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羅茲[1](波蘭語:Łódź ;德語:Lodsch,意第緒語:לאָדזש),羅茲省的首府,又譯作烏茨,位于波蘭的中部, 是波蘭第三大城市,也是。波蘭語Łódź原意為「小船」。早期羅茲是一個農業小鎮,工業時期時,當權者將羅茲打造成現代工業中心,隨著工廠聚集, 使羅茲成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工業城市。而又隨著傳統產業的沒落,人口外移, 羅茲留下了許多工業時期的建築。

目錄

歷史

農業時期的羅茲

羅茲於1332年始以Łodzia 村為名記載在文件上。1423年國王瓦迪斯瓦夫二世對頒布了升格「羅茲村」為城市。直至18世紀羅茲都一直是馬佐夫舍西里西亞貿易通道之間的貿易小鎮。16世紀羅茲只有少於800人,大部分是為鄰近的農莊工作。

在1793年第二次瓜分波蘭之後,羅茲成為了普魯士治下的一個城市,並更名了一個德語化的名稱Lodsch。1798年普魯士將其德國化,並失去了庫亞維教區主教所在城市的地位。1806年羅茲加入了華沙公國,1815年成為了俄國控制的波蘭王國的一部分。

工業時的羅茲

1820年史丹尼斯罗·史他斯辛(Stanisław Staszic)開展了一個計劃,將羅茲由一個農業小鎮發展成為現代工業中心。勞工持續湧進羅茲,從歐洲各地來的商人和工匠令羅茲成為整個俄羅斯帝國中紡織製造的中心。

1825年開了第一間紡紗廠,14年後第一間波蘭俄國以蒸汽推動的工廠於羅茲開始運作。從歐洲各地遷入羅茲的人民來到了一個「應許之地」(波蘭語 : Ziemia obiecana,羅茲的別名)。當中有很多是來自薩克森等南德意志地區和波希米亞,但亦有些是來自葡萄牙英格蘭法國愛爾蘭等較遠的國家。但是有三群聚落占羅茲的主要人口並對市內的大部分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們是:波蘭人、德國人和猶太人。

1850年俄國廢除了它與波蘭王國之間的海關關卡;因鄰近不遠有一個龐大的俄國市場,現時羅茲的工業可以自由發展。很快該市成為了波蘭王國的第二大城市。1865年羅茲第一條鐵路開通(由羅茲到高路斯基,是華沙-維也納鐵路的支線),之後與華沙比亞韋斯托克等城市連接的鐵路亦很快建成。 1823年–1873年這段時間,城市的人口每十年增長一倍。1870年–1890年是該市歷史工業發展最蓬勃的時間。

羅茲很快成為社會主義者活動的中心。1892年一次大型的罷工癱瘓了羅茲大部分的工廠。1905年俄國革命時俄國警察殺死了超過300名工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危機即將發生之前,羅茲人口仍然持續增長直至1914年。這年羅茲剛成為了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工業城市(每平方公里有13,280人)。

一戰開始後,1914年末在鄰近羅茲的地方發生了一場主要戰役,稱羅茲戰役,結果令德軍占領羅茲,但1918年11月羅茲的市民自行解放了城市並解除了德軍的武裝。在一戰之中,羅茲損失了百分之四十的人口,大部分是被征入伍、疾病、或是1918年大量德國人被驅逐回德國所影響。

1918年之後

1922年羅茲成為了羅茲省的首府,但人口持續膨脹的時期已經停止。

布爾什維克革命(1917年)和俄國內戰(1918年–1922年)之後,與東方的貿易宣布結束。但1930年的經濟大蕭條和與德國的「關稅戰爭」令波蘭的紡織品亦失去了往西方的市場。所以在兩次大戰之間的時間,羅茲成為了一個工人示威和騷亂經常發生的城市。9月13日1925年一個新的機場——羅茲瓦迪斯瓦夫·雷蒙特機場(Łódź Władysław Reymont Airport),開始在鄰近羅茲附近運作。

在戰爭的時期羅茲仍然是一個多民族的城市,1931年的數據顯示羅茲的604,470名人口中,波蘭人有315,622人(占52.21%),猶太人有202,497人(佔33.49%),而德國人有86,351人(占14.28%)(種族是以他們所說的語言判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

德國入侵波蘭的時候尤利烏斯·隆梅爾將軍麾下羅茲軍團的波蘭軍隊對抗德軍的進攻。但是德國防衛軍都於9月8日攻下羅茲。儘管德軍計劃將羅茲成為帝國內附屬波蘭總督府的一塊飛地,但納粹掌權者尊重該區的政府首長阿圖爾·格賴澤爾(Arthur Greiser)和該城所有德國人的意願,於1939年11月將羅茲合併到第三帝國內。該市得到一個新名字,利茨曼施塔特(Litzmannstadt,又稱利茨曼城),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奪取羅茲的德軍將軍卡爾·利茨曼(Karl Litzmann)命名。然而,很多羅茲的猶太人拒絕簽署條約成為德國境外的德國人,代替被波蘭總督府驅逐。很快納粹當局就在羅茲設立了羅茲猶太人貧民區,區內住了超過20萬名猶太人。1944年8月清洗貧民區之後區內只剩下900個存活者。羅茲鄰近地區的數個集中營滅絕營是用作囚禁該區的非猶太人口,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拉多戈什奇監獄(Radogoszcz)和數個小型的集中營是用作囚禁羅姆人和波蘭小孩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完結的時候羅茲損失了42萬名人口:30萬猶太人和大約12萬名波蘭人。1945年1月羅茲大部分的德國人都因害怕紅軍而逃離羅茲。由於德軍徵用了羅茲的所有工廠和機械,並將其運回德國,所以羅茲亦遭受巨大的損失。除了小部分是受到空襲和戰鬥而破壞之外,羅茲大部分的基礎建設其實都是因為德軍的行動而被破壞殆盡。

