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色 |
三色,拼音是sān sè,漢語詞語,意思是三種顏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三色
拼音; sān sè
注音; ㄙㄢ ㄙㄜˋ
解釋; 三種顏色
影片概述
中文片名:藍白紅三部曲之藍
外文片名:Trois couleurs: Bleu
更多中文片名:《三色:藍》《藍色情挑》《三色之藍色篇》《藍》
更多外文片名:《Blue》《Three Colors: Blue》
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編劇:
阿格涅絲卡·霍蘭 Agnieszka Holland ....story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also story
主演:
朱麗葉·比諾什 Juliette Binoche
貝努特·里格恩特 Benoît Régent
影片類型:劇情 / 音樂
片長:100 分鐘
國家/地區:法國 / 英國 / 波蘭 / 瑞士
對白語言:法語 / 波蘭語 / 羅馬尼亞語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混音:Dolby SR
級別:Argentina:13
製作公司:
CAB Productions [瑞士]
CED Productions [法國]
發行公司:人造眼 [英國]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波蘭Poland 1993年1月10日......(Warsaw) (premiere)
意大利Italy 1993年9月1日......(Venice Film Festival)
美國USA 1993年9月3日......(Telluride Film Festival)
法國France 1993年9月8日
內容簡介
《藍白紅》三部曲的第一部,片名取自法國國旗上的三種顏色,藍色象徵自由,影片相應地把視角轉入到對自由涵義的探尋中。
一次車禍使Julie失去了丈夫和女兒。在醫院裡她企圖自殺,但未能成功。康復之後,Julie竭力擺脫過去的記憶,孤身一人遷往別處,準備投入自由的新生活。
然而前夫(歐洲著名作曲家)的陰影依然籠罩着她的生活,丈夫生前未完成的歐洲聯盟交響樂片段時時在耳畔響起。在經歷了反覆漫長的思想掙扎後,Julie終於鼓起勇氣,和丈夫的助手一同完成了譜曲,並按照丈夫的夙願,交響樂結尾處是以古希臘文演唱的聖經選段:「信心、盼望和愛,這三樣是永存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愛。」(《科林多前書》)By the windows,we find Julie, her face in her hands.One by one,tears appear on these hands. Julie is crying helplessly.影片在蔚藍色背景中伴隨着保羅的愛頌結束。
主演資訊
朱麗葉-比諾什:1964年3月9日出生於法國巴黎。她的母親是個演員,父親是個雕刻家。 1988年她因出演影片《布拉格之春》(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第一次受到國際電影界的關注,時年23歲。芝加哥「太陽時代」的著名電影評論員羅傑-埃伯特在他有關電影電視回顧的專著中這樣評價朱麗葉-比諾什:她的「美麗和清純就像清新的空氣一樣透明。」1992年朱麗葉完成了路易斯-馬勒的影片《Fatale》後,她的清純似乎一去不復返了。影片放映後,比諾什說:「馬勒正試圖改變我的形象,他認為角色需要更多的久經世故的成份。」一年後,在1993年的《Bleu》一片中,比諾什又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全新的角色,這次埃伯特說:「比諾什有一張適合這個角色的臉龐,因為她能讓人相信,她是個既有思想又有感情的人,她不需要做任何事就能充分地表達這些。」拍攝完這部影片,她稍作調整,1994年,比諾什做了一位母親。此後,她再次出山,在法國電影製作史上一部最為昂貴的影片(耗資達3500萬美元)《Hussard sur let toit, Le》中擔任女主角。「紐約時代」電影評論員斯蒂芬-霍爾登寫道:「比諾什在這部影片中傳達了一種熾熱精神情感,人們看到的是一個神秘且魅力四射的女性。」舊金山「主考官」雜誌電影評論員巴巴拉-舒爾加瑟甚至對比諾什的喜愛程度超過了電影本身及片中的男主角奧立佛-馬西尼斯,他認為比諾什的眼睛「晶瑩閃亮,性感的嘴唇使她的面容生動無比。」
主要影片: 巴黎我愛你 (2006)
躲藏 (2005)
有緣千里 (2002)
史詩情人 (1999)
英國病人(1997)
荒謬奇緣 (1996)
屋頂上的輕騎兵 (1995)
卑賤的血統(1986)
藍(1993)
烈火情人(1992)
獲獎記錄:
1997年以影片《英國病人》獲第六十九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導演資訊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年6月27日生于波蘭華沙,1996年3月13日逝世於法國巴黎,波蘭著名導演。 1957年至1962年間,他在專業學校學習戲劇。而後的四年,就讀於由當時的先鋒藝術家創立的波蘭洛茲電影學校,主修導演課程,畢業作品是紀錄片《來自洛茲》(From the City of Lodz)。
1969年,憑藉紀錄片《照片》(Photograph),年輕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登上電視舞台,開始了他的紀錄片生涯,捕捉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們如何在生命中克盡其責地扮演自己」。其間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關於1971年什切青(波蘭港口城市)罷工事件的《工人的1971》(Workers′71),而另一部紀錄片《初戀》(First Love)1974年在克拉科夫舉辦的國際短片節上奪得金龍獎桂冠。他曾一度在WFD紀錄片工作室工作,1974年加入Tor電影製作組。
後來,他對紀錄片的局限性產生了懷疑和動搖,發現「攝影機越和它的人類目標接近,這個人類目標就好象越會在撮影機前消失」。或許就像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說,「紀錄片先天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限制。在真實生活中,人們不會讓你拍到他們的眼淚,他們想哭的時候會把門關上。」於是在拍了十餘年紀錄片後,他逐漸轉向了發揮空間更大的故事片領域.
