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野草青青(本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綠野草青青》是中國當代作家本思的散文。
作品欣賞
綠野草青青
老家小村莊四周都是廣闊的田野。每年秋收之後,不多久就種上了麥種。很快麥子就發了芽,冒出了腦尖。到了寒冷的冬天,田野已經是綠油油的一片。麥苗總是挺着腰杆,不管冰雪多麼厲害,都頑強地綠着。跟麥苗一樣頑強的是各種各樣的綠草,伴着麥苗一起生長。它們一起將本是蕭瑟的冬天裝扮得滿目蒼綠,富有生機。
綠草當中最引人注目的算是薺菜。田間地頭,鄉野小路,不經意間,就冒出了一棵棵薺菜。到了過年的時候,薺菜已經長得很壯了,跟麥苗差不多一樣高。尖尖的綠葉帶着清爽的香氣,從根部向四周散開,向天空微微抬起,默默地吸收着土中的養分和融化的霜雪。包餃子,薺菜可以說是最好的配料。每年在老家,我都會挎着筐,在午後暖暖的陽光下,挖些薺菜,回家包餃子。清香的薺菜剁在豬肉餡兒里,每一頓下鍋,都會被一家人吃得一乾二淨。
開春後,冰雪融化,天氣暖和起來。放學回家,挎着籃子,去地里薅草,是經常做的家務。小時候,經常跟奶奶一起到綠綠的田裡薅草,跟着她去認識各種各樣的野草。莖上長着毛刺,葉片小小的叫刺啦秧,也叫澀啦秧,是最常見的野草。只要有麥苗的地方,就會有刺啦秧。它們隨着麥苗一起長高,瘦弱的身體在麥苗間擺動着。這一片全部薅掉,不知道哪天就又冒了出來。它們好像永遠是薅不盡的。
麥苗中比刺啦秧少一些的叫燈籠棵,十分濃綠,葉子圓圓的,有點卷。燈籠棵沒刺兒,很好下手,一拔就掉。除了刺啦秧和燈籠棵,麥苗中還會零星地散布着一些蒲公英。蒲公英在老家叫鵝兒食,是毛茸茸的小鵝愛吃的野草。鄰居廣濤家養鵝,扔一堆野草到圈裡面,小鵝最先去嘟嚕的就是鵝兒食,吃完了鵝兒食,才去吃其他的草。
春天在綠綠的田野中薅草是一種享受。陽光很溫柔,風輕輕的。風中時常有幾隻燕子一會兒高,一會兒低輕輕掠過,喳喳叫上了兩聲。麥苗漫過膝蓋的時候,風一吹,麥浪就此起彼伏,翻來滾去,十分壯觀。在微微盪起的麥浪上,一隻只白色的小蝴蝶飛舞着,彼此追逐着,打鬧着,過着它們無憂無慮的日子。不遠處的古溝里,青蛙們咯咯咯地叫着,為這裡的勃勃生機歡呼。聽着青蛙歡快的叫聲,看着飛舞的小蝴蝶,一棵棵的青草拔起來,帶着淡淡的清香,塞在籃子裡面。
薅完草,會挎着籃子,到古溝沿上坐一坐。這裡也是綠油油的一片。綠草當中有一種叫茅草,茅草剛長出來,是一根細長的線,叫茅線,包裹在薄薄的白皮之中。把茅線拔出來,剝掉皮,是嫩黃的毛茸茸的草尖,放在嘴裡面一嚼,甜絲絲的,可好吃了。
春天一過,夏日裡麥子很快抽穗灌漿,結出飽滿的果實。麥子收割之後,很快又種上另一茬莊稼,通常是大豆、玉米、芝麻和高粱。沒多久,田野里又是綠綠的一片。青草也跟着換了另一批。這批青草要壯實得多,有甜刺芽、馬齒莧、灰灰菜、牛皮草、香泡子、香茄子。甜刺芽渾身葉子上長滿了刺,是不好惹的主兒,一不小心就會被扎到,只能彎下腰去,從根部下手。馬齒莧的葉子肥厚的肥厚的,匍匐在地上,根扎得很結實。灰灰菜的葉子沒有那麼綠,葉子上鋪着一層淺淺的灰。馬齒莧和灰灰菜既可以餵豬餵牛,也可以下鍋做菜。最難弄的算是牛皮草,長得跟韭菜一樣,卻怎麼拔都拔不掉,只好下鋤頭了。薅草的時候,要是碰到香泡子和香茄子,就可以好好享受一番了。香泡子就是姑娘果,薄薄的殼裡面包裹着黃色透亮的圓球,剝開朝嘴裡面一塞,香甜無比。香茄子也是一種香果,綠色的小圓球果實裸露在裡面,長得發黑的時候,就成熟了,塞到嘴裡面一咬,汁液噴濺在喉嚨里,酸酸的,甜甜的,回味無窮。當然享受完之後,依然會毫不留情地把它連根拔起,拿回家餵豬餵牛。即便是這樣,香泡子和香茄子也從未絕跡,來年又會冒出來,頑強地生長着。
故鄉的綠野漸漸遠去了,青青的綠草也慢慢陌生了。大城市裡尋覓不到這一片廣闊的綠野,不由得有些想念,想念那一年四季頑強生長着的綠色。 [1]
作者簡介
李應登,筆名本思,出生於1986年,安徽臨泉人,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