蘇聯紅軍於1945年1月18日進城。根據參與進城的紅軍卡杜哥夫元帥記述,德軍的撤退非常突然,他們沒有時間好像在其它城市一樣,摧毀或撤走羅茲的工廠設施。[3]終於羅茲成為了波蘭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由納粹德國手中解放羅茲,紅軍並不將這塊波蘭土地當作同盟的土地看待,但卻像好像是敵國的土地般。強姦、偷竊、毆打案常有發生[2][3]。除了為打擊發生在百姓之間的罪案之外,蘇軍很快建立了波蘭人民共和國這個自家的成員,之後就以殘忍的方式對付區內效忠波蘭流亡政府的前波蘭反抗活動的成員,但這些嘗試都失敗告終。[4]

1945年後

在1945年早期,羅茲人口少於300,000人。但是,很快人口再度上升,由華沙和其它蘇軍占領區來的難民都來到了羅茲。由於華沙起義及一連串事件使華沙受到嚴重摧殘,波蘭政府與大部分行政機構都在羅茲辦公,羅茲成為了波蘭「真正」的首都,直到1948年。有人建議讓羅茲成為永久的首都,但建議沒有受到支持,1948年華沙開始重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于波蘭共產黨統治下,很多企業家都因公司被當局國有化而失去了財產。羅茲再一次成為工業的主要中心。

波蘭在90年代的經濟轉型之後,大部分的企業亦重新被私有化

經濟

由於羅茲地區的水含有適合紡織的化合物,所以在1990年之前,羅茲的經濟主要是由十九世紀開始發展的紡織製造工業支撐。正因為此,羅茲的人口由1840年的13,000人增長至1913年的500,000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羅茲剛成為了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工業城市,每平方公里有13,280人。紡織業在1990至1991年間不斷衰落,現時羅茲已經沒有一間主要的紡織企業。但是,數以百計的小型企業仍然提供大量的紡織品出口,大多數是出口到俄羅斯或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羅茲位于波蘭中部,並因而得利。一系列的公司都在羅茲設立他們的物流中心。兩條計劃中的高速公路,波蘭A1高速公路橫跨波蘭南北,波蘭A2高速公路則東西橫跨波蘭,兩條公路都將會在羅茲東北交匯。當這些高速公路大約於2010年建成之後,羅茲位于波蘭中部這個優點更加會被突顯出來。與華沙連接的鐵路已完全不合時宜,137公里的路程火車需要行駛接近兩小時,所以現時已經着手更新。在未來數年之內大部分的軌道都會更改到適合時速達160公里的火車行駛,令時間縮短至大約75 分鐘。在未來一條連接羅茲與華沙的真正高速鐵路亦會開始興建。當這些建設完成的時候,羅茲與華沙將有機會發展成單一的城市群

教育

羅茲大學Uniwersytet Łódzki

羅茲科技大學Politechnika Łódzka

羅茲醫科大學Uniwersytet Medyczny w Łodzi

羅茲國立電影學院Państwowa Wyższa Szkoła Filmowa, Telewizyjna i Teatralna w Łodzi

羅茲音樂學院 Akademia Muzyczna w Łodzi

羅茲的名人

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 - 波蘭電影導演、劇作家(著名作品: 《三色》、《十誡》)

丹尼爾·里伯斯金 – 建築師,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設計師

羅曼·波蘭斯基 – 電影導演(著名作品: 《鋼琴戰曲》)

瓦迪斯瓦夫·雷蒙特 - 19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約瑟夫·羅特布拉特 - 199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阿圖爾·魯賓斯坦 - 鋼琴家

參考文獻

  1. 你所不知的波蘭大城-羅茲,揪團一起玩,2018-12-01
  2. 關於在農村的婦女面對的危險程度,根據自1945年7月羅茲的一分官方文件,文件寫到 Mały Olechów 村內,蘇軍士兵「強姦波蘭女人」之後,完全劫掠了村子。為了幫助本地人,民兵和區域總部亦由城市調派到村子裡去。Krzysztof Lesiakowski "TROFIEJNY" PRZEMARSZ" IPN Bulletin Nr 7 - 2001年8月[1]
  3. Dzień (bez)wolności, Tygodnik "Wprost", Nr 1104 (25 stycznia 2004) - 2006年7月10日發布
  4. 在打擊當中,反抗統治的團體都由被毆打或受守法國家不會使用的殘暴方法對待而被迫放棄,證據被毀屍滅跡,每個打擊行動只維持數個小時,所有會被懷疑和受指責的不利證據都被消除。審判者有時並沒有讀過法律或沒有審判的經驗……。羅茲IPN學院本土中心「華沙的士兵」展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