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羅馬尼亞戰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羅馬尼亞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巴爾幹戰役的一部分,羅馬尼亞俄國英國法國結盟,對抗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鬥主要發生於1916年8月至1917年12月之間,戰場則位於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本土,以及與保加利亞接壤的多布羅加地區。儘管羅馬尼亞取得初期勝利,但在隨後的戰事中遭受重挫,到1916年年底時僅能守住摩爾達維亞地區,依靠俄國的支持勉強維繫局面。當俄國爆發革命後,羅馬尼亞幾乎陷入包圍,只能在1918年5月退出戰爭,與同盟國簽下了布加勒斯特條約。到了1918年11月10日,德國停戰的前一天,羅馬尼亞再度加入戰局,在戰後成為戰勝國的一員。在動員參戰的75萬羅馬尼亞士兵之中,有一半沒有活着看到大戰落幕。

1917年戰事與停戰

面對複雜的戰略局勢,羅馬尼亞的高層制定了明確、實際的方針,將整個國家投入總體戰,所有的人力及資源都為了國家的目標而行動,並在戰略上與盟友進行大規模作戰的協調。1917年5月下旬,羅馬尼亞方面計劃在福克沙尼─納默羅阿薩一線發動攻勢,吸引同盟國軍的注意,並削弱敵軍主力(德國第9軍團),以聲援俄國的克倫斯基攻勢。關鍵性的攻擊將由羅馬尼亞第1軍團負責,為了提高攻擊效果,並吸引儘可能多的同盟國軍部隊[1],羅馬尼亞第2軍團、俄國第4軍團在福克沙尼西北側提前發起攻擊。然而,德軍的注意力也放在東線,計劃一舉擊破羅馬尼亞,並壓迫俄國談和,以贏得東線的勝利。在1917年6月,同盟國軍向摩爾達維亞全線發動大規模攻勢,並從其他戰線抽調部隊增援。

7月初,羅馬尼亞迎來了整場戰爭中的高潮,他們的軍力與物資數量也達到頂點,共計編成9個軍、80個步兵師、974個步兵營、19個騎兵師、550個騎兵中隊、923個炮兵分隊,有80萬名現役士兵及100萬名預備部隊。三場戰鬥將決定羅馬尼亞的命運:默勒什蒂、默勒謝什蒂、奧伊圖茲,也將是東線戰事的轉折點,他們都位於1917年初僵持的戰線上,半年來雙方都少有進展。

戰役分析

1916年同盟國的反擊由德國的法金漢與馬肯森領導,但他們的戰力比重僅占22%,相較之下,奧匈帝國為46%,保加利亞與土耳其合計32%。羅馬尼亞在特蘭西瓦尼亞的失敗主要是來自保加利亞方面對多布羅加的干擾,迫使羅馬尼亞必須雙線作戰。儘管同盟國方面迅速奪回了特蘭西瓦尼亞的失土,但一時之間仍無法突破羅馬尼亞在喀爾巴阡山的防線,尤其在普拉霍瓦山谷一役成功阻止了同盟國軍直取布加勒斯特的企圖。然而,羅馬尼亞的成功相當短暫,他們面對的戰線過長,在同盟國軍龐大的壓力下被迫退往摩爾達維亞,依託錫雷特河設防。局勢雖然岌岌可危,但羅馬尼亞仍設法推動改革,並擋下同盟國的幾次攻擊,直到俄羅斯退出戰爭,使他們陷入孤立,才在別無選擇下被迫投降[2]

協約國方面,除了羅馬尼亞本身的弱點外,協約國的支援並沒有奏效,薩洛尼卡攻勢的失敗使保加利亞沒有後顧之憂,也無法分擔羅馬尼亞面臨的雙線壓力。而俄國雖然計劃派出至少20萬部隊入境作戰,但卻從未實現,這些承諾的落空最終使得羅馬尼亞敗下陣來,而不是協約國所期望的奧匈帝國崩盤。

視頻

羅馬尼亞戰役 相關視頻

羅馬尼亞戰爭影片 太經典了!有誰看過?
羅馬尼亞戰爭片 上海電影廠譯製片 打開了塵封的往事回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