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絕對剩餘價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絕對剩餘價值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有名詞。

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兩種觀點:起源於刻畫符號和「圖畫文字」起源說[2]。我們現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名詞解釋

絕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延長工作日的長度和提高勞動強度而生產的剩餘價值。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兩個部分。在必要勞動時間既定的條件下,工作日越長,剩餘勞動時間越長,資本家從工人身上搾取的剩餘價值就越多,從而剩餘價值率就越高。這種生產剩餘價值的方法叫作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資本主義的初期。

為了讓工人生產更多的剩餘價值,除了使用延長勞動時間的方法以外,資本家還使用提高工人勞動強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緊張地勞動,讓他們在同樣長的勞動時間內比以前消耗更多的腦力和體力,這和延長工作日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因此,由提高勞動強度而生產剩餘價值的方法同樣是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方法。

剩餘價值率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區別聯繫 剩餘價值生產的兩種基本方法是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絕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延長工作日的長度和提高勞動強度而生產的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所生產的剩餘價值。縮短必要勞動時間是通過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實現的。

兩者聯繫:

從資本家對僱傭勞動的剝削看,這兩種方法是一致的。無論是絕對剩餘價值還是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都是靠延長工人的剩餘勞動時間進行的。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剝削的一般基礎,也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起點。資本主義剝削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必須將工人的勞動時間絕對地延長到必要勞動時間以上,否則就不可能生產出剩餘價值。在資本主義的現實生活中,這兩種方法常常是結合使用的。

兩者區別:

物質技術基礎不同,從而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初期,生產工具沒有重大變化,生產力發展比較緩慢,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提高剝削的主要方法。隨着資本主義的發展,科學技術在生產中廣泛應用,生產力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作用日益突出,就逐漸成為主要的提高剝削的方法。

剩餘價值

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是生產物質資料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是生產剩餘價值的過程,即價值增值過程。所謂價值增值過程,是超過勞動力價值的補償這個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主要方面。

在價值增值過程中,僱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用於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餘勞動,用於無償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因此,剩餘價值是僱傭工人所創造的並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僱傭工人剩餘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與僱傭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

舉個例子:假如你一個小時生產了10塊蛋糕可以賣¥100,但是你一個小時的工資是¥10,也就是說一個小時中生產了¥90的剩餘價值,這部分剩餘價值就成為你的老闆的收入。老闆的收入減去投入的生產中的成本,就是他獲得的利潤了。

剩餘價值率

剩餘價值率,又稱「剝削率」。指剩餘價值(m)和可變資本(v)的比率,通常以m』表示。它表示僱傭工人受剝削的程度。在資本家的全部預付資本中,只有可變資本,才能在生產過程中實現價值的增殖。而不變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只是舊價值的轉移,並不發生價值量的變化。因此,計算剩餘價值率,不應該把剩餘價值同全部預付資本相比,而只能拿剩餘價值同可變資本相比,才能揭示工人所受的剝削程度。

(1)剩餘價值率用公式表示:

m'=m/v

在該公式中,m'為剩餘價值率,m為剩餘價值,v為可變資本。

(2)剩餘價值率用公式也可以表示為:

m'=剩餘勞動/必要勞動=剩餘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

(3)這兩個公式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示同一個關係:

前一個公式是以物化勞動的形式表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

後一個公式則是以活勞動的形式表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

參考文獻