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羅伊默(丹麥天文學家)原圖鏈接來自 個人簡歷網 的圖片

羅伊默(Roemer,Olaus)丹麥天文學家。1644年9月25日生於日德蘭的奧爾胡斯,1710年9月19日卒於哥本哈根。他是世界上最早確定光速的人。

目錄

人物介紹

羅伊默(Roemer, Olaus) 丹麥天文學家。1644年9月25日生於日德蘭的奧爾胡斯;1710年9月19日卒於哥本哈根。

羅伊默在哥本哈根大學師從巴托林研究天文學,並擔任巴托林的秘書,但是他的偉大成就是在巴黎取得的。情況大致是這樣,1671年,法國天文學家皮卡爾旅行到丹麥,目的是參觀舊時第谷·布拉赫的天文台。他希望測定它的準確緯度,以便(如果有必要的話)重新計算一個世紀以前第谷所作的觀測。他在那兒雇用了年輕的羅伊默做助手。皮卡爾對羅伊默產生了很好的印象,並把他帶回巴黎。在巴黎,羅伊默因仔細觀測木衛的運動而著稱。由於卡西尼(他也是皮卡爾介紹到法國的)的努力,人們已經精確地知道了木衛公轉的運行時刻表,這樣,就有可能從理論上預告(從地球上看到)木衛被木星掩食的準確時刻了。

羅伊默驚奇地發現,一年之中,當地球在它的軌道上朝向木星運動時,木衛被掩食的時刻就逐漸提早;而當地球背離木星運動時,木衛被掩食的時刻就逐漸推遲。他由此推斷,光一定具有某一有限的速度(雖然亞里士多德,以及羅伊默那個時代的笛卡兒都曾猜想光速是無限的),因而當地球與木星離得最遠時,木衛的掩食便推遲了,這是由於光越過地球的軌道需要花好幾分鐘的時間。過去測定光速的所有嘗試都失敗了。伽利略曾試圖測量它,方法是在一個山丘上安排一名助手拿一盞燈,他自己則拿着另一盞燈站在另一個山丘上,兩人來回閃亮燈光。但是,在一盞燈閃亮到看見另一盞燈回報的閃光所滯後的時間,卻仿佛完全只是由於人對刺激作出反應需要一定的時間造成的。當用來做實驗的兩個山頭相距越來越遠時,發出閃光信號與得到回答之間的滯一時間並不發生變化。羅伊默具有兩個相距達五億多英里的「山頭」(即地球和木星),和一種不涉及人的反應時間的閃光(木衛掩食的瞬間)。他計算出光速為(用現代的單位表示)每秒227,000公里。雖然這一數值太小了(現代採用的數值是每秒299,792公里),但是對第一次嘗試而言,這當然是不壞的結果。

1676年,羅伊默在巴黎一次科學院的會議上宣布了這項計算。雖然今天人們已將光速看作宇宙的基本常數之一,但當初這第一次聲明卻未引起多大的轟動。皮卡爾支持他的這位年輕的門徒,惠更斯也支持他,但是保守的卡西尼卻站在對立的一方。在英國,哈雷、弗拉姆斯提德、以及牛頓都贊同它,但是整個說來,這件事在天文界的意識中還是漸漸地消褪了,直到半個世紀之後布雷德利以一種新的而且更富於戲劇性的方式證明了光速有限為止。不過總的來說,羅伊工作還是很為世人敬仰的。他於1679年訪問英國,會見了牛頓、弗拉姆斯提德以及哈雷。

1681年,他被國王克里安五世召回哥本哈根任皇家天文學家,兼任哥本哈根大學天文學教授。1705年他當了哥本哈根市長。他在哥本哈根的詳盡而豐富的觀測記錄,於1728年在一場席捲全城的大火中化為烏有。

科學家精神

比起他們的成就[1] ,大科學家留給我們的更多是精神的財富。他們身上有真正科學家的精神,這種精神更值得我們尊敬。

科學家該有什麼樣的精神?科學,本身即是探索未知,發現真理,發展先進,改造世界,造福人類的學問,而成為科學家,獻身科學事業的人所擁有的精神是:鍥而不捨,勇於獻身於科學,無私奉獻卻淡泊名利……[2]

視頻

羅伊默 相關視頻

科學家小時候的故事,原來天文學發展這麼不容易
世界著名大學:北歐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哥本哈根大學

參考文獻

  1. 科學家的故事和成就,學習啦,2016-11-08
  2. 談科學(一)——科學家,簡書,201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