975年,他為電視台製作了他的首部劇情片《人員》,這也為他贏得了德國曼海姆電影節上的第一個獎項。1976年,他為影院製作的第一部劇情長片《生命的烙印》上映,獲得莫斯科電影節大獎,同時奠定了他在波蘭電影界「道德焦慮」派電影靈魂人物的地位。
但當他對社會主義事業中個體的存在狀態繼續深入探討時,各方面的壓力卻滾滾而來。如他的下一部片子《機遇之歌》在1981年11月軍事法公布後就慘遭禁映,直至1987年才重見天日。在他最沮喪的時候,碰到了此後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位合作夥伴,政治訴訟律師皮耶斯也維奇(Krzysztof Piesiewicz),此後兩個人開始了漫長的合作。當時基耶斯洛夫斯基正準備拍一部政治審訊的紀錄片,便向律師諮詢有關上庭的情況,而兩人磨合的結果則是《永無休止》的誕生。其實,1988年震驚西歐文化界的電視系列片《十誡》也是在皮耶斯也維奇的建議下拍成的,其意圖按他的話來講就是,「重尋被共產主義理論破壞的基本價值」。
90年代,他們共同合作拍攝《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以及《藍》、《白》、《紅》三部曲。可是在拍完了耗神的三部曲後,基耶斯洛夫斯基有意打算修生養息一段時間, 「只想靜靜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抽自己想抽的煙」。基耶斯洛夫斯基去世前的兩年內,大量有關他意欲放棄電影工作的傳言不脛而走,但在最新採訪中,皮耶斯也維奇披露,就在基氏接受治療期間,兩人還在探討下一個拍攝計劃:暫名為《地獄》,《煉獄》,《天堂》的三部曲。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波蘭電影工作者協會的會員,1979年至1981年擔任副主席。同時他也是歐洲電影研究會的成員。他的一生都是在對電影的思索與實踐中度過的。而在55年的短暫人生里,電影也的確為他贏得了無盡的榮譽。世界各地電影節的領獎台上,頻頻閃現他消瘦的身影,像1974年,1975年,1977年,和1979年的克拉科夫;1975年的曼漢;1975年,1976年,1979年和1988年的格但斯克;1979年的莫斯科;1988年和1991年的戛納;1989年和1993年的威尼斯;1980年和1994年的柏林;1988年的聖塞巴斯蒂安;1980年的芝加哥;1979年的里昂;1988年的聖保羅等等。
基耶斯洛夫斯基關注並終生探討的是個體精神世界的問題,可以說,他更接近於運用電影語言講述個人存在狀態的哲人,因而被哲學家劉小楓稱為「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
位於今波蘭華沙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墓碑儘管自《十誡》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名字已越入世界級大導演的行列,但他仍認為自己是個「樸素的、地方性的」導演。早年他對政治和政治大背景下人們的生存情況十分敏感,隨着時間的推移,尤其是與法國的電影界的合作,政治這一概念被逐漸淡化,代之以自由個體在所謂自由生活中的困惑與掙扎。總體來說,他的創作是從尖銳滑向溫情,《永無休止》女主人公的自殺令人悲憤而窒息,到了《紅》里,當約瑟夫和瓦倫蒂娜的手隔着車窗重疊在一起,我們只有為這對終生錯過的愛人超越了時空而傷感地欣慰。
這位被譽為「當代歐洲最具獨創性、最有才華和最無所顧忌的」電影大師,並非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在電影之路上一帆風順;相反,他在報考華沙電影學校的過程中不斷失敗,而我們也險些在毫無知覺中,與這位天才失之交臂。但是畢竟,他留下了這些閃亮的電影作品,每當我們重溫,便仿佛得以與他重聚。因此可以知道,生命雖則短暫,但卻可以不朽。
作品年表
《工人的1971》Workers, 1971,紀錄片
《初戀》First Love,1974,紀錄片
《人員》1975,
《創傷》 Blizna ,1976
