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羅蘭之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羅蘭之歌(法語:La Chanson de Roland),是一首法蘭西11世紀的史詩武功歌)。[1]

簡介

全詩共分為291節,長4002行 ,以當時民間語言羅曼語寫成。

英雄史詩法國最古老的文學。英雄史詩主要分為帝王系、紀堯姆·德·奧郎日系和敦·德·梅央斯系。《羅蘭之歌》是帝王系的主要作品。[2]

改編自西元778年查理曼統治時期發生的隆塞斯瓦耶斯隘口戰役。它是現存最古老的重要法語文學,在各種手稿中皆有提及,證明了它在12世紀至14世紀間,廣大且長久的流行。

創作的年份在1040年到1115年之間,因年代久遠作者已不可考。最早的版本出現在1040年左右,直到1115年為止,增加並修改了不少篇幅,最終的版本大約有4,000行的詩歌。

這首史詩是武功歌中第一個[3]也是最傑出的例子之一,與《熙德之歌》齊名。[4]

內容

原圖鏈接 《羅蘭之歌》 來自愛洋蔥

目前有眾多版本流傳下來。羅蘭之歌應該是描述查理曼巴斯克人戰爭的史實,但是後人撰寫史詩時,往往將巴斯克換成回教徒,或是西班牙人。由於西班牙人與回教徒當時都不信奉基督教,因此後人認為這是一場宗教戰爭,因為其中一個對抗西班牙的版本,西班牙君主曾經要求查理大帝撤退,其條件就是,西班牙將會改信基督教。

主角羅蘭侯爵是查理大帝手下最好的十二聖騎士之一。

史詩記載八世紀時,奧米亞王朝的馬爾西留在伊比利亞半島與查理曼的法蘭西大軍進行了曠日持久的艱苦奮戰。後來馬爾西留想表面講和,然後襲擊撤退的法蘭西軍隊。據說羅蘭不相信馬爾西留,主張抗戰,但在羅蘭的繼父加尼隆伯爵的建議下,國王決定議和。

羅蘭一開始推薦自己前往,但是伯爵奧利維因其脾氣火爆與驕傲而否定了這項提議,並自我推薦,但查里曼都不接受。於是,羅蘭提議使者應派「充滿智慧的加尼隆伯爵」,故加尼隆伯爵被選中。

但是,使者是個非常危險的任務。加尼隆伯爵對推薦自己的羅蘭懷恨在心。當馬爾西留送給使者加尼隆伯爵金銀財寶,問他怎樣才能使王撤退。加尼隆伯爵說:「只要有羅蘭和其密友奧利維耶,國王就不會結束戰爭。反之,如果除掉二人,法蘭西就再也不會進軍了。」

就在撤退時,加尼隆伯爵推舉羅蘭作為殿後部隊。羅蘭高興地接受了光榮的殿後任務,羅蘭和追隨他的十二聖騎士全沒有意識到四十萬馬爾西留大軍的進蹤。但當到達隆司佛嶺時,羅蘭等發覺了敵人。羅蘭軍隊僅兩萬人。奧利維耶大呼要吹號角求援,但羅蘭對他說:「護後軍是為了使軍隊平安撤退」,於是奧利維耶等十二騎士就決心與敵人奮戰到底。當聞知有變的國王返回戰場時,十二騎士已全軍覆滅。

羅蘭曾得到寶劍杜蘭達爾(有恆久不變之意,又稱恆常之劍),相傳羅蘭遭到敵人埋伏身負重傷,想破壞杜蘭達爾以免落在敵人手裡,但當他把劍砍向大理石的時候,岩石被砍斷而劍安然無恙。

羅蘭最後遵守騎士精神,因此而亡。[5]

意義

說《羅蘭之歌》是開卷之作,並不是說在此以前法國文學史上沒有出現過作品。在九至十一世紀之間有《聖女歐拉麗的頌歌》、《耶穌受難》、《聖勒日》、《聖阿萊克西》等,從題目便可看出這是一些表彰基督教聖徒的道德聖行的作品,語言貧乏,牽強附會,雖然寫的是韻文,但是通篇說教,談不上文學價值。

牛津抄本產生之時,法國通俗語言有了很大發展,其結構、形式和詞彙已經能夠承受長篇敘事的分量。在《羅蘭之歌》中可以看到大量並列句,簡單的形象和隱喻,人物的心理和意圖描寫,還有民歌中常見的復疊和誇張。隨着各地區文化的傳播,宗教鬥爭激發的宗教熱忱,這部敘述七七八年龍塞沃悲劇的紀功歌,更多反映的卻是十一、十二世紀的時代精神和特徵。今天讀到的《羅蘭之歌》包含了三個層次的衝突:

