兩句是互文,不是說詩人站在樓上向南望看到海,向北望看到雲,而是說詩人站在丹陽城的高樓上,放眼望去,江水茫茫,煙波浩渺,陰沉沉的雲,仿佛詩人的心情一樣沉重。第三句是點題:詩人在高樓為客人餞行,依依惜別,心中無限酸楚,以致酒不盡興。末句以景結情:寒江寂寂,惆悵如不盡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樣地純真。全詩融情入景,以景結情,主要還是抒情,堪稱一絕。

作者簡介

王昌齡 (698— 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

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 王昌齡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3]

視頻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參考來源

  1.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 古詩文網,2014-06-06
  2. 考研筆記:古代文學史隋唐五代文學盛唐詩歌 新浪網,2009年12月10
  3. 王昌齡的坎坷仕途新浪網,201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