《愛好者》 Amator ,1979
《盲目的機遇》1981
《無休無止》 Bez konca ,1985
《十誡》 Dekalog ,1987
《機遇之歌》 Przypadek ,1987
《殺人段片》 Krótki film o zabijaniu ,1988
《薇羅妮卡的雙重生活》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1991
《藍色情挑》 Trois couleurs: Bleu, 1993
《白色情迷》 Trzy kolory: Bialy, 1994
《紅色情深》 Trois couleurs: Rouge, 1994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說》 Krzysztof Kieslowski: I'm So-So... ,1995
幕後花絮
影片《三色 藍》開始不久的那場不幸車禍,是恍惚與愛味的。不過同時呢,也並不能夠果敢的一口斷言,這一個車禍就是人為製造的。車禍更是心內的禍。這裡有一些必要弄清楚,車禍之前的故事景吧?電影也正是應了觀眾的心理需求,這麼一鏡一鏡打開了事故的前傳?不管什麼故事,都是有着因為所以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導演在《三色 藍》系列電影一開始,早就拿畫面言明清楚了,他的這一些電影是屬於探討人物個人心理道德的東西。不太純粹屬於講什麼情惑與悲歡。由於喪身《三色 藍》車禍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位音樂家,所以我們這裡,是不是也先來提一提電影中的音樂呢。藍,一種悲情的音樂?電影裡有一個女主人公偷食一把白色安眠藥的場景。其實人的悲情遠遠苦於藥的。安眠藥真的能夠安眠麼。
安眠藥真的能夠安眠麼。安眠藥真的能夠安眠麼。不知道安眠藥與影片《三色 藍》中的音樂怎樣匹配?我們看到,電影人物一出畫面,序片便與音樂共同齊鳴。音樂穩穩升上來。音樂在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當中,擁有出神入化的動心格調。影片《三色 藍》的女主人公丈夫的音樂創作,是他們鍾情的古典作曲家凡德 布登梅爾。在女主人公逝夫葬禮上面,採用的音樂就是凡德 布登梅爾的創作樂曲,做成影片的悲調輓歌。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三色 藍白紅》系列當中,以及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另一名片《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裡面,我們都可以聽見布登梅爾的曲子。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三色 藍白紅》系列當中,我們看到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作曲家的名字是普瑞斯納。再往後來,普瑞斯納幾乎成為了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音樂的一名專曲御筆。
普瑞斯納的音樂以沉溺哀婉,低迥重情著稱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自巳的創作筆記和接受採訪時候,曾經表達過一種這樣的電影創作意圖:「在拍攝影片《三色 藍》時候,普瑞斯納的音樂一直不停地影響甚至干擾着我的電影思路。我甚至一直跟着他的音樂,表達着我的煩燥不安。一直看到了影片的最後,才發現如若是沒有她的這一份音樂鋪排,觀眾是怎樣的將無法把電影故事看得流入心底。」是呵,這部影片《三色 藍》故事講得隱約虛幻,講到了現在這樣一個體大精深的程度。仿佛好象,其中的音樂才真正的是影響這一部私性電影最最深入的創作者。以為,甚至總是以為,影片《三色 藍》的音樂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安魂之曲?