一、兩個世界、兩種文明、兩種宗教的衝突。基督教代表善、正義和天意,而伊斯蘭教代表惡、不義和邪道。

二、領主與藩臣的衝突。領主供養和保護藩臣,藩臣向領主效忠,以死相保。一名藩臣可以同時效忠幾名領主;也可既是一名領主的藩臣,又是另外藩臣的領主。

三、藩臣與藩臣之間的衝突。好藩臣忠誠、英勇、磊落;壞藩臣不忠、怯懦、陰險。這些道德行為的準則當時是明確的,對待上帝誠惶誠恐的基督徒心靈中容不得半點懷疑。

《羅蘭之歌》是歐洲中世紀的一部偉大史詩,渾厚質樸。有人讚譽說它有荷馬寬闊流動的優美,但丁豪放有力的筆致。這畢竟是一千多年以前的作品,有中世紀的種種特點。若用歷史觀點閱讀,今天的讀者依然會認為這是一部卓越不凡的大作。

相關評價

關於兩教聖戰的歷史,基督教有基督教的寫法,伊斯蘭教有伊斯蘭教的寫法,水火不相容。《羅蘭之歌》屬於基督教的寫法。當西方國家接受了基督信仰以後,一切其他信仰在他們眼中都是異端邪說,一切抱其他信仰的人都是異教徒,裡面不僅是阿拉伯人,還包括斯拉夫人、匈牙利人、韃靼人等。聖戰中要勇往直前,把異教徒趕盡殺絕是基督徒的天職,殺敵可以作為補贖,信仰上帝的人戰無不勝,為教而殉死者靈魂升入天堂。當作者懷着一片虔誠刻意描寫這些價值觀的同時,也暴露了基督教狂熱、勇敢和剛毅的一面。

法國史學家保爾·彭古爾有一部著作,書名很有意思:《紀功歌是不是種族主義作品?》。以《羅蘭之歌》來說,似乎還不能算,但是從中也可看出一切以宗教劃線,區分敵我的是宗教,還不是種族和膚色。撒拉遜人一旦改宗,皈依了基督教,就擁有基督徒的一切權利。

其實,作者對伊斯蘭教口誅筆伐,卻對它的教義和儀式表現了相當的無知。完全以基督教的模式來想象:順服唯一的神安拉的伊斯蘭教同樣有三位一體穆罕默德泰瓦干阿卜林;從不供奉神像的撒拉遜人同樣在地室進行偶像崇拜;政教合一的教權政體同樣也有十二員大將,以此與查理曼的十二太保相對應;軍隊中同樣的武裝、同樣的戰鬥方陣;甚至撒拉遜王在狠狠詛咒查理曼時,同樣用「douceFrance」(douce有「可愛」、「氣候溫和」的意思,考慮其含義,本書中譯為「富饒的法蘭西」,顯然這詞只用在褒義上)。

自古以來,各個民族的發展絕不是平衡的,同一個民族的演變也不是直線狀的。可是只是到了近代,人才慢慢明白了這個事實,發現世界是多極的,立體的,不該囿於自己精神與行動上的束縛,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用扁平的目光看事物。實際上大千世界萬象紛紜,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這恐怕是事物發展中的永恆存在。

視頻:西方國學:羅蘭之歌

參考文獻

  1. 羅蘭之歌 (豆瓣)_豆瓣讀書 圖書羅蘭之歌 介紹、書評、論壇及推薦... 《羅蘭之歌》是法國英雄史詩的代表作品,也是法國文學的開卷之作,一般認為產生時間在1066年到1096年之間,編寫者是在詩歌最後...
  2. 羅蘭之歌 - 百度文庫 4頁 發布時間: 2019年08月29日 羅蘭之歌 白糥 |2019-11-03 | 2.1分(高於23.30%的文檔)|5582|163 | 認領 | 舉報 馬上掃一掃 手機打開隨時查看 手機打開 VIP專享文檔 VIP專享文檔是...
  3. The Song of Roland. FordhamUniversity.edu. [2015-02-04]. [失效連結]
  4. 羅蘭之歌(The Song of Roland)__中英雙語在線閱讀_愛洋蔥 羅蘭之歌The Song of Roland 作者: Anonymous 出版社: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語言: 英文 ...
  5. 相關寶具資料 聖騎士羅蘭之劍DURANDAL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