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繆峰 -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繆峰 -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繆峰

畢業院校;美國加州大學

學位/學歷;博士

專業方向;固體電子學(納米電子學)、凝聚態物理

任職院校;南京大學

繆峰,男,1982年生,江蘇海安人,博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和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教授 。[1]

目錄

經歷

2000-2004年在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2004-2009年,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博士研究生,2009年獲博士學位,並獲最佳博士畢業生獎和國家優秀留學生獎;2009-2012年在美國惠普實驗室(硅谷總部)任助理研究員;2014年獲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2015年起擔任科技部"量子調控"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青年)項目首席科學家; 2016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研究領域

固體電子學(納米電子學)、凝聚態物理

繆峰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二維材料電學性質的基礎研究,以及二維材料在信息器件領域的應用研究。具體包括:二維材料的量子電子輸運與物性調控,場效應電子器件,光電探測器,存儲器與類腦計算器件等。

主要課程

低維凝聚態物理(研究生)

物理英語文選

科研成果

繆峰教授在二維材料電子輸運與信息器件應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多項工作在國際同行中產生重要影響。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Science、Nature/Science子刊(9篇)、Phys. Rev. Lett.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共發表SCI論文100餘篇,Web of Science總引用21000餘次,Google scholar總引用29000餘次;已獲授權美國專利9項,中國發明專利7項。目前擔任Nature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和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的編委,還擔任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Materials、Nature Physics、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Comm等學術期刊的審稿人。

近年來繆峰教授課題組的主要科研成果包括:

1)2015年5月,製備出基於單層二硫化錸(ReS2)的高性能場效應器件,觀察到機械性能及電子輸運性質的各向異性特性,並成功製備出高性能邏輯反相器,實現了在電子器件方向的初步應用,為二維材料在集成電子電路上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ncomms7991)上發表。

2)2015年9月,採用壓力調製電導顯微鏡技術,首次發現了多層石墨烯中正的壓電電導效應。並進一步與南京大學王伯根教授和中科大喬振華教授等理論研究課題組合作,發現該效應來源於石墨烯層間耦合和層內電子躍遷的相互競爭。該項工作豐富了對石墨烯的本徵機電性質的理解,並指出層數在構建基於石墨烯的納米機電系統和柔性電子器件中的重要作用。相關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ncomms9119)上發表。

3)2016年10月,與南京大學萬賢綱教授和王伯根教授等理論研究課題組合作,研究了第一個被理論預言的第二類外爾半金屬材料二碲化鎢(WTe2)。觀測到了手征反常誘導的各項異性縱向負磁阻效應,有力驗證了WTe2作為第二類外爾半金屬的特徵。同時,首次實現了外爾半金屬材料費米能在外爾點附近的原位調節,和手征輸運特性的場效應調控。該工作不僅在凝聚態物理中為原位研究第二類外爾費米子提供了可通用的實驗手段,並且對拓撲及手征電子學的應用研究有着重要的意義。相關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ncomms13142)上發表,該工作也入選了人工微結構科學與技術2011 協同創新中心2016 年度十大科研成果。

4)2017年6月,與南京大學王肖沐教授和上海技物所胡偉達研究員等課題組合作,研究了新型窄帶隙二維材料"黑砷磷"(b-AsP),製備了場效應光晶體管,在室溫下觀察到8.05微米中波紅外的響應,成功進入紅外的第二個大氣窗口。並將不同摻雜的n型MoS2與b-As0.83P0.17(p型)堆疊在一起形成范德華異質節,有效降低了暗電流和噪聲。室溫比探測率比被廣泛使用的PbSe紅外探測器的峰值探測率高了近1個量級,實現了對現有中波紅外室溫光電探測商用技術性能的超越,為推動窄帶隙二維材料在下一代光電探測技術中的應用提供了物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doi:10.1126/sciadv.1700589)上發表。

5)2018年2月,利用二維層狀硫氧化鉬以及石墨烯構成三明治結構的范德華異質結,首次實現了可耐受超高溫和強應力的高魯棒性憶阻器。發現該結構的憶阻器能夠在高達340℃的溫度下穩定工作並且保持良好的開關性能,創下了憶阻器工作溫度的新記錄。和合作團隊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進行原位觀察,發現該憶阻器中的導電通道在開關過程中一直被具有超高熱穩定性的單晶石墨烯和層狀硫氧化鉬很好地保護着,保證了導電通道在高溫擦寫過程中的穩定性。這項工作對未來極端環境下電子元件的設計與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也指出,因為二維材料異質結構可以結合不同二維材料的優異性質,給人們提供了一種解決其它領域電子器件技術挑戰的可能的通用途徑。 相關研究成果在該領域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Electronics》(doi:10.1038/s41928-018-0021-4)上發表,該工作也得到了眾多學術和新聞媒體進行了採訪和報道,包括:中國科學院官網 、網易 、中國科技網 、南京日報 等。

代表論文

近年來代表性論文

1) "Scalable massively parallel computing using continuous-time data representation in nanoscale crossbar array"

C. Wang, S.-J Liang, C.-Y. Wang, Z. Yang, Y. Ge, C. Chen, X. Shen, W. Wei, Y. Zhao, Z. Zhang, B. Cheng, C. Zhang, F. Miao*,

Nature Nanotechnology 16, 1079 (2021) ......

參考資料

  1. 繆峰 , 360搜索 2021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