難道不是麼?你看呵,1998年,普瑞斯納為逝去亡友基耶斯洛夫斯基創作了音樂《給友人的安魂彌撒曲》。音樂對於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禱祝,不禁叫人想到了大師的另外兩部電影《三色 紅》《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中的過度優美,以及重創傷感。記得清晰,影片《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三色 紅》當中,女主人公們曾經用了典雅的希臘文詠嘆唱道: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嗯嗯,這時候除了電影音樂,《三色 藍白紅》系列當中的故事情節,自然還是存存相互為補的情念。比如影片《三色 藍》當中的情節穿插了《三色 白》中的法院開庭場景。然後朱麗葉 比諾什去找逝去前夫的懷孕法官女友,然後又去游泳。然後心服口服自巳丈夫外遇的理由。我們此刻,並不一定完全贊同所謂真正愛情的受傷合理,報復理當。但是卻總是以為,女主人公朱麗葉 比諾什她那一種,喪失感情的合理性。哀,莫大於心死。 請心至肅然,請一定不要忘記,這一位冷麗女主人公朱麗葉 比諾什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三色 藍》開端不久,躺在醫院病床上聽到丈夫車禍撞死時刻的表情。其實她這一刻的表情,簡直就是,沒有表情。冷麵,大於死。哦對了,我們現在是就電影本身,試論電影本身的。如果深心剖開生活表層的話,相信生活中的女人更為寒冷。看過了根據著名女作家安頓紀實原創改編拍攝的《絕對隱私》系列片之後,我的心內更有一點點相信了,女情可釋而不可疑?同時不能不嘆服安頓對於人物心理的文字掌控能量。實在的講,如果市面上的那些光盤真是依據作家安頓的《絕對隱私》改拍的話,以為那些影影綽綽的畫頁視聽,有一些抵不到安頓的筆尖焦渴與期盼,而且蒙太奇接點絕對不如安頓順暢的文字鋪排好看。所以自已更多的時候,寧可捧書一讀。看什麼碟子,只是太想瞧一瞧現當代藝人對於文壇女作家的精緻篇章,怎麼樣進行苦心的篡改?
須我坦言,當代中國文壇上的今天,能夠差不多的與基耶斯洛夫斯基文字或電影內容相提並論者,只存着星星點點的女性作家了。比如王安憶,比如畢淑敏,比如安頓,比如安妮寶貝。等等文字狀態。有的批評稱男藝人或者男作家苟匹不是?可能言重了。好好,還是回到影片《三色 藍》上來。至於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的後來,情節中的前夫的女友的肚中的那個孩子頻仍顯出,孩子繼承了朱麗葉 比諾什前夫遺產。或許還有其它什麼更多?更多?此處的電影情節平靜同時,也顯然是冷酷無疑的。顯然只是朱麗葉 比諾什全身心投入的一種報復。這樣才會比較符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創作神髓。到1996年基耶斯洛夫斯基去逝,電影大師他只活了55歲。要不然,不曉得這位曠世電影大師還會創作出怎麼樣的銀幕上的變態人來?能夠看見,影片《三色 藍》的片尾音樂與畫面 ,是世界電影藝術畫廊當中,最為恐怖和悲憫的人物形象的悲情心理調式。無疑也是焦灼和迷幻的。
大約幾乎吧,影片《三色 藍》當中的女主演朱麗葉 比諾什擔承了通片的獨角戲。實在講,朱麗葉 比諾什在《三色 藍白紅》系列中的表演,不是最為尚佳的。朱麗葉 比諾什在片中除了投身游泳,膽大殺鼠,砸碎玻璃,吞食安眠藥等等,這些場景的戲,可以充分商榷之外,單就個人的表演水準而看,《三色 藍白紅》系列的排序應當可能是:紅 白 藍 。這也就是說《三色 白》當中的朱莉 德爾佩,《三色 紅》當中的伊萊娜 雅各布,在這一個三色的系列影片當中的表演,顯得比較更加優越一些。當然了,朱麗葉 比諾什在名片《英國病人》中的出鏡,無疑還是上乘的。不過呢,對於比較本色的朱麗葉 比諾什來講,演這一些變態般的苦情戲,她的確不能講,是得心應手的。藍,從來都是暈暈的無情戲?看過名片《王子復仇記》還有《》等等經典什麼,就可以一目了然。
另外,再看一看朱麗葉 比諾什主演的《三色 藍》影片,最好還要比對着她自巳主演的其它一些電影,比方獲了大獎的名片《英國病人》《屋頂上的輕騎兵》《布拉格之戀》《雪地上的情人》《愛情重傷》等等。一個格外喜歡朱麗葉 比諾什她電影的朋友說:嗯什麼什麼都好,可唯獨,朱麗葉 比諾什是一個粗手指頭女人。不懂了,朱麗葉 比諾什的電影怎麼會跟粗手指頭有聯繫呢?真的有一點不懂了。於是補課,趕忙又找來了諸如《英國病人》《烈火情人》等等速讀。是是,不但只是看見她抽煙時的夾手指頭確實有一點粗。卡煙的姿態的確不抵《三色 紅》中的伊萊娜 雅各布那麼優雅和挑釁。影片《三色 藍白紅》系列中,好像只有《三色 白》的朱莉 德爾佩小姐不吸煙,以為這是女人的品。嗯 ,這裡並不是說,女性吸煙便有失什麼。只是一個比對中的直覺而巳。恍惚中還以為,病態中的女性吸煙,命中仿佛愈加悲觀一些?
