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綏化黑龍江省地級市,滿語安順吉祥之意,綏化市位於黑龍江省中部,松嫩平原的呼蘭河流域,東接林都伊春,南臨省會哈爾濱,西靠油城大慶,北依口岸黑河,西北連鶴城齊齊哈爾。
簡介
- 中文名稱:綏化
- 外文名稱: Suihua
- 別 名:北團林子
-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 所屬地區:中國東北地區黑龍江省
歷史沿革
名稱來源
綏化原名北團林子,1885年11月20日設綏化直隸廳,廳治在北團林子,是綏化建制開始。當時,北團林子南北一帶有3個圓形林子,以泥河為界,位於泥河南岸的稱南團林子,北岸的稱腰團林子,最北的稱北團林子,綏化建制時將北團林子改名為綏化。綏化書語史載,「綏」為安好、安撫之意,「化」則「變也」,造化、教化之意。綏化有安撫教化、造化發展、吉祥安順的意思,可謂寓意之深。*[1]
發展沿革
綏化歷史悠久。大約在1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綏化市境內就有古人類繁衍、生息。
夏商時期,綏化為肅慎地。「肅慎者,虞夏以來東方大國也」。自虞舜至夏、商、周時,肅慎與中原華夏各族關係一直很密切。
西周至西漢時期,今綏化市的慶安、綏稜、海倫、望奎、蘭西等市縣仍為肅慎地;西部的明水、青岡、安達,西南部的肇東等市縣為涉貊地東漢至兩晉,綏化屬夫餘地,夫餘世居東北,是貊族的後裔。晉時,綏化市大部分市縣屬夫餘的寇漫汗,其農牧經濟、文化和習俗都深受中原影響。這一時期,夫餘地仍臣服於當時的中原王朝。
南北朝時期,綏化屬勿吉地。勿吉先後與南朝、北魏王朝建立了臣屬朝貢關係。
隋唐時期,屬靺鞨黑水部、黑水靺鞨地。唐代,分別歸屬於唐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所轄。
宋遼金時期,綏化先後歸契丹族建立的遼、女真族建立的金管轄。
元朝時期,綏化市為成吉思汗幼弟帖木哥斡赤斤的分封地,即歸元朝的開元路管轄。這一時期農業得到較大的發展。
明朝時期,綏化為努兒干都指揮使司所轄。主要居住着女真族和漢族、蒙古族、朝鮮族和其他少數民族。
清朝時期,綏化歸鎮守黑龍江將軍管轄。清王朝建立之初,視東三省為「龍興之地」,實行封禁政策,將東三省山林、土地當作皇室圍場,嚴禁開發耕種。清咸豐十年(1860年)經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奏准,開始出放民荒。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設綏化理事通判廳,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5年1月29日)由廳升府。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東北設東北三省總督,統轄奉天、吉林和黑龍江三省,綏化歸黑龍江省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東北三省承襲清末地方行政制度,仍實行省、道、府(直隸州、廳)、縣(州、廳)4級制度。民國2年(1913年)裁府州,改為行省、道、縣3級制,綏化府改為綏化縣。民國3年(1914年)6月,設黑龍江省龍江道、綏蘭道。今綏化市所屬各縣(市)區分別歸龍江道、綏蘭道所轄。民國18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接管轄。海倫、綏化為一等縣,肇東、蘭西、青岡、安達、望奎、慶城為二等縣,綏稜、明水為三等縣。*[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綏化市地處松嫩平原北端、黑龍江省中南部,其頭朝東北,尾在西南,斜臥在塞北的松嫩平原上。具體地理位置是東經124°53′至128°35',北緯45°10′至48°05'。北部與齊齊哈爾市、黑河市接壤;西部與大慶市毗鄰;南部與哈爾濱市相連;東部與伊春市交界,綏化市總面積34873.1平方公里,其中市區幅員面積2743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