影片《三色 藍》的悲觀感受,是屬於那一種令人心碎的悲點。比如片中街頭一景,一位步履蹣跚,顫顫彎背老太太行走艱難,卻仍要把一隻垃圾瓶子投進廢物箱。這個時候,那個體衰弓背老太太的身影遠景,仿佛正在處於藍色的茫然街頭。她正在掙扎着。情如流水。感受藍色。但是實在想象不見,影片《三色 藍》中的那藍,與另外一些帶有藍字的電影,有何關聯?比如《深藍》,比如《藍色大門》,比如《碧海藍天》,比如《藍宇》,比如《藍風箏》等等。以為,藍色呈有一定彩色意象的。比如影片當中,車禍之後出了院後的朱麗葉 比諾什一副冷冷的悠藍面龐,她靜問悲傷中的女家傭:你為什麼哭?女傭傷心回答女主人:因為你不哭。接着女傭索性放喉,失聲痛哭起來。女傭哭的時候,面對着煞藍的大玻璃。我頓覺着,藍猶是冷。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當中,女性人物常常愛哭天抹淚的。這些電影中的女性角色不同於德國導演華納 法斯賓德膠片中的電影女性人物。法斯賓德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再苦,卻往往不掉眼淚。比如《莉莉 瑪蓮》,又比如《瑪麗婭 布勞恩的婚姻》中的女人。不哭的女人。看到影片《三色 藍》中女傭失聲痛哭。嗓子裡頭不由一緊,深入感到,一個死了丈夫和女兒都,都不落淚的女人,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分明看到 ,影片《三色 藍》中的丈夫屍骨未寒,女主人公巳經就把自身交給了他男。並且她一起身,這個女主人公就對一直,伴在她身邊的男人隨意開口地講道:我麼,跟別的女人也一樣,我要呼吸,我會咳嗽,我還有蛀牙。你呢,也別太為難自巳了,反正我們遲早都是要分開的。說完了女主人公抽身便走。任憑她身後的那一個大男人瘋狂叫喊,苦心挽求,用盡善留。但是走開的女人執意遠去。這時候我,又突兀想到了她吞食那一把安眠藥的電影畫面?不過很快她又吐了那些安眠藥。
想想也是,影片裡的這一個女主人公她,她連死都不怕,她還怕什麼離開嗎?估計她這一種女人,此時此刻根本就不需什麼安眠藥吧?是的,無情女不需安眠藥。
媒體報道
影片《三色 白》的故事情節相當富於戲劇化一些。一波八折地講敘了一位喜劇式的波蘭籍中年理髮師夏洛爾被個人前
妻戲耍的經歷。故事帶有荒誕色彩,夏洛爾被自巳原先的法國模特妻子拋棄之後,兄被藏進了皮箱,當成行李用飛機託運逃回了波蘭。然後冒了險,暴發了橫財,然後夏洛爾又精心設計自我了個人死亡,誘騙前妻多梅妮克承繼自己遺產,多梅妮克為了錢回至波蘭,來到了自巳的「亡靈愛人」身邊,寄託哀思。這便是所謂影片《三色 白》的故事大意。用一句話概括呢,就是夏洛爾的前妻多梅妮克如何玩弄游移了遺產權。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他的這一部影片《三色 白》一開始,影片字幕階段就突出顯示了男主人公夏洛爾潛身皮箱偷渡回祖國波蘭的細節。柏林國際電影節奪得最佳導演銀熊獎的《三色白》,是基耶斯洛夫斯基 以自由平等博愛為主題的三色電影中的第二部,與另外兩部系列電影比較,這白色情迷的內容顯得有些荒謬滑稽,也是三部曲中最為輕鬆的,寓意黑色幽默,戲謔氣質濃厚的諷刺喜劇。 一個寒冷的聖誕節,藏人的破舊大皮箱默默遊走在機場行李托送皮帶場上。這個候那位窩藏在箱內的夏洛爾渾身上下,窮得只有兩個零碎法郎。難怪多梅妮克跟他離?影片《超完美謀殺》說得直接:這世界上殺人的原因之一是窮困。電影裡對於那一個用皮箱託運大活人的電影細節,影壇的爭議不小。主要以為飛機場的安全驗證系統根本通不過人體。確實,偷偷託運人體過海關的這一點,實在有一點勉為其難。倒是見過機場用鐵籠子託運犬物的情況。影片《三色 白》的一開片,便是蠻帶虛幻色彩的。一副完全不真實不現存的喜劇人生。更有一點意思的是,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表示,所以給自巳影片《三色 白》男主人公起名夏洛爾,是出於對國際電影大師卓別林的尊敬。夏洛爾的形象是上一個世紀中葉世界電影銀幕上,也是卓別林喜劇藝術形象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或許可以看得出來,東西方電影藝術家對於形象的景仰或者推崇的尺度,是迥然有異的。橫觀豎看,也一直沒能捉磨出來,當年卓別林影片中那個留一小鬍子,舞揮手杖,反穿大靴的夏洛爾,跟現今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所謂道德焦慮影片《三色 白》中的夏洛爾有什麼相近之處。不過呢,影片《三色 白》屬於基耶斯洛夫斯基道德焦慮系列電影當中,惟一比較「波蘭式」的片型。影片《三色 白》的直線情節相當明白,男主人公夏洛爾是因為在異國它鄉的離婚而成為一無所有的流浪漢。而夏洛爾的離婚主因,又是因為夏洛爾與法國妻子多梅妮克埋怨丈夫感情無能。而且還把這樣的私房事情弄上法庭,公矚曝光。可是在許多東方人眼中,家醜是不宜外揚的呀。不過為了離婚,法國妻子多梅妮克什麼事都幹得出來。包括向警察報警,說前夫夏洛爾騷擾個人生活。縱使如此橫眉冷對,男主人公夏洛爾也沒有對前妻減熱半分。看了好幾遍影片《三色 白》甚至總也不能搞懂,夏洛爾對於前妻多梅妮克的那一份百般糾纏,死乞白賴,真得能夠算做是愛情麼。難道為了一份所謂的愛,這一個半瘋男人競然不惜把前妻送進大牢。然後這個大男人自巳站於大牆之下,拿着紅外望遠鏡細觀前妻的遭殃。這難道真
的是所謂愛意綿綿?我看有點變態的味道。假若說,影片《三色 白》中的男主人公夏洛爾有病,身體與心理都有毛病。那麼《三色 白》中的女主人公多梅妮克呢,她也有病麼?她為了一份前夫誘拐下套的遺產,披着風險跑到波蘭 ,跟前夫一夜重好之後,被當地警察以謀殺親夫罪逮捕。《三色白》片表面上是一出通俗喜劇,但是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生花妙筆之下,無論是奇情寫實或政治諷刺諸多方面,都傳遞出來了跳遠的心酸。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三色 白》當中的所謂白色,並不是一般的牆皮白。這白色也並非空中樓閣,虛幻豎立的。而是確有講究,實有景致的。基氏的電影畫面場景,通常比較奕奕孤吟。人物搖曳,活着如此。逝世如此。《三色 白》中的主導顏色,仿佛不是白,而是更加空幻的虛與黑。比如,影片《三色 白》中活着的男主人公夏洛爾,擁有個人的遺體編號32 — 1056 ,並且下葬在波羅克斯蒂墓地東區。我們倘在觀看影片時候,如果有機會的話,要特別注意一下影片的畫面細節,則會發現許多有趣鏡頭,這些詭密疑義的影片鏡頭,也許就是一種與內心關聯緊密的生活現實。影片《三色 白》當中的是否又有空白的意譯呢?記得中國電影的情境不善用白,也是最最不善拿白色進行電影細節描繪的了
影片《三色 白》當中「白色」的名命是相當有趣也有味的。其實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為自巳的這套《三色 藍白紅》系列電影的命名,是系列化的,有着相當講究的實際內容的。比方《三色 白》裡面「白色」中的那一個白,實際上又與電影當中的一個「放空槍」的畫面場景,不但直接有關,而且直表象徵。電影《三色 白》裡面 ,男主人公夏洛爾的一個名波蘭老鄉米柯拉依不想活了,他在法國地鐵站里遇到了拿梳子當口琴吹音樂的夏洛爾。於是這二人商量好,夏洛爾開槍打死米柯拉依,而受死者賞給開槍人一筆錢。並且幫助夏洛爾偷渡波蘭。電影最後,膽小心善又心身有傷的夏洛爾只是朝米柯拉依放了一彈空槍。這裡所謂「放空槍」—— BIANC 在法語當中,恰恰正好與「白色」同意而語。
我們觀眾在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當中,並沒有規範的視聽見到他們有關於「放空槍」的任何一個畫面解釋。只是看到了這部影片裡面女主人公多梅妮克被抓之前,在電影《三色 白》畫面里,曾經有過一個全息的白色畫面,而且這個白,只是一瞬閃過。這一道白光閃過之後,男主人公的前妻多梅妮克的情仇恩怨,從此仿佛一筆勾銷了?消解了?淡化了?其實呢,基耶斯洛夫斯基大師的電影並不如此簡單。單單憑着一場女人玩弄男人遺產的戲,那麼多的情仇恩怨,當真用一筆小錢化解和勾銷得了麼?白色亦即色空,一個成人寓言罷了。儘管表面上,影片《三色 白》中夏洛爾前妻多梅妮克得恩怨看似化解了。然而男主人公夏洛爾的戶口本卻永遠勾銷了。這一個名叫夏洛爾的波蘭人永遠葬身在波羅克斯蒂墓地東區了。遺體編號32 — 1056 。據知世界影壇有專門家正在探究所謂電影的「符號學」。比如電影中的車牌號,門牌號,還有什麼電話號等等。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三色 白》中的男主人公夏洛爾總是那麼的孤立無援。活着無援。死了仍舊無援。白色在觀眾心目當中,總是以聖潔和天堂意味出現的。可是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系列電影當中,白色卻是冷漠與枯竭的心。本來電影裡的白色婚紗應該是抒情夢幻的場面吧。但是,在基耶斯洛夫斯基導演的這一《三色 藍 白 紅》系列電影當中,那一凸悠閃現過的白紗婚禮場景,竟是擾人心神的,不可想往的。那麼美艷的明星朱麗德爾佩,在整部白色當中卻沒有為我們遺留絲毫完美神色。只給她的無助夏洛爾,還有我們界外觀者,只剩餘了鐵窗欄杆深處多梅妮克的幾支暗淡的喚愛手語。男主人公夏洛爾用望遠鏡探監前妻。就是現代人的霞慰愛情麼?唉,那麼可憐,那麼彷徨,那麼心死,那麼無血的前妻遊走遺產權?悽然遊走,那麼童話。
三色之白中間的多梅妮克是一個搖曳而且飄渺的濫情女人。不過她的身手可是不簡單。有錢並且有性,是她的生活第一。是一個能夠利用眼睛的光芒殺掉男人的女流。電影結尾,牢獄之中的多梅妮克隔着監獄的窗子,向外面膩味注視着她的那一位曾被她甩棄過的前夫。多梅妮克向夏洛爾平靜地揮了揮手。此時此刻,遭到了夏洛爾報復的多梅妮克,到底想要對夏洛爾說些什麼呢?影片《三色 白》仿佛告訴觀眾,女人比男人更邪惡。前妻玩弄遺產權。
相關評論
紅、白、藍是法國國旗的顏色,據說是代表了博愛、平等、自由。
在這部以白色為主題的電影中,男主角卡洛被他的妻子因為一個「沒有婚姻之實」的藉口而拋棄,流落在巴黎的街頭,靠賣藝為生。他想挽救他們的婚姻,但當聽到電話那頭的聲音之後,他才真正意識到自己被傷害,於是就有了後面的情節。最終,他的妻子被他設計報復進了警察局。好像這就是導演要追求的平等吧。
一個進了監獄,一個失去了身份,這樣的「平等」值得嗎?
所以世間沒有完全的平等。
其實最欣賞的鏡頭是卡洛在地鐵站要殺米可埃的時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